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麗蕓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阿斯伯格綜合征(Asperger syndrome),又名亞斯博伯格綜合征,1944年由奧地利醫生漢斯·亞斯伯格最先提出,是一種并無認知和語言發展遲緩、卻有嚴重的社會理解與互動功能損傷、語用困難及對外界事物有不尋常的癖好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該癥患兒在普通幼兒園就讀時出現諸多適應性行為問題,給患兒的學習和幼兒園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本文通過對一名就讀于普通幼兒園的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典型適應性行為的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普通幼兒園的融合教育提供一種研究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
案例:小東,6歲,被確診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小托入園,主動語言少,語言主要來源為兒歌或故事當中的句子,經常自言自語;小班開始說話,但語速慢,中班語言能力發展迅速,開始流暢地說話,大班開始與同學有交流。能流暢地背誦故事,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喜歡物體的運動和變化,經常問這方面的問題。聽覺敏感,特別喜歡聽音樂;精細運動欠佳,喜歡大運動,但運動協調能力不夠。
小東在幼兒園存在語言表達不暢,社交互動障礙,興趣認知獨特,運動協調不佳,感統合失調等問題,影響到他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產生了下列適應性行為問題。
1.自理能力: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動作慢,需要老師督促和協助。
2.班級常規:能遵守班級某些固定的常規,但無法安靜地遵守排隊等規則。
3.活動參與:患兒好動,動態活動參與度較靜態活動好。
4.認知學習:喜歡視覺提示和音樂學習。
5.人際交往:喜歡獨處,有簡單互動。
6.語言溝通:較少主動口語行為。不接受老師要求時,會有一些問題行為出現。
綜上所述,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小東存在著基礎認知能力不足、主動溝通能力欠缺、互動簡單怪異、不守上課常規與參與的適應性行為等問題。
(一)加強語言訓練,學習情緒表達。
1.從興趣出發,培養說話動機。
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小東主動口語表達較少,因此要加強口語表達訓練,因為小東不喜歡用語言表達,這就要求老師鼓勵兒童多使用語言交流,培養兒童說話的動機。可以從兒童特殊興趣入手,建設性引導兒童運用語言表達。比如,小東喜歡感覺方面的刺激,他特別喜歡玩冰,這恰恰是語言訓練的最佳動機。可以設計簡單的問題,通過交流,調動孩子各種感官,提高認知能力。在學習與夏天、冰化、形狀、數量等有關的知識時,可以練習口語表達,學習不同句式、社交禮儀,等等,平時絞盡腦汁學不會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嘗試用各種技巧引導孩子輕松學會。
2.認識情緒,學習正確表達。
首先要教患童認識各種情緒,例如,學習“快樂”這個情緒,盡量用各種方法詮釋,可以用“如果感到快樂,你就……”的歌曲,或者用快樂笑臉的圖片、讓人快樂的事件、玩變臉游戲等都可以。可以每天問問孩子在學校什么事情最快樂;掌握了“快樂”的概念,還可以給快樂分等級,學習分辨不同程度的快樂。
等患童熟練掌握了某種情緒之后,就要練習相反的情緒,這樣比較容易接受。學會了相反情緒,可以適當增加練習不同強度的情緒,如正面的情緒愛、喜歡、滿足、驚喜等和負面情緒生氣、焦慮、挫折等,最后練習較為復雜的情緒如驕傲、嫉妒、窘迫等。
認識情緒并非最終目標,目的是結合幼兒園生活,正確表達各種情緒。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幼兒園的不同情境、制作不同的教具和給孩子示范等方法,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3.編寫故事,改正行為問題。
如吐口水是小東的一個行為問題,影響到班級管理,用懲罰的方法反倒助長了這個行為。教師可以編寫社交故事督促其改掉這個毛病。《想吐口水時我可以怎樣做》:我是小東;我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吐口水;當我高興的時候我喜歡吐口水;當我生氣的時候我喜歡吐口水;當我研究的時候我喜歡吐口水;爸爸、媽媽和老師都不喜歡我吐口水;爸爸說高興的時候可以說我好高興;媽媽說生氣的時候可以說我好生氣;老師說研究的時候可以用水代替;如果我能這樣做,爸爸、媽媽和老師就會夸我棒。
(二)增加社會互動,學習雙向溝通。
1.教師示范,增強班級包容。
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齡小,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和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相處,這時老師應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師對患童的包容和鼓勵,會感染班級同學,同學也會模仿老師的樣子去做,這時,應當對這些同學給予表揚,鼓勵他們繼續理解和幫助患童。
2.模仿他人,建立良好行為。
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可能不了解上課紀律或者學校活動,就會出現干擾上課或者沖撞同學的行為。這時,教師可以提醒兒童觀察同學們在做什么,再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想想自己應該怎樣做,經過長期訓練,患童能夠學會端正地坐好、安靜地做手工,或者有秩序地排隊等行為。
3.鼓勵合作,加強社會互動。
幼兒園教室經常會有角色游戲活動,要鼓勵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參加這類合作性游戲,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輪流游戲,然后才是技巧性的學習。每一項的訓練都是要經過大量的重復練習才能習得的。
4.同學帶動,促進班級融合。
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因社會交往障礙,很難一下子融入群體中,可以先讓幾個社會性強的孩子教兒童怎么玩,這些孩子既可作老師的幫手又可以帶動患童互動。尤其是在課間的時候,因為課間對于一般兒童而言是最好的玩耍時間,而對于患童則是一個沒有結構的嘈雜的時間,是他們最不知所措的時刻,如果有孩子帶動患童參與群體活動,就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同時避免患童因無所事事而干擾別人。
(三)尊重特殊興趣,強調適時引導。
特殊興趣可以讓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既享受樂趣又能有與別人談論的話題,所以他們會樂此不疲地堅持下去。如何既尊重孩子的興趣又讓其參與班級活動,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利用視覺優先促進其參與課堂活動。
小東認知學習參與度低,教師可以利用他視覺優先和喜歡音樂的特點,在認知課上加入視覺提示和音樂環節。
2.限制患童從事特殊興趣的時間。
教師可以適當地限制患童從事特殊興趣的時間,同時建設性地引導孩子把他的特殊興趣融入社會性的互動中或者發展成他的一技之長。
(四)增強動作訓練,促進動作協調。
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通常會有大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比如走路、跑步、接球等,因此會影響孩子體育課、做早操或者玩游樂設施,教師應鼓勵孩子多參與運動多練習。小東特別喜歡聽著音樂做早操,但是動作有些不協調,經常出現手動腳不動的現象,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個機會,多安排孩子做些音樂律動方面的活動。另外,輪滑、騎車、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選擇一二,多多練習。
手部精細動作不協調也是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面臨的一個問題。這將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穿衣服、系鞋帶和使用餐具等活動,教師可以多安排孩子從事折紙、剪紙、拼插、油泥和繪畫等手工活動,鍛煉其手部和關節的靈活性。
另外,教師還應盡量多安排患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幫助大家的事情,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同時增強同學對他的好感和接納。如讓孩子學習幫老師擦桌子、抬床、分餐具、端米飯、找學號等事情,鍛煉其動作協調性,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五)加強感統訓練,進行系統脫敏。
感統訓練又稱為感覺統合訓練(sensory integration),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普遍存在感統失調的癥狀,因此有針對性地加強感統訓練使患童系統脫敏是兒童適應班級的有效方法之一。針對小東吃飯挑食、午睡困難等適應性行為問題,可以加強觸覺訓練和聽覺訓練。觸覺訓練可選擇干毛巾、絲綢、軟毛刷等物品輕擦兒童的各部位皮膚,還可以讓兒童進行游泳、玩沙、赤足等皮膚刺激的游戲,口部脫敏可以采取口腔按摩和輕刷牙齦的方法。聽覺訓練除了定期做聽覺統合訓練外,還可以將兒童敏感的聲音錄制下來,循序漸進地放給兒童聽以進行系統脫敏。
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是一群既讓人著迷又讓人困惑的人,目前對他們的研究相對較少,面對他們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產生的適應性行為問題,提出因應策略并有針對性地展開訓練,才能使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功能康復和社會融合教育。
[1]東尼·艾伍德著.劉瓊瑛譯.亞斯伯格癥.智園出版有限公司,2009.
[2][日]柚木馥,白崎研司主編.王寧譯.發育障礙兒童診斷與訓練指導.華夏出版社,2008,(第1版).
本文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專項課題《普通幼兒園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適應性行為問題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