袁 穎
(無錫市湖濱中學,江蘇 無錫 214031)
歷史具有過去性,生動的歷史場景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與學生之間總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感。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力圖拉近兩者距離的有效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情境的再現,使學生有效地獲得歷史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1]。美術特色學校的學生和普通學校的高中生相比有所不同,有其特殊性。由于學習專業的需要,學生的歷史總課時數僅占普通高中生的二分之一。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差,學習習慣存在一定問題,對學習或多或少都存有畏懼感,學習興趣普遍不夠濃厚,歷史思辨能力相對較欠缺。但從另一角度看美術特色學校的學生情感普遍較為細膩豐富,有一定的繪畫和藝術基礎,想象力豐富,圖像概念較好,形象思維能力較突出。在進行美術特色教育的過程中,羅森塔爾的理論使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個個可以雕塑,人人都能成才。只要我們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適應了美術生的潛能特征、個性品質、心理差異,他們就會產生自主能動的行動效應。為此我校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獨特的情境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借助情境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幫助和引導學生與歷史進行對話,感受歷史,汲取智慧,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從而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能力。以下我以我校歷史教學的實例來對美術特色學校特殊的情境教學進行探討。
課堂教學是情境教學的主體,要讓枯燥的歷史變得生動有趣煥發新彩,對于美術特色生而言,我們的使用原則是不在多,貴在精,務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發揮特色。
音樂是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作品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好的音樂作品不僅具體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且能使聽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所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是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把音樂語言與歷史基礎知識巧妙融合,教學中就可以調動美術特色生的細膩豐富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紅歌”。在講解抗日戰爭時,可以引入《義勇軍進行曲》、《歌八百壯士》《松花江上》等,慷慨激昂的歌曲能讓學生很快進入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中華民族之存亡系于旦夕之間的歷史情境之中。不僅增強學生對原有的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而且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其他一些膾炙人口的《長征組歌》《地道戰》《南泥灣》《到敵人后方去》《東方紅》等“紅歌”也可適時使用。
語言文字是一種理性的表達,缺乏直觀性、形象性,對于理性思維能力相對較欠缺的美術生而言在理解上會有較大困難。而借助影像圖畫則可以把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
我校開展的歷史漫畫教學成效頗豐。如在講授中國“大躍進”運動時,我們常會運用教材上摘錄的一幅經典漫畫——“夸張的宣傳畫”:有兩個人騎在一頭體型超級碩大的肥豬身上,畫上還寫著“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的字樣。教師每每引導學生觀察這幅漫畫,學生大都能在哈哈大笑的同時粗淺了解“大躍進”運動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大”。若做進一步分析還能得出,“大躍進”運動在實質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的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相背離的事實,即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嚴重混亂,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的“大躍進”運動的教訓就是經濟發展指標要與客觀規律相適應。其實除了可以采用這幅經典漫畫之外,我們還可以采用“刻舟稱瓜”(見圖1)或采用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4題上的漫畫(見圖2),讓學生體會這些都是當時“大躍進”運動時期特定的歷史產物,在深入分析討論后得出此運動主要是由于當時指導思想上的“左”傾所導致的。

圖1:《刻舟稱瓜》

圖2:“大躍進”運動時期的報刊
當然除漫畫教學外,我們還在教學中運用了《大國崛起》《故宮》《復興之路》等影音資料。這些歷史影像圖畫,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再現了歷史的原貌,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變教師抽象的語言表述為形象的展示,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的知識也能產生參與的意向,迅速立體地感知歷史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掌握度和理解度。
新課程標準規定,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認知發展,關注知識與技能,更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將情感教育的要求滲透進歷史教學中,對于感情豐富但歷史情感遷移和知識遷移能力欠缺的美術生而言尤為困難。我校的經驗就是將情感教育滲透進日常的歷史情境問題教學中去開展并延伸,通過設置一些符合學生實際能力水平的問題,從簡到難層層推進,將學生從被動思考變為主動思考,從而得出歷史規律性的認識,獲取歷史感悟,并以此理解現實,指導學生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有教師在教授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時,引用魯迅在《中國利弊》一文中的評價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如此輝煌而至近代卻相繼成為侵略中國的武器或工具?在學生充分思考后教師加以歸納和整理,并指導學生重點掌握解題的規律,學會用基本的唯物史觀來解決歷史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既要克服阿Q式的民族自慰情結,又不能因近現代的落后而妄自菲薄,而是在進行深入考察落后原因的基礎上,更多地思考民族振興的方法和途徑,這才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真正體現。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敢于各抒己見,不拘于傳統與教材的觀點,還要善于因勢利導,并不急于給學生一個“標準”或“唯一”的答案,而是讓學生繼續查閱資料,用具體的史實和理論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集中他們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在不斷發現、探究、生成和解決問題的同時,在思考的交流碰撞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并教會學生要透過這些現象看到歷史發展的本質,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最終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以真正升華。
新課程改革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的問題。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室也不是唯一學習知識的地方,情境教學不能僅僅依靠45分鐘的課堂教學來解決。我校教師也結合美術生的特點廣泛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資源教學,把課堂向外延伸,讓學生走出課堂結合多方面的力量進行嶄新的情境體驗來探求真知。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涌現出一大批重要歷史人物。他們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并以其各自的個性和活動,從不同側面有力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了解這些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探究他們與時代的相互關系,科學地評價其在歷史上的作用,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人文素質之一?!保?]而美術特色學校學生此類知識較為缺乏。
課本涂鴉,由來已久,我校作為美術特色學校此種風氣尤為厲害。隨手翻閱學生的歷史教科書,課本涂鴉比比皆是。如關漢卿意氣風發地騎著摩托車,韓非子運起內力擋住箭雨如林,辛棄疾也用雙手打出“V”字手勢……這些奇思妙想的課本涂鴉作品不由讓人感慨萬千。課本涂鴉,從娛樂心情的角度看是游戲,從藝術靈感的角度看是創造,從節約資源的角度看是浪費,從嚴肅治學的角度看是胡鬧。雖然涂鴉本身無功無過,但是畢竟會影響閱讀和學習。且很多課本涂鴉往往都是一邊聽課一邊繪制,從側面反映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至于為了完成涂鴉作品而撕毀、折疊書頁,就更是對課本的一種不尊重、不愛護的行為。與其無效防堵,不如有效疏導,將歷史人物知識與學生涂鴉需要相結合。
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多渠道地獲取歷史教材內外有關歷史人物的知識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加強學生對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辯證地認識歷史人物。同時,為了提倡更為健康環保高效的學習,學會尊重愛護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我們在全體高一、高二學生中發放《我心中的涂鴉文化》和《讓我們的歷史課本更加綠色》的宣傳倡議書;采納學生的合理建議,在校園和各班教室設計專門區域的涂鴉墻、辦涂鴉板報和涂鴉小報等,提倡合理環保循環使用教材;組織歷史涂鴉大賽,讓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才藝,用手中的畫筆,用現代眼光或者是歷史眼光來再現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允許用全新觀念闡釋歷史人物,只要不帶有任何侮辱性質,有損歷史人物形象即可,畫法、理念、工具不限。賽后由學生和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評委會統一評獎。賽后對優秀作品、板報、小報等進行公開展示和頒獎,收集學生活動感想張貼在學校宣傳欄中。
這一活動反響強烈,學生普遍反映該活動新穎別致,想他們所想,讓他們擁有了一個公開合理合法展示自我的平臺,在了解歷史人物的同時也增強了教材的綠色環保意識。
漫畫是史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聶幼犁教授就曾明確指出:“漫畫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史料……是中學歷史課程需要解決的重難點之一?!保?]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漫畫往往以幽默夸張的筆法描繪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并賦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歷史現象或事件的本質特征。隨著歷史新課程的深入,歷史漫畫不僅進入了教材,還進入了歷史學科評價體系之中,無論是在江蘇學測、高考乃至全國性的高考試卷中都相應地出現了歷史漫畫類試題,且比重不斷加大。
為了扎實推進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并結合我校美術教育特色,發揮美術生特長,我校在2010級高二學生中開展“手繪歷史漫畫大賽”。歷史漫畫選題范圍極其寬泛,可以是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課本內容、重大事件、宣傳口號等,作品表現手法不限(單幅、四格、連環漫畫及其他創新漫畫形式皆可)。賽后由學生自主推選出10人評判小組,對所有上交作品進行初步篩選。篩選出的作品制作成展板進行為期一周的公開展示,由全校學生對展示作品進行公開投票,最終選出一、二、三等獎各若干名,并給予表彰。

圖3:國破山何在

圖4:閉關鎖國
該活動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上述圖3和圖4就是其中的獲獎代表作品,從中可以看出學生手繪漫畫主題明確,構圖新穎,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通過該活動,在發揮學以致用歷史功效的同時,學生也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從而愛學、樂學歷史。
通過上述活動,學生不僅能發揮其美術的特長,增強自信,而且將課堂內容通過創設特殊情境的方式搬出課堂,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個性化、通俗化、情境化、時尚化,在提高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在活動中得到相應的滲透和提升,從而使歷史教學避免生硬的說教和灌輸,真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
[1]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48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3-24頁.
[3]聶幼犁.兩道歷史漫畫選擇題的啟示.歷史教學,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