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愛賓
(山東省壽光工貿職業中專,山東 壽光 262718)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為了更聰明。”聰明不僅是滿腹經綸,更重要的是會認知、會研究、會創造。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創新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放飛學生思維的翅膀,張揚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摸索出了幾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思維定勢,首先要“放”。即初學寫作不要限制太多太死。一旦拿到題目,就鼓勵學生目光四射,打開思路。圍繞題目暢想,發掘潛在思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時,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發散思維就是要從已知的事實或道理生發開去,通過引申、對比、聯想、想象,迅速生成大量的思維觀念,然后通過整合得出新的結論。這種思維方法可以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虞丹的《讀詩有感》正是運用這種思維方法,從王國維的一首讀史詩生發開去,由唐代文化輝煌燦爛的原因聯想到西方乃至世界文化興盛的原因,又聯想到整個人類歷史中文化的興衰,最終得出“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結論。在教學中,我把理清文章思路作為重點,讓學生深刻理解了這種思維方法。
在作文訓練中,我要求學生針對《“濫竽充數”的啟示》展開發散思維,得出新結論。通過討論,他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濫竽充數”這個寓言故事,傳統的理解是南郭先生不懂裝懂,以外行充內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冒牌貨。誠然,這種看法也是正確的,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寓言的全部含義。從哲學的觀點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矛盾中存在的。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冒充,是因為齊宣王缺乏辨識人才的能力,如果他能像伯樂那樣慧眼識才,南郭先生是斷然混不到樂隊里來的。同時,齊宣王也沒有制定選拔人才的制度,若進入樂隊者,必須一個一個地考試,那樣南郭先生即便削尖了腦袋也是無法鉆進來的。這就啟示我們,要想真正杜絕濫竽充數的事情,就必須建立健全選拔人才的制度。
這樣的結論比原來豐富得多了,也更符合時代的精神。
突破思維定勢,就要“質疑”。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思維的獨創性,首先表現在能獨立發現別人沒有看出的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
逆向思維,是通過思維內容或思維方式相反的方法思考和探索問題。這種思維方法看似荒唐,實際上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非常奇特而又絕妙的創新思維方法,可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創作成功的典型。如果作文教學能培養學生逆向思維方法,寫出來的文章就有獨創性,達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古代有個成語叫“開卷有益”,這在古人看來是完全正確的,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來看,“開卷”則未必有益,說不定還會有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分析了古今“開卷”之不同:古代知識量少,印刷技術低,能流傳的多是精品;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進來了,但資產階級糜爛的生活方式、黃色書刊、淫穢作品也通過地下渠道溜進來了,真可以說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因此,讀書只有經過嚴格的選擇,讀好書,學有用的東西,批判壞書,摒棄糟粕,才能真正做到“開卷有益”。在這樣的思維方式指導下寫出來的《談“開卷有益”》才是飽含著濃郁的時代氣息的、有活力的好文章。
在科學研究中,遷移組合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同樣適用于文學創作。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就主張采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蕭乾在創作散文《棗核》時也是用的這種方法:蕭乾訪美前,四十年前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的同窗高君純女士從美國來信,囑他帶幾顆棗核到美國,以寄托她對“總布胡同里那棵棗樹”的思念。這是故事前半部分的生活素材。而后半部分所寫到的 “北海”,則是蕭乾在印第安納大學羅郁正教授家所見。《棗核》敘述的是真實的故事,但作者并沒有受真實的束縛,而是巧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將兩段見聞組合在一起,真實地表達出海外華人對故鄉的眷戀。
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多是零星瑣碎的,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對這些感受做適當的遷移、剪輯、組合,這是寫出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教學中,我結合上文及唐弢的《瑣憶》把組合思維的用法講透徹,鼓勵學生運用此法,自選材料,學生寫出了不少優秀的習作。
突破定勢思維,可以進行多向的甚至是“異端”的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精神內核,是突破舊有規范的動力。在作文教學中,在學生思維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可以引導學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向思維實際上就是上述幾種思維形式的綜合,它要求發揮思維的活力,從正反、上下、內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答問題的答案,它能散發出眾多新穎獨特的信息。如寫雪,人們常贊美它的潔白無瑕,歌頌它的奉獻精神,但都這樣寫就沒有什么新意。如進行多元思考,反向立意,從貶斥、揭露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揭露它的虛偽、掩蓋丑惡,見不得陽光,倚仗狂風,不可一世,殘暴無情等。這些立論很有新意。
當前,高考、中考都趨向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有它的優勢,給了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如果長期進行話題作文寫作和考試,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寫出來的文章勢必局限于舊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養學生縱橫馳騁多思遐想的習慣,讓其思緒在廣闊的天地里遨游,寫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樹上,不局限于沿著一個方向或同一類擴散的思維,擴大思維量,提高思維變通性和流暢性。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訓練,我就引導學生通過多向思維,引發若干觀點:1.從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為人處世應謙虛;2.從牛作業時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們生活中應像牛一樣充滿活力、負重不辭;3.從牛到“韌”勁、“強”勁,想到學習中遇到困難,應有一股牛勁,知難而進;4.從牛的各種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領想到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像牛那樣耕田、運輸、提供牛奶……全心全意為人民作貢獻;5.從牛的反芻的生理特點,想到學習也應有琢磨精神,要養成溫故而知新的良好習慣;6.從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想到“我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樣吃苦耐勞、不計報酬……有了這么多的觀點,學生就能快速作出選擇(擇奇、擇新、擇美);付之于文,還愁達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嗎?
辯證思維就是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它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必需的思維方法,是解開萬物之謎的一把金鑰匙。《論語·為政》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深刻揭示了“學與思”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作為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就是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聯系地看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發展地看問題,避免靜止地看問題。辯證能力的強弱直接反映著思維認識水平的高低。有些學生善于寫作,往往不是因為他們詞匯的豐富和技巧的嫻熟,而是因為他們能夠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學習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新的觀點。
1.由果溯因法。如1983年高考作文要求分析一幅漫畫――挖井圖,就可通過分析挖井人沒有挖成井的原因,得出漫畫中隱含的觀點——無論做什么事情,要想獲得成功,都必須持之以恒,目標始終如一。
2.由表及里法,即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看到其本質。如1990年高考作文給的材料是兩個小姑娘同進玫瑰園,一個被刺扎破了手就說這是個壞地方。運用此法可得出正確結論——看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
3.提要鉤玄法,即抓住材料中富于哲理的關鍵語句,引申出去。如1992年高考作文提供的故事,我們就可抓住“君子動口不如動手”的句子,闡明“改變不良社會風氣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道理。
4.關系分析法,即分析事物之間的關系,找到立論的角度。如處理“掃一屋與掃天下”的故事。
5.發現問題法。有的材料只敘述了一個事實,要求從中發現問題。有這樣一則材料:一個將軍因公出差,為節約開支,住進了一家收費低廉的旅館,不料竟遭懷疑,受到無端審查。
從事實中可看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將軍保持了艱苦奮斗的作風卻被認為反常?是不是說明社會風氣的反常?
其他如由個別到一般、由量變到質變等分析方法也是常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思維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會用多種思維方法,寫出立意新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