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華
(江海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1)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淺議
楊麗華
(江海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1)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越來越重視,如何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對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進行了闡述。
高職教育 職業素質 對策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適應社會需要,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作為一個社會人,其職業素質小則體現個體素質的高低,大則影響團隊競爭的成敗。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一個人能否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人職業素質的高低。職業素質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按照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企業員工的職業素質可以比喻成一座冰山,呈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稱之為顯性素質;而看不到的則占7/8,稱之為隱形素質。外邊的1/8是其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下面的7/8則是由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三個方面形成的基石。要養成優秀的職業素質,尤其要重視三個隱性方面的內容,因為它不僅占有員工素質的7/8,同時還深刻地影響著員工1/8的顯性素質。浮在水面上的1/8是他所擁有的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這些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潛在水面之下的7/8的東西,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等,則要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才能體現出來。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的總和就構成了一個員工所具備的全部職業素質。
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態勢下,不少用人單位對應聘人員的職業素質越來越重視。他們不再一味地將眼光放在學歷、技能等級、資歷、知識層次等看得見的素質上面,而是更看重員工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以及團隊合作、人際溝通、心理承受等方面,這些要求也反映出企業對員工重素質勝過重知識、重人品勝過重文憑、重能力勝過重學歷的趨勢。另一方面,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目標不明確,在求職中不考慮實際情況,把待遇放在首要位置,在工作中存在不夠踏實,缺乏團隊協作、吃苦耐勞的精神等問題,從而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這些情況都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提出了挑戰。
面對新的形勢,高職院校如何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并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
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形,部分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僅憑一時的熱情或者是盲從,對自己所選的專業基本上不了解,這樣造成的后果是難以維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更談不上形成職業興趣。而職業興趣是成功就業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它可以將一個人潛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人長期專注于某一方向,從而做出努力。高職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需要知道自己對哪類工作更感興趣,這樣才能滿足自己的職業愿望,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除了舉辦相關的講座或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讓學生了解行業的發展前景外,還可以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接觸社會,到行業中了解工作的過程,體會工作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全程化的職業素質教育與訓練。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要通過專業認知、參觀企業、以我的理想和大學應如何度過等為主題的演講等教育形式,讓他們明確上大學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規范意識;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可開始進行初步的職業探索和相關行業職業道德的教育,通過開展各種團體活動,培養學生的溝通、組織、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等品質和能力;由于三年級學生面臨很現實的就業問題,因此對他們要進行專業技能鍛煉和人際關系拓展訓練,并且通過有計劃的就業指導來介紹國家相關的就業政策、法律條令,以及求職技巧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求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充分做好就業前的心理調整。
高職院校學生無論將來選擇何種職業,往哪個方向發展,都少不了深厚扎實的基礎知識。萬丈高樓平地起,全靠基礎來支撐。特別是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行業、職業結構變更與調整的速度也都在加快,高職學生在擇業、就業方面不可能從一而終,而要適應這種變化,必須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樣畢業后才有后勁。課堂教學在學生獲取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起著主陣地的作用。教師要根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實一體”,從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這些知識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前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化層次和鑒賞品味,尤其是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更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后者可以讓學生在職業素質養成中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我院把《職業素養基礎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來開設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加強校企合作,這是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必經之路。這種走出去、請進來合作方式打破了封閉式的辦學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可以將教室與工作環境融為一體,讓學生切實感受情景教學的氛圍,通過“教中學、學中做”等環節,使學生掌握必備的職業技能和能力。通過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采用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在學生進入專業課學習以后,適時地安排他們參加頂崗實習、社會調查、科技文化服務、勤工助學、青年志愿者、“下鄉服務”等活動,可以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
校園文化是一個院校人文氣息的重要體現,它能塑造學生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提升其職業素質。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一種有效載體,也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的有效組織。在社團的寬松環境下,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計劃能力和組織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職院校應該重視這一“陣地”,在各方面給予社團支持和引導,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高職院校要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高技能”的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須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使他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勝任崗位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增強提升自身職業素質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才。
參考資料:
[1]胥長壽.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2]朱天波.淺析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途徑.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3]周春麗,李萌.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提高與對策.世紀橋,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