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偉
(云南師范大學 在職教育碩士,云南 昆明 650000)
審美教育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以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目標的人格教育活動,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起著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說明,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仍然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任務,我們對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為什么語文教學要重視美育?因為語文教材中大量蘊涵的美是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美的追求,什么是美的行為,什么是美的創造的良好素材。從美學的角度看,語文教材中的美大致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這三種美的感染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如《春》、《濟南的冬天》等課文,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引人入勝的自然畫卷,令人如臨其境,油然而生愛慕向往之情。“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揭示了自然美的魅力,它培養人的性格,豐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品德,增長人的知識,激發人的愛國熱情。《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蘆花蕩》等課文,讓我們看到了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反映在我們面前的是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表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概括了社會美這種巨大的感染力。
當我們沉浸在感人的自然美和社會美中時,不禁要問,作者是怎樣表現這無盡的美的呢?我們從研討中不難體味到語言的、結構的、白描的、修辭的種種美,也即藝術美。“藝術美是人類審美藝術的結晶”,“能有效地再現社會美與自然美”,同時又體現藝術家的真知灼見,由于它比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能陶冶人。許多人走向文學藝術的道路,許多人以身許國矢志不移、演繹出多少流芳千古的業績,不能說沒有藝術美的功勞。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同一篇課文中,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往往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如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作者以革命家的博大氣魄,彩筆描繪了“威猛俏麗”的北國風光和“叱咤風云”的歷代英雄兩幅畫卷,抒發了積極向上的曠世豪情,讓我們既領略了北國的雪景,增長了歷史知識,又孕育了奮發進取、勇敢搏擊的豪情,還學習了語言、修辭、寫作等方面的語文知識。此詞三美兼具,對人的陶冶非語言所能闡明。
語文教材所蘊涵的美不僅為審美教育提供了廣闊天地,而且為滲透思想教育和提高教學效率創設了良好條件。許多行家里手就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審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智能發展,提高學習效率。分析著名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于漪等大師的語文教學,盡管他們風格流派不同,還是不同程度地運用美的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等特點,巧妙地、不動聲色地將美與語文教學的傳知、育能、啟智結合起來,讓學生以個人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為核心,在審美中塑造自我。
回顧自己20多年的教學歷程,筆者發現,凡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效果好的課,都與審美分不開。在語文教學中,當學生心底蕩起情感的浪花揚起理想的征帆時,當學生愛上了保爾·柯察金時,當學生因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而浮想聯翩時……一定是由于教師聲情并茂地傳導了真情,或者形象生動地揭示了優美的意境,或者設疑導入張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或者啟迪發問引出了學生的妙語連珠。
“美育,德與智育之必要”,國學大師王國維一語道破了美育對于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作用。這種作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替代的。因此,“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不應該是額外的教學,應該和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同步進行”,“在語文學習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筆者通過比較《社戲》的三次教學過程,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次,筆者按時代背景、作者簡介、讀課文、分段析義、歸納中心、小結特點、布置練習等傳統步驟進行教學。第二次突出了孩子自告奮勇送“迅哥兒”去看戲的情節,概括了孩子們純樸無私、真誠友好的品質,提出了助人為樂的號召。第三次受曹利華老師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教學案例的啟發,嘗試著從直覺感知入手,把握形象,體會意境,在了解全文基礎上,以“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那么好”一句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認識鄉村孩子的美好品質,課后,以至于有的學生把自己與雙喜等人物作比較,自我剖解,思想上觸動大。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第一次教學師生間的關系是傳聲筒與錄音機的關系,講課過于機械死板,氣氛沉悶;第二次教學,學生單純作錄音機的狀況有所改變,但理性教育帶有強制性、抽象性;第三次教學,教師當導游,把學生帶進“社戲”的天地,讓他們去看去想去評論,不清楚的地方教師作指導和解說,結果學生讀得痛快,學得扎實。如果說,第三次最成功,成功就在于直覺感悟多,愉悅氣氛濃,學生的體驗感悟代替了教師的許多說教。
顯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知識理論傳授給學生,而且要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欣賞美、評價美、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教學過程都與審美教育有著不解之緣,語文教學體現美育的過程。成功的語文教學需要“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應該遵循“一切審美都是從直覺開始”這一審美的基本特點,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2011年版的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沒有形象和情感的語文教學,也就沒有審美教育。因此,要使審美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教師在新課一開始時就要用自己的情感,以優美的導語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讓學生通過美的形象去理解,領悟課文的深刻內涵。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教師在教學中除了以形象來感染學生之外,還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文學因素,把握文章的感情脈絡,引導學生激發情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美求真,達到教育的目的。曹利華老師認為“審美直覺是對審美形象的整體把握”,他舉《望天門山》為例,詩中出現了“青山”、“綠水”、“白帆”、“紅日”等直覺形象,如果孤立地欣賞這些景色,給人的感知是平淡的,很難感受到詩人藐視艱險、奮力拼搏的潛在激情。但如果把這些自然物連為一體,意境就深遠多了。第一、二句贊美自然力,第三、四句抒發克服自然力的豪情,詩人把自然形象與內心情感融為一體,把“真”創造性地變為“美”,使作品產生回味無窮的魅力。
人的審美感覺是一種快感,使人產生愉悅之情,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產生學的愿望和熱情,這就是情感動人之妙。情從哪里來?美學家認為,作為文學作品的語言,其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表現。科林伍德說:“語言是一種想象性活動,它的功能在于表現情感。”吟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種豪情便激蕩心間;揣摩“一水護田將綠繞,青山排闥送春來”,立即感受到流水青山那母親般的情懷。
再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教師可通過講述自己與父親的關系及父親對自己的關愛導入課文,特別是通過“父子車站送別”這一經典場面中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形體動作的分析加深學生對父親形象的印象,形成一個審美感覺,并獲得愉目悅耳的美感。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換位思考,讓學生動情,從有我之境進入到無我之境,發揮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從而深刻體會文中父子情深的主題思想。
文藝作品大多是利用美的感染性等特點將理性的東西融入美,通過美去愉悅感染讀者,讓讀者自覺地通過追求美和創造美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愛蓮說》一文作者表面上頌揚的是高潔的蓮花,實則推崇的是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美德。“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陳毅同志明贊青松,實是抒發頑強不屈、矢志不移的豪情。這些名篇佳作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以小見大言近旨遠。如果我們不引導學生借助聯想感受美的內涵,只單純地進行純語文知識的訓練,或者簡單地把有血有肉的美變成干癟的教條灌輸給學生,那么美的形象就無法在學生心中站起來,蓮、松始終只會是自然物,學生得不到美的熏陶,“以美導善”將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因此,教師只有通過借助聯想和想象等手段,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直覺地感受美,自覺地接受美,精神上的收獲才可能是牢固的。這種做法雖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日積月累定然會產生質的飛躍。一旦量變引起質變,美就轉化成善的行為,學生也會具有英雄那樣寬廣美麗的胸懷,純潔高尚的品質;會像蓮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像松樹那樣經寒冬而不凋。這種自我體驗感情的聯想,較之單一的純語文能力的訓練、較之純理性的抽象說教來,更受學生歡迎。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要讓審美教育貫穿始終,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由語文課本身的性質特點所決定的,不可違背。
[1]曹利華.語言教學與審美教育.華夏出版社,1988.
[2]劉叔成.美育基礎知識.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