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西昌學院 文教學院,四川 西昌 615022)
“得”是西昌方言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在西昌方言中,“得”有三種用法:助動詞、結構助詞和語氣助詞。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詳細介紹西昌方言中的“得”。
西昌方言中的“得”作助動詞,可用在動詞前后,具體用法下面分別描寫。
(一)“得”用在動詞前
1.“得”作助動詞,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性。如:
(1)學校要到七月中旬才得放假。
(2)明天得下雨不?
(3)衣服曬在陽臺上,不得淋雨吧?
(4)車子停在路邊,不得遭罰款吧?
“得”與其后的動詞構成“得+V”①結構,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性,相當于普通話的“會、可能”。“得+V”結構的否定式是“不得+V”,否定式表示“不會、不可能”。
2.“得”作助動詞,表示主觀的意愿。如:
(5)我明天才得走,今天不得走。
(6)你答應我的要求,我才得幫你辦。
(7)我今天不得出去,你隨時來都可以。
(8)你不答應我的要求,我才不得幫你辦。
“得”作助動詞,與其后的動詞構成“得+V”結構,表示主觀的意愿,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肯、愿意”,“得+V”結構的否定式是“不得+V”,否定式表示“不肯、不愿”。
3.“得”作助動詞,表示必須、應該。如:
(9)你得先通過考試,才能上崗。
(10)我得走了,要不然就趕不上末班車了。
(11)這文件得領導簽字才生效。
(12)這車子得買了保險才能上路。
這個助動詞“得”表示“必須,應該”,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得[tei53]”。 這種用法的“得”沒有否定式。
(二)“得”用在動詞后
“得”作助動詞,用在動詞后,可以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或必要性;表示應該、必須;表示人或事物能力的強弱大小等意思,具體分析如下。
1.“得”作助動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后,構成“V/A+得”結構,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或必要性。如:
(13)這個價錢賣得。
(14)這么大的娃兒說得,打不得。
(15)買鞋子大得,小不得。
(16)預訂酒席多得,少不得。
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或必要性的“得”既可以用在動詞后,又可以用在形容詞后,肯定式表示“能V、可以V”,如“賣得”就是“能賣、可以賣”。 否定式表示“不能V、不可以V”,如“小不得”就是“不能小、不可以小”。
2.“得”作助動詞,用在動詞后,構成“V+得”結構,表示應該、必須。如:
(17)你走得了,再不走趕不倒公交車了。
(18)你該起來得了。
(19)飯還沒有煮好,還吃不得。
(20)你的腳還沒有完全好,還下地走不得。
“V+得”表示應該、必須時,肯定句必須在“V+得”后加“了”,用于規勸、提醒別人“到V的時候了,應該V了”,如“走得了”就是“到走的時候了,應該走了”;否定句必須使用“還+V+不得”,表示“還沒有到可以V的時候”,如“吃不得”就是“飯還沒有到可以吃的時候”。
3.“得”作助動詞,用在動詞后,構成“V+得”結構,表示人或事物能力的強弱大小。如:
(21)這個娃兒人不大點兒,但好吃得哦。
(22)就是要睡得,精神才好。
(23)人得病了,飯也吃不得了。
(24)晚上睡不得,白天睡得。
“V+得”結構肯定式表示“能V”,如“吃得”就是“能吃、吃得多”;否定式表示“V的能力差”,如“吃不得”就是“吃得少、食欲差”。
這一結構還存在兩種變式。
第一,在“得”字后加西昌方言特有助詞“倒”,構成“V+得倒”結構,如:
(25)現在幾點了?曉得知道還吃得倒不?
(26)這張床寬得很,睡得倒四五個人。
(27)這季節還買不倒新鮮櫻桃。
(28)這間教室太小了,坐不倒那么多人。
“V+得倒”表示人或事物因客觀原因,如時間、空間的限制而表現出的能力的強弱大小。肯定式表示“能夠V”,如“吃得倒”就是“能夠吃上飯”。否定式用“V+不倒”,不用助動詞“得”。否定式表示“因客觀條件限制沒辦法V”,如“買不倒”就是“因時間關系沒辦法買到”。
第二,在“得”字后加助詞“起”,構成“V+得起”結構。 如:
(29)他們家窮是窮點兒,倒還是吃得起飯。
(30)他要沒得錢,他還買得起寶馬車。
(31)今年的櫻桃太貴了,吃不起。
(32)我買不起這么貴的衣服。
“V+得起”結構表示因主觀原因,如人的經濟能力的限制而表現出的能力的強弱大小。肯定式表示“有能力V”,如“吃得起飯”就是“有能力吃上飯”。否定式用“V+不起”不用助動詞“得”。否定式表示“沒有能力V”,如“吃不起飯”就是“沒有能力吃飯,吃不上飯”。
以上三式還可以在“得”字后加賓語,構成“V+得+O”、“V+得倒+O”、“V+得起+O”結構,意義不變。 如“吃得”可以變成“吃得飯”、“吃得倒飯”、“吃得起飯”。
以上三式都表示人或事物能力的強弱大小,但有細微差別。“V+得”使用范圍廣泛,無側重點,否定式用“V+不得”;“V+得倒”使用范圍較窄,側重表示人或事物因客觀原因的限制而表現出的能力的強弱大小,否定式用“V+不倒”;“V+得起”使用范圍也較窄,側重表示因主觀原因的限制而表現出的能力的強弱大小,否定式用“V+不起”。
西昌方言中的“得”還可以作結構助詞。具體如下:
1.“得”作結構動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后,構成“V/A+得+C”結構,如:
(33)你倒耍得安逸,把我們累慘了。
(34)這個娃兒之勤快,把屋頭(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
(35)他們兩個關系好得很。
(36)今年的櫻桃大得很。
西昌方言中的結構助詞“得”用在動詞、形容詞后,連接中心語和補語,這與普通話的用法基本相同,只是西昌方言中“得”字后面的補語常常由固定短語充當,如“V/A+得+遭不住”、“V/A+得+不得了”、“V/A+得+倒住”、“V/A+得+沒法”等。這些固定短語都表示程度極高。
2.“得”作結構動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后,構成“V/A+得來+C”結構,如:
(37)他變得來我都認不倒了(不認識)。
(38)你看他醉得來連路都認不倒(他醉得不認識路)。
(39)你硬是懶得來像條豬。
(40)生了一場大病,他瘦得來皮包骨頭。
“得”前面的動詞可以是動作動詞,如“變、逼、裝”等,也可以是狀態動詞,如“醉、羞、飽”等,還可以是形容詞,如“瘦、矮、高”等,但無論是動詞,還是形容詞,都只能是單音節詞,不能是雙音節或多音節詞。
“得來”后面的補語的范圍較窄,只能是短語或形容詞的生動形式,不能是單音節詞。
3.“得”作結構動詞,用在動詞“有”后,構成“V+得+有+O”結構,如:
(41)他們家養得有狗,你去了要當心點兒。
(42)我揣得有錢(我包里有錢),你不用擔心。
(43)我們家門上沒貼得有對聯。
(44)我們家門上沒有貼對聯。
“V+得+有+O”結構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實現,而動作行為的結果或影響還繼續存在。這種用法相當于普通話中的“V+著+賓語”,如“養得有狗”就是“養著狗”。
“V+得+有+賓語”的否定式可以用“沒V+得+有+賓語”,也可以用“沒有+V+賓語”,如“養得有狗”的否定式可以是“沒養得有狗”或“沒有養狗”。
西昌方言中的“得”作語氣助詞,用在動詞后,可以用在以下結構中。具體如下。
1.“得”作語氣助詞,構成“V+得”結構,如:
(45)這件事大家都不好說得(不好意思說),你還是不要再說了。
(46)都是些熟人,不好提得(不好意思提),干脆就算了。
(47)他都這么困難了,我不好開口得(不好意思開口)。
(48)他們兩口子正在吵架,我不好去得(不好意思去)。
“V+得”結構前常常需要加上“不好”,構成“不好+V+得”結構,整個句子才能成立。這種用法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不好+V”。西昌方言中“得”也可以省略。但“得”省略后,語氣較強硬。
2.“得”作語氣助詞,構成“不怕+得”結構,如:
(49)不怕得,我一會兒來收拾就行了。
(50)淋這么點兒雨不怕得。
(51)你有話就說嘛,不怕得,他不是外人。
(52)不怕得,這點傷疤不影響外觀。
“得”作語氣助詞,沒有意義,僅表達一種舒緩語氣,可以省略。“不怕+得”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不用怕”。
總之,西昌方言的“得”詞性多樣,語用復雜,只有正確、全面地認識“得”字,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昌方言。
注釋:
①文中所用符號,V表示動詞,A表示形容詞,O表示賓語,C表示補語.
[1]張一舟,張清源等.成都方言語法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
[2]張豫峰.“得”字句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2000,4.
[3]范曉.V得句的“得”后成分[J].漢語學習,1992,6.
[4]李莉.四川宜賓方言中“得”的用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0.
[5]楊紹林.彭州話中的“得”[J].成都師專學報,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