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梨萍
(金壇市第四中學,江蘇 金壇 213200)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新增了探究活動課,這種新的教學內容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活動課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是以學生為主體,體現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該如何以積極的態度迎接這次挑戰,如何順應新課改的要求?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歷史探究活動課的具體內容和活動方式,以必修二《中國民生百年變遷(20世紀初——21世紀初)》為例。這節活動課的活動任務是讓學生選擇生活的一個側面,比如說“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搜集相關資料或進行訪談調查;活動目的是引發學生對百年變遷原因的思考和探究,理解歷史發展對人們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的影響,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過程;活動成果要求舉辦一個“中國民生百年變遷”的歷史展覽會,可以以電子演示稿、圖片、實物展覽的形式出現;活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揮史學指導、協助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活動課在結構、內容、形式、課時安排等方面的設計與歷史課文教學有著明顯的差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開放性是其根本特征。歷史探究活動課的這些特征將對教師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并促使教師在教學策略上進行根本性的變革來順應課程的需要。
第一,從本質上看,歷史活動課體現了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因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定,而不是依據傳統的學習方式而確定教學方式。歷史探究活動課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性,與歷史課文的教學過程有一定的差異。在探究活動課過程中,教師將面臨著如何處理學生的爭論而不挫傷學生的探究熱情,如何鼓勵問題多變而又能有效處理偶發事件等問題。比如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同觀點和不同個性都可以引起爭執,那么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教學策略讓學生寬容彼此個性的差異而把精力放在認知交鋒上,同時又讓認知交鋒不影響同學間的友誼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是事先無法預測學習過程中將發生些什么,他們只有隨時調整其教學策略才能適應探索性的和變化著的教學環境,穩態和確定性的教學策略將被動態和多變性的教學策略取代。
第二,歷史活動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凸顯出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實踐著“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的教學新理念。當教學賦予學生主體地位時,這就意味著教學必須尊重學生人格并肯定學生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學策略必須以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水平而定,并以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高為目的。過去由于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學生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被重視,教學過程變成了教師的個人表演。目前,社會的飛速發展又使教師產生了新的困惑,即學生知道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新了,甚至有很多是教師不知道的,這種情況下,教師該如何適應,怎樣調整?所有的這些都將對教師的教學構成挑戰。
第三,歷史探究活動課的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對教學策略帶來的變化。歷史探究活動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和形成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參與意識為中心,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課。必修與選修教材共有十七個歷史探究活動課,就其活動形式來看,可分為創作展示式、研討交流式、學習競賽式、藝術表現類、社會實踐類、演講辯論類等類型,就其實施過程可分為活動任務、活動目的、活動形式、研究成果、活動過程、活動延伸、研究指導,等等。這些探究活動課體現出知識是可以懷疑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求教師做到任何知識在傳遞給學生之前其正確性必須得到說明,包括教師的意見與看法。以前學生相信教師傳授給他們的知識都是真的,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是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知識。探究活動課知識的可疑性將使教學變為教師與學生否認舊知識和產生新知識的過程,教學就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的過程。在探究活動課里教師將是學生的朋友、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也將體現平等、合作和引導等原則。
面對歷史探究活動課帶來的挑戰,教師必須有積極的行動準備,才能勝任新課改新課程的要求,具體來講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必須親自參與歷史探究活動課的開發與研究。從前面的有關論述中我們已經清楚了解到活動課的教學是受制于歷史探究活動課的內容、類型、特點等因素的,對歷史探究活動課的陌生和不熟悉將使教師的教學失去基礎與前提。因此,教師應該深入地對歷史探究活動課進行研究與開發。對探究活動課了解不能僅僅滿足于“拿來”,應該有深入地思考與研究,例如:歷史活動課的形式除教材中的建議外,師生還可以自創其他形式,如活動課《近代時期人們對民主的追求與斗爭》,教材中的形式是編輯報紙,我們也可以采用PPT、詩歌、講故事比賽等形式,把近代時期先進人們對民主的追求與斗爭的過程展示出來。如必修3中的活動課《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我們除了以小論文的形式外,還可以用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歌曲等形式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演變。這樣,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有了宏觀著眼點,而不是拘泥于一時的變動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探究活動課的開發,大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把自己的經驗、探索和思考融合進去;也要重視學生的經驗,當教師把學生的經驗納入自己主導的探究活動課開發的內容時,他就是在采用明智的方式控制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因此探究活動課的研究開發過程也是教師對教學進行思考和判斷的過程。
第二,形成開放型的教師文化。探究活動課的教學系統是開放的,相應地應該有開放型的教師文化。開放型的教師文化首先表現為建立學習型的教師觀念,歷史探究活動課的知識是不斷更新變化的,它要求教師不僅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通曉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師要想駕馭課堂,就要不斷學習,一個教師如果不能終身學習,他也就永遠失去了永遠占領講臺的機會,教師必須從自己既是教師又是學生的雙重身份出發才能實現有效的教學。其次,開放型的教師文化表現為進行教學合作。現代主要學習方式之一便是合作學習,同樣教師的教學也需要進行教學合作,因為教師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師進行教學合作可以在知識能力方面互補,教學合作不僅可以協調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更能使教師自己熟練自如地進行教學。最后,開放型的教師文化表現為與社會保持協調發展。教師與社會保持協調發展,不僅是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的需要,更是歷史探究活動課教學的需要。例如,既需要通過與政治教師的合作了解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又需要與語文教師合作了解如何撰寫小論文,需要與計算機老師的合作掌握PPT的制作,也需要與社會保持接觸了解跨國公司的有關情況,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的信念。
第三,在教學方式上,處理好全面與重點的關系。在歷史探究活動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該放手時絕不插手。傳統的教學方法體現的是教師對課堂對學生對教學的全面掌控,學生沒有自主權,新課程的教學方式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權,歷史探究活動課更是如此。那么還需要教師的控制嗎?在活動課中教師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對教學的宏觀把握,如果教師在活動課教學時不能進行宏觀控制,那么這個探究活動課的教學很可能會失控。如探究活動課《關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討論》開展之前,教師務必向學生布置清楚本次活動課的活動目的、活動任務,活動過程,以及展示活動成果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等。但是在學生具體進行學習活動時,教師應該進行重點控制,否則,活動課就失去了活動課的特點與功能。比如,在活動課上紀律不是控制的關鍵,而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合作精神才是重點,教師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綜上所述,開展歷史探究活動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促進探究活動課教學系統的良性發展,隨著歷史探究活動課的深入開展,教師教學策略的調整將會使活動課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而教師也將會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己的根本性轉變。
[1] 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 鄭林.歷史探究活動課的定位、目標與組織形式.歷史教學.2005、3.
[3] 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