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宏
(甘肅省張掖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甘肅省高中新課程改革已開展近三年了。據調查,新教材實行后學生普遍反映最為難學的是歷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現行的教材體例有關。作為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產物,現行的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是以模塊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一個模塊一個專題。以歷史為例,必修一主要講政治史,必修二講經濟史,必修三講思想文化史。每一模塊都是相當對獨立的體系架構,這類似于專題式學習,在傳統教學中,只有到高三復習時才會采用這種體系。這樣,無疑提高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相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在上述前提下,如何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反思與經驗總結,我在整合教學資源、減輕學生負擔方面做了一點探索與嘗試。
在新課程理念中,“重視各學習領域的合理配置,加強各學習領域及各科目間的聯系,注重科目內學科、活動、專題間的有機聯系以及模塊或主題間的有機聯系,促進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是極其重要的一條。在這一理念啟發下,我認識到,與相關學科教師合作,共同開展教育教學不失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好辦法。我認為,史、地、政三科的相互銜接、相互補充是非常有效、非常必要的。下面結合具體實例來分析這一問題。
歷史和政治同屬社會科學,它們的研究對象都是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人們對這些社會現象的看法,只是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歷史更注重客觀的史料和論從史出,而政治則是把這些史料通過整合、加工,抽象為一種理論。
歷史與政治的關系反映在基礎教育體系中也是如此。雖然歷史與政治是兩門不同的課程,但實際上,歷史不可能沒有政治的影子,政治也貫穿歷史每個角落,如新高一歷史第一模塊就是“政治文明”專題,而政治必修二則是政治生活;政治必修一講“經濟生活”,歷史必修二講“經濟文明”,等等。總之,兩門學科、兩本教材在很多地方有相互印證、相互補充之處。
第一,歷史必修一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單元《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相結合。歷史必修一第六單元主要從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三方面講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建設情況,主要闡述的是這三大政治制度確立的過程及其演變過程。但是對于這三種政治制度的性質、組織形式、地位,以及實行這種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但是,如若不理解這三種制度的內在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必然會增加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困難。然而,與此相關的知識在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單元《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則有著比較詳細的介紹。
第二,歷史必修一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課《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結合。歷史必修一第二十六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第二目: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兩者都講了世界多極化問題,但是二者的視角不同,側重點也就不同:歷史課是從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歷史過程這個視角講述的,主要講了二戰結束之后在美蘇兩極格局之下孕育著多種政治力量,比如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經濟實力增強的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廣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在第二十七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第三目——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當中,進一步闡述了冷戰結束之后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增強,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相對于歷史教材的詳細細致,政治教材中對當今世界多極化只作簡單介紹,重點講明世界多極化的影響。
第三,歷史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第十二課主要講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實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確定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何為計劃經濟體制,何謂市場經濟體制,何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弄明白過渡問題的關鍵知識點。而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對于市場經濟的涵義,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及其局限性有著詳細的闡述,并且重點分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以及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第四,歷史必修二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和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二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結合。學習第八單元的難點包括:什么是經濟全球化,什么是跨國公司,經濟全球的影響,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是什么,它是如何運行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與意義。而這些難點問題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二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中都有所涉及。
古語有說:“政史不分家”,想來確有其道理。通過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在現行的新課程新教材中,歷史和政治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成的,兩科知識的結合有益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難點問題,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有助于培養學生全面地、聯系地看問題。
歷史有很強的時空觀。掌握歷史有兩個方面:一是縱的方面,即要記住歷史事件在時間上的先后次序,這樣才能掌握歷史的進程;一是橫的方面,即要知道在同一時間之內在不同空間都有哪些事件,這樣才能看到歷史的全局。
而談到歷史的不同空間,就與地理產生了不可割裂的聯系。歷史課中的地點問題比時間問題復雜。人類活動在地球上,人類的活動是和他們所在地方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地理條件是多種多樣的,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如果對有關的地理條件弄不清楚,是談不上對歷史事件的真正理解的。地理條件并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但是重要因素。所謂地理條件,包括位置、地形、氣候、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等在內,這些在地理課中是都可以學得到的;但就歷史課來說,還須注意歷史地理條件,即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之內去看地理條件。
舉例來說,中國漢唐時代的國際往來,是經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再到西方各國,這是由地形條件決定的。而在人類掌握了遠洋航行技術之后,我國的國際往來便移向東南沿海了。這是僅就地理中的地形和交通與歷史的關系而言的例子。在必修二“經濟文明”史中,地理位置對不同經濟文明形成的影響不容抹殺。因為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種種不同條件,關系到不同氣候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關系到各種不同的物產條件,從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四大文明古國最先都是農耕文明,且出現在大河流域的平原上,這不是偶然的。因為這些地方,氣候溫和,水土豐美,物產豐富,人類比較容易獲得生活資料,尤其是古代的中國。不過歷史發展是不平衡的,在古代以其典型的農耕文明成為人類文明中一顆耀眼明星的中國,到了近代卻大大落后于興起晚得多的工業文明國家。有趣的是,人類從原始的采集、漁獵到從事農業、手工業,進而到近現代的大機器工業生產,日益有力地改變著自然,改變著生活條件和地理條件,而新的地理條件又和人類的歷史進程發生新的關系。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歷史與地理還有很多可以合作開展的教學內容。如歷史課的“社會生活”主題與地理課的“地域文化”專題相輔相成,歷史教材第二模塊第五單元主要探討人類衣、食、住、行的歷史軌跡,要理解這些歷史現象,就需要地理知識的幫助。而地理教材主要研究地域與不同文化特點的關系。這時歷史教師就可以與地理教師合作,把“地域與文化”的部分相關內容先通過歷史課介紹給學生,既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的成因,又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打下歷史的基礎。這樣合作的好處是形成合力,兩個學科的教師都了解了對方教學的側重點,互相助益,各自的教學就更能有的放矢了。
綜上所述,將地理條件和人類歷史文明的變化聯系起來學習,是非常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更加深刻。但通過一系列的地理歷史的講述,還要引導學生樹立這樣一條馬克思主義的原則認識:地理條件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此外,歷史與語文、英語、音樂、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相互合作,甚至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的相互合作,都可以成為豐富和深化歷史課堂的寶貴資源。在不同學科的整合中用各種內容、各種形式拓寬學生學科學習的渠道,把各學科的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真正結合起來,將會有效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歷史課與政治、地理課雖然聯系密切,不可分割,但是歷史課畢竟不是政治課、地理課。歷史課重點講歷史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了解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現象,以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這其中會包括人類政治文明的進程,會涵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造就了不同歷史、不同文明的地理條件,但這不是“歷史課”的目的。歷史作為一門高中課程,除了要求學生了解基本史實外,我認為它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歷史教學一定要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即使是為了豐富和深化教學而聯系政治、地理學科的相關內容或方法,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內容,而且這種聯系要以歷史為基礎,不可喧賓奪主。
高考中文綜作為一門綜合科目已出現若干年,而文綜考試強調對歷史、地理、政治各學科知識的整體、綜合把握。為了應對高考,到高三時老師會將史地政相關內容提煉分析,做大量的工作。雖然我們身處新課改的背景之下,但我認為高考文科綜合的考察目的與方向應該不會變。因此,我們可以將史地政三科的整合工作在高一就提上日程,對學生的能力有一個漸進的培養過程,夯實其綜合把握問題的學習基礎,到高考備考時學生即已經形成了綜合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復習起來也就駕輕就熟了。
但是,在這里我還想提出一點有待向大家請教交流的問題。雖然教師對教材可做靈活的處理,但現存教材編排體例仍存在明顯的弊端,即教材的編纂和相關知識的前后邏輯并不相符合,歷史必修一講政治史,但是同步進行的思想政治必修一則是經濟生活,歷史必修二講經濟制度,而思想政治必修二講政治生活,并不能夠使學生完成知識的順利銜接。這樣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相互聯系,更不利于其整體知識的構架的建立。所以,如果在新高一教材模塊的安排上不作出相應調整的話,學生因為相關知識的缺乏,對這兩門課程理解就會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