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訓嶺
(豐縣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豐縣 221700)
時事政治作為中學思想品德課的有益補充和新鮮血液,如何把時事熱點教學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機整合,我認為,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將時事教育有機滲透于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
1.時事熱點與思想品德教材的關系。思想品德是一門現實性、開放性和時事性極強的學科,又是一門與社會發展合拍共舞的學科。同時,思想品德教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的調整與補充也不可能與時代完全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課堂教學中,能不能運用好時事熱點教育,不僅直接關系到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也直接影響思想品德學科的生命力。因為時事政策教育具有時效性、豐富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是活的國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機結合,可以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和抽象性。時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補充。
2.中考改革形勢。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思想品德中考的題型和形式有了新的態勢。無論是主觀性試題還是非主觀性試題,都將一定的時事材料作背景,抓住時事熱點與思想品德教材的結合點,設置問題。所以說,思想品德中考備考離不開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和學習。這種中考命題理念和方式,已是包括我市在內的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中考思想品德試卷的主流思路。
曾經,筆者對2006年以來各地區中考思想品德試卷進行分析,各地都極力避免時事思想品德教育在平時教育中的形式化,在命題時,都對時事材料在試題中的呈現形式作了調整。2008年全國各地中考命題形式更是證明這一判斷。如我市中考第3題:“2008年8月8日,第____屆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當前,北京奧運會正在舉行以‘____’為主題的火炬接力傳遞活動。”考查的要點是關注較高的“第29屆奧運會”,對于“火炬接力傳遞活動以‘和諧之旅’為主題”很多學生了解不夠。這啟示我們:今后一定要注意中考的命題引領時事教育的傾向,把時事教育滲入平時教學,使時事教育平時化,時事學習經常化。
3.時事熱點教育的現狀。在初中教育階段,政策上要求學校每周不少于一課時的時事思想品德教育,但因為其內容零散,時效性又極強,并且搜集難、整理難,系統化、完善化更難。在具體落實和實施中,都存在著缺位或不到位的現象,或者幾乎都是放到考試之前進行突擊性教學,包括中考也有不少畢業班的老師把時事思想品德復習放到中考前的兩個月再開始備戰,平時時事思想品德教學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相脫節,也就是大多數教師的時事教育方式僅僅停留在“考前抱佛腳”的狀態,即臨近考試才匆忙翻閱報刊或上網搜尋拼湊一些資料,集中印發給學生,以備考試之用。也沒感覺到影響成績。這樣的做法固然省事、簡單、易行,但有諸多的弊端:思想品德老師如果單純地為了考試而進行時事思想品德教育,實際上就弱化了思想品德學科的德育功能,扭曲了時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質,淡化了學生的時事學習觀念,影響到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觀察、思考、認識身邊社會現實的熱情;不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所以,對時事教育,教師要有明確認識,要精心構思,積極實施,要注意與實施新課程相結合,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只有在平時養成關心教育的習慣,樹立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計民生的學習意識,才能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全面發揮思想品德學科的功能。
1.篩選時事思想品德材料。何謂時事熱點?時事熱點就是“時事材料、現實熱點問題”與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機結合。
“時事材料”是國際國內一段時期內所發生的時事事件,它具有重大性、時效性、關聯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入題,只有那些對國際國內的思想品德、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外交等方面有較大影響的事件,才有可能選入題中;而且題中所選的“時事材料”必定與初中教材有相當的關聯性,也就是說依據時事材料所提出的問題,能夠用教材的知識予以解答,如:如教材中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教育。時事教育可以把層出不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榮事跡及新風新貌引入課堂;教材中社會主義法律常識。時事教育可以把一些守法、護法的先進事跡和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教材中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時事教育主要是和基本國情、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相結合,把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的一些素材引進課堂。
2.熱點引入,激發情趣。熱點之所以“熱”,一是因為它是新發生的重大事情,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二是大是大非、魚龍混雜、令社會關注的必須澄清的一些問題。以它創設情境引入課堂,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對時事的學習不能單純為考試而記憶,還要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做到聯系社會熱點學以致用,充分體現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色。
時事教育的時代性,又決定了它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是以不速之客的身份走進課堂,貼近學生。所以,引用時事可以在新課導入,也可以探究某個教學內容時引入,不需要固定的渠道。
3.教師示范、引導。最初我是這樣把時事教育引入課堂的:利用每節思想品德課的前5分鐘時間,師生共同暢談國際、國內大事,并稱之為“時事專欄”。我先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了解當前的一些國內、國際的重大新聞,經分析后找出對學生有教育意義或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利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講給學生。后來,嘗試讓學生發言,暢談自己所涉獵到的或感興趣的新聞。因為這種學習形式,把對時事的關注分解到了每一節課,有效地保證了時事信息的新穎性與時效性,引起學生的關注,受到學生的喜歡。
4.學生走入“時事專欄”。為適應我校進行的有效課堂教學改革,轉換老師課堂角色,轉變教學方式,實施體驗式、參與式教學,避免“一言堂”教學老路重現。我選擇其中的課改班作為時事教育的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從“時事專欄”開始。由原先的教師示范、引導,改為由學生走入。實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效預習、學習、探究和有效評價、激勵。特別是有效評價和激勵,對這一點初中學生是十分在意的。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班級事先劃分好:6人為一組)先進行資料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認識。然后選派代表在課堂上展示給全班同學。讓全班各小組輪流對近幾天的新聞進行簡要“報道”,每次1組,其他同學也可以自愿參加進來或者就發言同學的觀點發表意見等。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評價或補充說明,并對其量化到分數。
這種方式要求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對于新聞的內容最初沒有高度、廣度、深度方面的過多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時事的意識,激發他們在這方面的興趣,并鍛煉他們搜集、篩選、整理消息的能力。我認為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學生的興趣、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實踐證明,一路走來,到了九年級,我驚喜地發現:學生除了經過長期努力自發地掌握了一些簡便、實用的搜集新聞的方法外,還能在這一活動中不斷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和潛在能力。學生們從最初拿著報紙走上講臺“讀”新聞開始,不斷“進步提高”,到今天的用自己組織的語言“說”新聞,甚至不打草稿。他們不僅會自己選取新聞主題,閱讀媒體上的一些評論,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能夠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問題,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就連語文教師也感覺到學生作文在議論能力方面的變化。雖然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有些幼稚,但是學生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和合作探究得來的,非常難能可貴。這也說明,時事學習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
5.有效鞏固,及時反饋。為了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簡單化,為了不使時事教育流于形式,在教學中,我盡力加強對相關熱點的理解,夯實基礎知識,構建起與該熱點相聯系的知識體系,然后回歸教材,把握好時事熱點與教材知識的結合。課后我精心搜集、設計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時事熱點,命制成相適應的檢測題目,及時了解時事教學的效果,并做好反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便于發現問題,進一步改進滲透教學的方法。如:(1)結合“黨的基本路線”和“專題片改革開放30年”,我設計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這對我們有何啟示?”(2)“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舉國振奮。我結合著“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創新能力——民族精神”,設計了:“發射成功的原因?帶給我們哪些啟示?”、“請你談談作為當代青年,你打算怎樣做?”、“請你為本次活動設計幾條宣傳標語。”“列舉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的具體事例。”(3)結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熱點材料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相關民族問題”;聯系當今兩岸問題來考查“祖國統一——臺灣問題”等。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思想品德課教學一定要把握時代脈搏,將時事熱點教學有機滲透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之中,做到與時俱進。我相信:只要我們動一些小小的心思,花少量的時間,時事教育這一看似困難的任務,一定會成為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