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怡 蔡亦卉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應試教育是“以考試得分為手段,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送上大學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的教育。這種教育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教師、學校和不同地區教育質量的唯一或最高標準。我國的教育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狀態,這種教育方式將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低下,而培養出的人才也適應不了現今世界激烈的市場和科技競爭,長久下來,這將造成國家創新能力低下,削弱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給整個國家和民族帶來危害。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教育改革,以求改變這一現狀。
從教育產業觀出發,教育競爭是指教育生產者或教育需求者之間為了超越對方的努力,從而為增進競爭主體的利益在市場條件下所采取的行為方式。
應試教育是被沒有節制的考試競爭所“異化”的教育。由于教育資源有限,而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得不通過考試競爭的方式來決定,但競爭的結果卻使考試變得至高無上,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考試不僅左右了學習的目的,而且左右了教育的目的,并最終“異化”為與教育目的相對立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應試教育是教育競爭機制在發生異化后產生的“癥狀”。也就是說,應試教育的現象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不是應試教育造成社會上背離教育目的的競爭,而是一些背離教育目的的競爭造成了應試教育被廣泛批判的現象。也就是說,應試教育的現象其實就是教育競爭的結果。
經濟學基本理論假設認為人在一定“約束條件”之下,會作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人們在面臨教育的選擇時同樣也是如此。
我國的父母非常重視自己子女的教育,在目前的勞動用人制度和教育評價體制下,這種重視就轉化成了對子女考試成績的追求。當然,父母追求的不能只是考試成績,子女的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和審美情趣等也必須在關注的范圍之內。然而,學習成績始終是大多數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因為只有取得優秀的考試成績,才最能保證孩子在未來的社會階層中占據較高的地位。應試教育在我國盛行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對考試的態度。家長在很大程度上擁有對教育的選擇權和評價權,家長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內容。家長會認為,一所學校的應試教育不成功,就很難保證自己的孩子能夠升入更好、更高的學校。因此,家長會將孩子送到升學率高的學校。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家庭的選擇構成了社會的整體選擇,如果每個家長都重視考試成績,那么整個社會必然也重視考試成績。
現今,我國的勞動用人體制非常重視文憑,許多的用人單位對職位提出了較高的學歷背景要求,即使這些職位并不需要太高的教育背景。教育經濟學的“信號理論”認為,雇主重視受聘者的學歷是因為雇主在無法獲知受聘者的全部信息(如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忠誠度等)的情況下,雇主只能根據受聘者一些外在容易辨認的特征來挑選受聘者,而最為重要的特征則是受教育水平,于是受教育程度就成為一種說明能力的“信號”。在雇主不能獲取受聘者的準確信息,即在“信息不對稱”時,雇主把受聘者的教育水平作為最重要的參考指標是科學的、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因此,雇主通過受教育水平來衡量受聘者的能力是一種快速且成本較低的途徑。
教育評價體制從學生、教師、學校和地區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首先,我們發現要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道德水平,在教育實踐中是很難操作的,也就是說“制度成本”太高。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知識的重要性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所以,在考慮到“評價成本”和德智體美勞的重要性之后,當前評價學生的最重要衡量指標就是考試成績。其次,目前在我們對教師評價的很多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仍然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判斷學生成績的進步比判斷品德的進步容易得多,這就致使在教育實踐中,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評價教師工作的最重要指標。最后,評價學校和地區的教育狀況,實際上就是評價學校或地區范圍內學生的狀況。那么,這里必然的邏輯推理就是我們用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價學校和地區的教育質量。因此,學生的成績這一指標在教育評價體制中的使用是切實可行且成本最低的。
應試教育是以升學考試的需要為標準,并以此作為教育內容的依據。由于升學考試只涉及知識的積累與提取,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只是機械地復述和背誦,而不去理解知識的真正涵義,缺乏驗證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應試教育中“德育是虛的,智育是偏的,體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勞動教育缺失”。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視,但是在教學中如不從啟迪學生的智慧入手,就會導致學生片面地發展。
應試教育只關心學生的升學率,在教育教學上不管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會考慮不能繼續升學的學生參加經濟建設的需要,職業技能的培訓也形同虛設,職業教育遭受到冷落。以應試目的為主的學校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也違背了其雙重目標的要求。
應試教育使大多數的教師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應付各種考試上,其原因是升學率成為評價學校的好壞、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這樣不但加重了他們身心的負擔,而且使他們無暇學習進修,不利于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教學水平。因此,學校與教師都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應試教育會導致升學的競爭,激烈的升學競爭勢必會使學生的壓力增大,加重學生的負擔。學生學習、復習、考試的日程每天都被排滿,沉重的考試壓力和學習負擔使學生失去了在成長時期應該有的歡樂,既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又對他們將來的健康生活和工作產生了許多潛在的負面影響。
應試教育具有深刻的經濟學根源,這是導致應試教育難以真正改革的根本原因。任何應試教育的改革建議都必須考慮到應試教育的根源及其改革難度,將教育改革創新與應試教育結合起來。
目前,改革教育評價體制更具可行性。具體而言,就是要改革學生、教師工作績效和學校及地區教學質量的評價體制。但是,考試成績是衡量學生、教師、學校及地區教育質量評價成本最低的指標,而且在實踐中也最容易操作。因此,在我們使用其他指標來代替或者補充考試成績時,必須考慮要到其他指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成本。否則,高成本低收益的改革,最終有可能是有害的,而不是有利的。現在許多職業最重要的準入條件就是學歷文憑。這種現象應該徹底改革,從而緩解因為單純追求學歷文憑而進行升學考試的壓力。學校和教師的升學壓力主要來源于政府對其的評價,政府應改革現行的教育評價制度,廢除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標準,構建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評價體系。政府只要堅持以有利于素質教育發展的標準,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和學校,學校就不會因為害怕評價差而影響到其利益。要改革現在的教育評價制度,必須更新觀念,樹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觀念。
針對知識的考查及運用,我們可以在試卷上增加一些創新性的考題。為了爭取得到高分,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意無意地朝著這方面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當然,我們仍然要看到這種方法的弊端,就是學生的分數會變得更主觀,考試的公平性會被質疑。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多人評分制,取其平均分。雖然這樣做會浪費人力物力,卻是有必要的。新事物的出現總會伴隨著不足,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慢慢地蛻變以至于完善,才會變得更加完美。
為了應對考試,學生會開始被動地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而教師則開始采取創新的教育。當然,這只是一個開端,隨著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提高,學生會慢慢對其產生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我們可以可通過“情境式”、“開放式”和“誘導式”等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許多階段,我們應該把創新作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橋梁,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應試教育下求創新,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最終完成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1]張五常.經濟解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錢民輝.教育處在危機中 變革勢在必行——兼論“應試教育”的危害及潛在的負面影響[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
[3]江峰,林玲.論教育的競爭與應試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1999,(3).
[4]涂文濤,彭時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經濟學分析[J].財經科學,2007,(11).
[5]張翌日.應試教育的成因及應對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0,(3).
[6]王世忠,王濤.應試教育的經濟解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5,(9).
[7]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論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7).
[8]周國軍.教育競爭的經濟學審視[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7,(3).
[9]王存.在應試教育下求創新[J].教育教學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