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仲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江蘇 無錫 214174)
經常聽到高三文科班學生抱怨歷史學科難學,認為歷史知識點太多、太亂,不容易記憶,或者是雖然記住了一些歷史知識點,但不會活學活用,導致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等現象,這就充分反映相當部分高三學生尚沒有掌握良好的歷史學習方法。
實際上,通過高一、高二的系統學習,高三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歷史基礎知識,如基本了解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是這些知識點散落在各個章節中,如同分散在各處的“小珠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用“線”把這些“小珠子”串聯起來,這些知識很快就會丟失。但問題在于相當多的學生缺乏這樣的意識和認知水平,更欠缺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去主動建構歷史知識體系的能力。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歷史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建構知識體系,教會學生把歷史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讓學生高屋建瓴地進行歷史學習。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結構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杰羅姆·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在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決學生在課外所遇到的問題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訓練中遇到的問題……經典的遷移問題的中心,與其說單純地掌握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和學習結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意義重大。筆者以高三文科班歷史必修Ⅱ一輪復習為例,談談如下兩種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是決定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矛盾。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研究,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經濟、政治、思想諸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系統。在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中,各種動力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意義,其中經濟動力歸根到底起決定性作用,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常用的“經濟決定政治”和“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反映”就是該理論的典型體現。
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這種編排方式深受詬病的地方就是教材打破了歷史學科的整體性,將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內容進行了人為割裂,破壞了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三歷史一輪復習時,就必須有意識地將教材加以整合,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統一在一個系統內,以體現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規律性。下面是筆者在講授完歷史必修Ⅱ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后呈現給學生的一張知識體系圖:

通過該知識體系的展示,歷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一目了然:正是因為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的興起和發展(經濟),導致了新航路的開辟(外交)、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文化);而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習和宗教改革又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和思想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經濟在17、18世紀的進一步發展(經濟)、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及資產階級革命(政治)所提供的政治實踐,為啟蒙運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反映)。
同時,學生通過該知識體系的學習,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也為相關歷史知識的比較提供便利。比如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活動與文藝復興之間的關系:文藝復興為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活動提供了精神動力,而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活動又豐富了文藝復興的內容。再比如,通過本例的教學,學生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文藝復興”是十四、十五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弱小,因此文藝復興時期進行的反封建活動還披著宗教的外衣,并只是把斗爭矛頭指向天主教會且不敢與天主教會決裂;而“啟蒙運動”則是十七、十八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壯大(而此時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更加尖銳),所以啟蒙運動時期資產階級敢于公開與封建勢力進行斗爭,矛頭直指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并且還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
在本例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對歷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所涉及的世界史的相關內容顯然有了整體和系統的把握,從而可以克服一直困擾學生的史實錯亂的情況,構建起以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主線,包含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史、國際關系史等輔線的世界史知識體系。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也可以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建構起這樣的知識體系。比如在講授完歷史必修Ⅱ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之后,可以給學生呈現如下知識體系圖。

通過構建如圖所示的知識體系,學生可以明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產生、初步發展、短暫春天)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層面的影響。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必須做到尊重事實,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據此,我在講授完歷史必修Ⅱ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之后,給學生呈現如下知識結構圖:

一方面,學生通過該知識體系圖的學習,認識到在“十年探索時期”(中共“八大”前后),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面臨兩大突出問題,即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的國內主要矛盾問題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模與速度問題。這兩大問題之所以出現,從本質上來講,是因為沒有抓住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而要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關鍵在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通過該知識體系圖的學習,并結合課本對應知識,學生加深了對這一段歷史的理解:(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已經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從此,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2)在政治上妥善處理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斗爭問題,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而不是搞階級斗爭)。這些才是實事求是的正確做法。
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該知識體系的學習,紛紛表示這段歷史對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很多借鑒,提出了各自的見解,概括起來就是:(1)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方針,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2)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斗爭問題。(4)必須從“大躍進”中吸取教訓,要尊重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5)要從“人民公社”中吸取教訓,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6)堅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保駕護航。
葉小兵教授指出:“學生只有在其認知系統中構建起具體的知識及概念結構,才能進而生成相應的觀念和認識。反之,任何觀念和觀點若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不可能在學生心底里真正確立起來。”從該知識體系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通過對該知識體系的學習,不僅夯實了基礎知識,理解了歷史事件的前后聯系,而且推動了學生學會思考,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這不正是葉教授所提倡的讓學生“生成相應的觀念和認識”理念的具體落實嗎?
高三教學在整個高中教學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三歷史一輪復習時必須敢于創新,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識框架,將同一類型和性質的內容進行整合,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從而形成關于某個歷史問題的完整表象。同時,建構歷史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從全局把握歷史知識及其內在聯系,進行縱向辯證分析和橫向比較分析,從而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樹立起結構的、體系化的大歷史觀。
在高三歷史一輪復習中,學生建構、理解歷史知識體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歷史思維的過程,是歷史思維在學習過程中的概念化和類型化的活動,這將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因此,不管高考中所謂的“新材料”、“新情景”被如何創設與運用,只要復習方法得當,就能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應試技巧。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應該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的積極嘗試。
[1]馮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允漷主編.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周國韜,楊雪梅,王淑娟編著.現代教育理論研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4]余文森著.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