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白
(廣東省德慶縣文化館,廣東 德慶 526600)
“文化”是一個具有廣泛內涵的集合概念。在我國,《易經》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則為“文化”一詞的最早出現。簡言之,文化就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積淀的總和?!拔淖帧眲t是人類記錄語言、文化的符號形式。一個民族的“文字”同屬于一個民族的“文化”系列,因而包括文字在內的民族文化是該民族區域的全社會所共享。作為“社會之公器”的文化,人人都有權利享受并為促進社會的文明發展作出努力。
但是,教育部關于“漢字微調”方案論,則從多方面彰顯了當前公共文化建設的偏失。淺議如下:
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功能首先就是應用于民族區域人群的生產、生活的交際需要。由于環境、時空的變化,紛繁復雜事物的出現,人們僅靠語言進行人際交往已不相適應,“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為其繁?!保ㄔS慎《說文解字序》)因而文字自然成為繼語言之后擔負“交際”的重要工具。
人類社會活動交往的日益頻繁,人類大腦思維的日益發展,社會信息量的劇增,傳遞信息的特殊使命因而為“文字”所肩負。它的基礎在于語言的社會性,在于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約定俗成,因而具有對象的可指性意義?!懊麩o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荀子《正名篇》)。
人類社會文字的出現,不僅實現了交際活動、傳遞信息的功能,而且由于“文字”的特殊“符號”形式,承載著人類漫長生存發展過程中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血與淚凝結的智慧經驗,從而實現了人類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并最終主宰世界。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且最古老的方塊字。它的結構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獨體成字等,但是都具有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的特點。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等主要筆法組成的一種線條符號。這種符號以線條的運動,通過點、橫、豎、撇、捺的不同布置安排,形成疏密有度、錯落協調的格局而具有獨特的和諧美。
漢字是音、形、義結合一體的表意的方塊文字。人們根據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創造文字并使用它。古人造字的一項基原則就是“義寄于形”——詞的本義和它的書寫形式有著一定的關系。其中的每個文字,又可依據一定的規律形式分為不同的結構部件,如“-草-”“—伸”“—安”等的偏旁和部首。通過對它們的內在聯系的組合,形成豐富多樣的符號形式——漢字。
如上所言,漢字由于結構的嚴謹、布局的合理、部件的豐富多樣性,給人們在視覺上的感受就是端莊而凝重。這也是漢族方塊文字的特有優勢。不同的文字形式,反映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文化內涵。“端莊凝重”既是人們視覺認知的客觀反映,更是幾千年來華夏民族品行端正嚴肅,處事沉著堅毅的民族心理性格的哲學體現。
漢字的悠久歷史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社會約定俗成,為民族全社會所認可、遵守、使用?!稌弧罚骸坝栌^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意為我想觀看古人之象,必須遵守古代的記載,不應穿鑿附會?!鼙x《說文解字序譯注》)“漢字微調”方案中的44個字,在傳統的詩文、歷代字、詞典籍如先秦的《詩經》,西漢的《爾雅》,東漢的《說文》,隋唐的《切韻》、《唐韻》,宋代的《廣韻》,明代的《字匯》以至清代的《康熙字典》等,都保持著統一的文字結構形式和基本義項內涵。新中國成立后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也同樣保持著它們形體上的一致。例證如《詩經·國風·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薄墩f文》新附字琴部“琵琶”。因此,“漢字微調”方案客觀上違背了傳統的社會性原則,從而影響這些漢字在港澳臺乃至海外華人華僑的廣泛地區的普遍使用。
廣大群眾是社會構成的基礎。文字是由廣大勞動群眾創造的,它的功能作用離不開社會而存在,因而也就不能脫離廣大基層群眾。在漢字發展、演變長河中,歷代都存在尊重、使用民間俗體字、異體字的事實?,F行漢字的“禮”、“孕”等就是。群眾的廣泛性,勢必使傳統文字的綜合信息如字形結構、字義變遷、讀音等都有著較為穩定的存在環境與傳承系統。在音、形、義結合體的漢字中,有些字的筆畫哪怕是多一點,或是少一點,都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就會讓人產生困惑,甚至引起社會的混亂。因此說,對待文字的態度,任何時候都不能輕率而為。
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是社會化的產物。如同大自然萬物一樣,總存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即矛盾性,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事物風格。文字在發展過程同樣存在部分形體的不一致,這是客觀的必然。但是,無論漢字形體的如何差異,人們都可窺見它們結構的內在聯系和依據。如“賬——帳”、“貼——帖”(黏附、服悅義)等?!皾h字微調”方案對所謂“不一致”的漢字整形,這簡直是“矯枉過正”的單一化做法,是廣大群眾譏之為意義不大的“瞎折騰”。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審美藝術思維的民族,追求事物的“和諧”的審美觀念貫穿于整個民族的發展過程。由線條筆畫所組成的漢字,就體現了豐富獨特的審美藝術思辨的“和諧”元素。在書寫形式上,通過力的作用構筑成變化多姿的諧美實體——漢字。為實現這種完美的視覺藝術效果,人們創造出不同的書體并輔以不同的理論要求。例如隸書中講究點畫之間的避就關系:平畫與波畫間的避就,如“三”字的三橫畫,把下面一畫寫成波畫,從而形成富有變化的二平畫一波畫之形態;又如波畫在一個字中一般只寫一筆,謂之“燕不雙飛”。但字中如有兩個同樣的波畫,則應有主次,如“錢”(繁體)右偏旁的兩個捺腳,突出下面一筆的捺腳,而將上面的捺腳有所收斂。
“漢字微調”方案“琴”字中第一個王字末筆由橫改為提,這樣勢必與下面的“今”部形成較大的夾角空間,破壞漢字結構的嚴謹合理性?!皸l”、“荼”、“茶”等末筆的點捺改為長捺,則破壞了漢字筆畫錯落有致,富于變化的美感特征?!按健弊种小俺健迸c“口”由包含關系變為上下的分離關系,則完全割裂了漢字結構的部件關系,有誤為“辰”與“口”兩個獨立字體之虞,從而破壞了漢字視覺的端莊凝重的美感特征。
這些變異必將從整體上對民族審美文化產生極大的沖擊而導致民族文化遭受破壞并失去民族自信力。
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包括物質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的綜合提高、政治文明的民主和諧化。其中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起著強有力的催化促進作用。
當今社會,文化的綜合軟實力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人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精神日益發展。因此,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公共文化建設是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任何時候,離開了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就會緩慢,相反,人的自身綜合素質提高了,就極大地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尊重社會個體的發展需求,為實現人的基本文化權利提供保障;就是讓廣大群眾享受文化學習的權利,讓他們通過學習來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化“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從而推動全社會的文明建設進程。我們的公共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堅持面向大眾、面向基層,而不能像“漢字微調”方案那樣走少數專家學者的“精英道路”。因為它不能體現以人的全面發展和需求的綜合素質提高,不利于建設全面富裕、和諧的新農村和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性是任何國家形態都存在的根本事實。任何一項公共政策、法令的推行、頒布,它的受眾對象必然是區域范圍內的全體人們,這就是社會性。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公共文化建設,如果它的發展理念不是秉著立足于全體人民的社會性,也就失去它所以依存而發展壯大的土壤,最終由于得不到社會群眾的認可支持而失敗。
隨著信息時代的國際化,區域范圍的人們社會交往日益擴大,廣大社會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隨之日益增長。要求我們的公共文化建設不僅要面向區域范圍的社會性,而且要具備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社會性的國際化。因此,在全面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行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如果“把少數學者的成果變成社會公共政策”,這是不尊重社會性原則的行為,因此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要言之,文化是社會之公器,人人都有獲取它以促進自身素質提高的權利。公共文化建設是關乎民族整體素質提升的千秋大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社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