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仙
(邛崍市職業教育中心,四川 邛崍 611500)
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到“情”的問題。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提到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條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說:“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建議中又明確指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情感,不僅能促使人們健康生活、調適心情、和諧交際,更能促進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嚴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從某種角度說,情感是語文教學的命脈。語文教學應有人文精神的滋養,春風化雨的感染,理想與信仰的燃燒,能給人一種精神的力量。語文教學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以情感打開學生的心扉。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感呢?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視感情教育。孔子曾說:“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夏丏尊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學生的誠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情感教育以愛為支撐。這種愛要有近乎天然的本能,要富有人情味,要有仁慈寬容的博大胸懷。這種愛“潤物細無聲”、“無聲勝有聲”。教師要想做到讓學生“親其師”然后“信其道”,就必須首先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感情世界。先和學生做朋友,陪他們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和學生相處時,我常常把自己當做他們中的一員,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當他們在我面前發牢騷時,我并不急于以一個成年人的立場分析,指出他們的不足與幼稚,而是耐心地傾聽,讓他們把話說完,并以他們的立場發表意見,共同面對生活、學習中的不如意。再談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來感染學生,讓他們看到生活中快樂、美好的一面。久而久之,學生發現我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很愿意和我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快樂或煩惱。有了這樣的情感交流,我和學生自然成了朋友。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教師最好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把學生當成獨立的主體,尊重他,平等對待他,不要一味灌輸,要在對話中實現師生教育,提倡兼容并包。語文教師,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可以傾訴和交談的朋友,可以利用隨筆、日記建立與學生溝通聯系的橋梁,在學生心靈深處培植民主化觀念,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語文學習的環境。
教師在課堂上能否精神飽滿、激情洋溢,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語文的愿望,熱情地投入讀、思、說、寫,首要的是教師能否情動于中,沉浸于文質兼美的一篇篇課文之中,深受感動。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俄羅斯小說家邦達列夫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是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自己的主角,尋找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敢精神與自己個人的性格特點相比較,感到遺憾、懷疑、懊惱,他會哭、會笑、會同情和參與——這里就開始了書的影響。所有這些,按照托爾斯泰的說法,這就是‘感情的傳染’。”讀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理性的光輝,形象的光彩,語言的魅力,娛目、悅耳、激情、勵志,融入生命血脈,怎么可能不出現個性化的體驗?教學時怎可能不激情洋溢?《我與地壇》就是一篇很有深度且充滿內在激情的文章。作者史鐵生是我很喜愛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字,可以說是對母愛和生命意義的最好詮釋。對同學們熱愛生命,感受母愛會有無限啟迪。在講授課文前,我就向同學們介紹了作者的經歷,他的《好運設計》,印發資料《秋天里的懷念》,讓同學們懷著敬意走進作者最真實的心靈世界,走進曾慰藉作者的精神家園地壇:落日映出最后的燦爛,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對一切,落葉留下“回家”的美麗……地壇在不斷的變化中顯現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永恒,欣賞到人類的步伐和舞姿,贊美著生命的呼喊與歌唱,從不屈中獲得驕傲,從苦難中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造意義,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剩下的是怎樣活的問題了”。我提問:生命的本質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在遭受命運打擊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我與地壇》讓學生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嚴肅的思考。有學生在文章中寫道:“通過閱讀《我與地壇》,忽然發現我其實是個‘富翁’呀!擁有健康的身體,能享受每天升起的太陽,這是最大的財富了……當你享受陽光的溫柔撫摸,當你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當你看到碧草藍天,看到來去匆匆的人們,難道不為自己擁有這個美麗的世界而感到幸福?難道不為擁有這最大的財富而感謝上天的恩賜?感謝上天給了我眼睛,讓我去觀察這個世界。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讓我感到自然的博大;花開花落,鳥停鳥翔,讓我體味自由生命的價值;陌生人的真誠,朋友的理解,還有家人的關愛,都使我充滿激情地活下去……”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既有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激舉動的現實意義,又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一課。課文節選的第二部分是母愛的主題,怎樣活下去,怎樣面對殘酷的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史鐵生一個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在此,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哪一則材料或哪幾句話特別打動了你?請你有感情地朗讀并談談理解。”學生們用心品讀,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說:“‘空落的,不眠的’等詞句形象地突出了母親的焦慮,空虛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因此,‘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敘述與議論結合,自然滲透深沉的感情,寫得既飽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愛最至切的理解。”有的同學說:“兒子想著通過寫小說回報母親,這是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后的希望,而母親來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兒子擔憂,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說上帝召她回去,也許是對的,因為這對忍受著巨大苦難的母親而言是一種解脫,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無奈的安慰。此時,作者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我也動情地說:“從清晨到白晝、傍晚直到黑暗,縈繞在作者心頭的只有一個人,只有一件事:鳥兒歸巢了,我還能回到母親期待的目光中嗎?月亮浮起來了,母親還能‘端著眼鏡’來找我嗎?想想我們自己,有時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強與羞澀?假如此時母親正在尋找,作者會有如何表現?”有的同學已是淚光盈盈,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作者定會大聲地喊:‘我在這里!’”帶領學生學習一篇篇課文就如在熙熙攘攘追求個人利祿的時尚風氣下,把愛撒播到學生心中,猶如甘霖灑到禾苗上,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青少年學生學寫作,應該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感悟,擇善而從,追求健康、高尚的情操,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它不僅是寫文的問題,而且是育人的問題,其中融合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學生主體特點的基礎上,從不同方位、多種渠道讓學生進行多種情感體驗,豐富他們健康的思想感情。語文課本里有很多文章都是極好的道德、情操、倫理、人格的教材。人的智慧、學識、品性多取自語文,注意挖掘,可一舉多得。珍惜課內的作文前指導,比如講述文人用筆的逸事,給予學生激勵。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尤其不能忽視學生作文中的鮮活材料,它們對同齡人的榜樣作用、借鑒作用和激勵作用,有時遠遠超過佳作本身的價值。要用精細的目光發現學生作文中些微的變化,不顯眼的進步,要重在正面激勵,評出練筆的熱情,評出練筆的信心,評得作者心里熱乎乎,聽者心里很羨慕,師生感情和諧融洽。帶領學生評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丑,褒善貶惡,奮發向上。難忘那一次作文課,評講本班一篇優秀習作《目光》。預備鈴響,我和同學們一起吟唱張也演唱的《人間第一情》:“床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永遠與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深情的歌聲在課堂回蕩,父母的親情縈繞心頭。我接著請一位同學誦讀《鞋》。那是一篇敘事散文,小作者滿懷深情地敘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讀到高潮部分,我明顯感到朗讀者的聲音在顫抖,教室里很靜。寂靜中,那哽咽而抑揚的朗讀聲使每一個人心靈顫抖。最后朗讀者已是聲淚俱下,教室傳出抽泣聲。我眼里也儲滿淚水,不敢抬頭,緩緩而動情地說:“同學們,多美的文章,多好的同學!感謝小作者謝蘭,也感謝為我們朗讀的何玲同學。他們是在向我們解讀那支歌,‘床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我也要感謝大家!有這樣好的學生,我應該奉獻我的愛心,奉獻我的敬重!”寂靜的教室里忽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如此春風化雨,持之以恒地滴灌,學生就會寫出沒有污染的“綠色作文”,出自天然的“本色作文”,有棱有角有骨力的“加鈣作文”。
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別宜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更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并寓德育于情感教學之中,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讓學生浸潤在語文教育濃濃的情感之中,成為人格健康高尚的人。
[1] 于漪.以情激情,體驗感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7).
[2] 于漪.今天怎樣教作文.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