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荔 呂麗麗 張瑞芳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1)
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是一門綜合類的學科,它是面向公眾融入與社會和生活的藝術,將藝術創作與公共場所中的使用要求相互結合,形成現代設計中的“視覺,環境,產品”三位一體的造型。同時,其內容形式特別豐富,包括壁畫、雕塑、水景、綠化、公共設施等。由于公共藝術涉及面廣,要想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設計水平,需要涉及許多學科,如建筑、歷史、文學、繪畫、雕塑等,對于此課程來說,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朝著面寬的方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對專業課程進行不同程度和形式內容上的改革,在教學中寬知識、厚基礎、強技能,從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上進行革新,積極改善教學條件,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為培養本專業學生科研、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不適合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創新和改革。陳舊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不可能培養出面向社會的具有高素質能力的設計人才,所以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國內的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教育,長期以來存在重技藝輕實踐,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了對設計技巧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從對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分析看,除了強調學生的實踐教學,還應強調教師自身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在對實踐的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思想觀念上,應多方面地研究實踐教學,做到設計實踐與課程理論教學相結合。
另外,要從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比如對教學大綱的修訂,教材的更新,教學內容的豐富化、時代化、國際化,教學成果的公開化,對授課模式及教學方法進行革新,全力打造公共藝術課程在學習中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打破傳統的、單調的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方式、授課形式,改變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被動現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觀念和創新能力,以及提升團隊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效率。
(一)教學改革目標。
以提高培養學生創作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為教學改革的目的,遵循課程教學規律,大膽加以改革,加強在公共藝術設計課程中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模式方面的改革與創新。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課程的實踐來完成,對于未來公共藝術的教育,課程的安排也要更加合理化、科學化。
1.結合本校地域特點,規劃與實施“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針對設計市場的需求,系統的規范設置專業課程,使之能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還要結合本地域的實際情況,如結合陶瓷文化、陶瓷元素進行創作設計,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能力,既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又具有超強競爭力的學生。
2.加強公共藝術理論課在整體課程中的比重設置。
當代公共藝術設計是時尚與文化、藝術與科學密切結合的設計,它要求設計師除了必備一定的設計專業技能以外,還需要有豐厚的理論知識作為后盾。這就要求在教學課程設置上,加強美學、文學等理論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他們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上,設計出符合大眾心理和融合本地域文化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
3.對教學大綱進行調整,突出創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養。
教學大綱及其具體的課程內容都是培養目標的體現,不僅要體現其應用性,更應加強創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養,教學大綱是各種教學的依據,每門課程都應規范化、系統化,尤其在實踐教學環節,一定要服務于教學培養目標。
設計實踐的教學是立足于市場公眾需求,培養實踐者從事創造性思維的設計活動,它不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檢驗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方法。由于設計的技能性特點,要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消化和吸收。在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設計思想,以及對公共藝術設施在其區域內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課程體制設置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模擬課外實踐教學,包括對公共藝術設計的實際項目進行介紹、分析和設計等教學內容。
第二,專業課程采用雙方客戶案例進行教學,在分析案例的時候,結合將要進行的項目闡述設計的一般流程、規律和方法。
第三,在課程設置中,要實地進行考察勘測,熟悉設計地域的環境情況、文化特色,熟知設計的制作流程,對設計思路進行分析,并制作效果圖等。
第四,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豐厚的條件,要鼓勵教師制作各種多媒體教學課件,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為了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市場需求、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在教學環節中一定要營造一個與市場相聯系的教學氛圍,將教學與設計市場需求相結合,有目的地組織學生了解市場、分析市場,使學生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設計理念,使學生所設計的產品更適應市場需求,通過市場檢驗設計效果,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形式上進行改革。
(一)建立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
工作室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體”,實行導師負責制?,F在研究生教學也普遍實施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工作室以個體實際案例教學,既要注重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又要注重教學的實踐。它是綜合化的教學模式,它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了空間,為設計的成功打下基礎,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中可以了解社會的需求。這種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
這種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的提高。面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也有一定的壓力,這也促進教師加強自身專業能力,更新教學觀念,增強教學的競爭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使教師更加專注深入地研究本領域的課題,使教學與課題研究結合在一起。最后它還更好地把課堂與實踐融為一體,不斷提升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偟膩碚f,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設計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外實踐給學生提供了走出去的機會,提供了實踐的場地,并將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檢驗在校的學習。實踐是創新的源泉,通過實踐可以讓學生面對具體問題,并解決和分析問題,從而使他們的專業素質和設計理念都有所提高。通過實踐學生能夠接近社會,了解市場需求。在建設教學基地時,我們應該與當地的設計產業緊密聯系起來,為當地經濟發展、設計進步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培養出應用型設計人才,可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選擇不同的教學點。
(三)加強師資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綜合化的教育模式除了在教學方面的改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強教師素質的綜合提高。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還要具備多學科和跨專業的知識。尤其是在設計實踐方面,很多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就造成了對設計實際問題的解決,導致在對學生作品指導時沒有從實際應用方面評價,而只停留在審美層次上,缺乏對市場定位的考慮使得設計方案在實施上造成偏差。
公共藝術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作品設計受到材料、工藝等客觀因素的多方面影響。如果教師不走在設計實踐的一線,就會對設計理念產生滯后感。所以,要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也需要有創新思維的教師,教師的創新能力同樣也需要在設計實踐中獲得。
通過教學,我們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公共藝術設計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創作,更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增加人們的公共參與性。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它賦予生命和語言,傳遞給世人心靈的共鳴和愉悅。對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思考,總結出更好的培養藝術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徑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專業素質,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以及指導教學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1]陳君.論設計實踐在教學中的作用.北京:中國裝飾雜志社,2006.1.
[2]林家陽.設計創新與教育.北京:三聯書店,2002.
[3]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4]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3.
本文系2011年度景德鎮陶瓷學院首屆校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