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彪
(紹興文理學院 法學院 公管系,浙江 紹興 312000)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他就創造性地提出并篤實踐行了啟發式教育法。通過這種方法,他不僅親自培養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才俊,比如在七十二賢士中,有德行高尚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有善于辭令的宰我、子貢,有擅長政事的冉有、季路,有通曉文獻知識的子游、子夏,不一而足,而且對后世教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仍具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孔子啟發式教育的綜述,對這種教育法有關的基本問題做初步而較為系統的整理,以拋磚引玉。
《論語·述而》篇記載了孔子啟發式教育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馑际牵航逃涝谟趩l,啟發的關鍵在于找準時機。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之時,切不可輕易言明;已透徹講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個角,還不能去推演其余三個角,對此,切不可跳過去講新的內容。
現有的研究大多從這一章的內容出發,提出啟發式教育的基本過程: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對其中始終想不通的問題,老師通過“啟”而“開其意”;對其中似懂非懂的問題,學生無法找到精確的言語來表達意思,老師適時通過“發”而“達其辭”;而老師對學生進行適時啟發的時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盤托出,否則就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進一步思考和發揮的空間了,所以老師是只講其一,不及其余,其他方面交給學生自己去領悟,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概括起來,這些研究大多關注啟發式教育的根本思路與基本過程,而孔子是如何將這樣教育方法付諸實施和得以體現,也就是啟發式教育的總體結構與具體操作則很少涉及,而這些問題恰恰是實施啟發式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啟發式教育的內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體性與一貫性,需要從教育原則、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統的梳理與歸納,才能真正把握這一教育法的精髓:啟發式教育的原則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師以身垂范、學生感性體悟,從而發揮榜樣的示范效應;啟發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學生提問為導向的教學,旨在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自啟心靈,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突破認知節點的制約,實現新超越;啟發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評價而非識記測驗,強調學以致用,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啟發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會大課堂中進行情境學習,在生動的實踐活動中學習鍛煉,師生一起做到干中學與學中干有機結合。貫穿這四個方面的主線是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
由此,啟發式教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主體,以老師整體設計、適時啟發為主導,按照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學原則,采取以學生提問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注重能力評價的考核方法,以社會情境學習為教學特色,一以貫之地實現完善人格、提高能力的教育教學基本目標的教育法。
《論語·子路》篇載: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里孔子強調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對于學生來講,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正人先正己,教師的言行舉止是最好的示范,自己不能做出好榜樣,又怎么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呢?《論語·述而》篇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講的是孔子閑居在家時的儀態與神情,肢體舒展,面帶笑容,好一副雍容祥和的盛德氣象。因為人在閑居無事時的行為、儀態,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德性高低。真君子的性情已達慎獨之境界,舉手投足無不中和自然;假道學在人前滿口仁義道德,但他光說不練、言行不一,脫去偽裝后必然原形畢露。這里依然強調孔子在慎獨上的身體力行,弟子通過觀察孔子閑暇無事時的情形,從而形成標桿學習的自覺動力。
啟發式教育的原則是老師以身垂范,這意味著,其一,老師是道德楷模,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先做到,不然,怎么能夠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又何以服眾?其二,老師是學風楷模,學習永無止境,老師應當具備優良學風,做到終身學習,這樣老師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深化學識才干,緊跟甚至引領教育發展潮流,學生才能從老師身上學到言語表達無法獲取的優秀品質。其三,老師是實踐楷模,要具備豐富的實際經驗,并把這些實際經驗帶入課堂,才能使課堂生動活潑、爭鳴斗艷。
綜觀《論語》20篇、492章,其中有440章記載孔子與弟子或其他人物問答對話的話語,而且孔子的回答大多為啟發之語、證明之辭,點到即止,強調學生自學自省自得。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論管理本質道:“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睂嶋H上不僅僅管理是如此,學習的本質也是一種實踐,學習的效果也要由實踐來檢驗??稍趯嶋H教學中,大多還是教師站在講臺上,一堂課講到頭,也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不知道學生想學什么,不知道學生聽懂沒有。偶爾也會有提問、有互動,但基本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當主演,個別學生當配角,一些學生“跑龍套”,其他學生是觀眾。這種以教代學的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容易導致學習主體的缺位,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提高與調動,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課堂所講的內容大多是理論知識,當然會適當加一些案例,但總體上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而不是對基本素養的培育、對實際能力的訓練。這種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忽視了學習的實踐本質,容易導致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切體悟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啟發式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提問、老師啟發、共同探討、老師總結。這就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充分地自學、深入地思考、刻苦地探求,老師要有充分的上課準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高超的教學藝術。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能夠實現教學相長。
綜觀《論語》20篇,我們看不到孔子對弟子在詩書禮樂等知識識記上的要求或考核,對弟子的批評也是由于他們在理解上有誤、行動上不當或者學習不努力?!墩撜Z·公冶長》篇載: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敝v的是孔子發現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對他的言行不一致提出了批評,并得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考核辦法,可見孔子對弟子的考核,重在看他的實際行動、行為能力,而不是考他的理論知識與演講水平。
那么,孔子是怎樣進行實際行為和實踐能力的考核的呢?《論語·為政》篇載: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里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啟發式教學的學業考核辦法,即認識和鑒別人的方法由表及里分三個層次:一是視,即看他外在行為的善惡正邪;二是觀,即弄清楚其行為的動機如何;三是察,即考察清楚他的興趣愛好和心意滿足的程度。運用以上三個層次的測評,就能明白一個人的內在素質,想隱藏也隱藏不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考核弟子的內容,不是抽象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學習之后的行為表現、能力水平乃至內在素質的提高程度,這種考核方法是與啟發式教學的內容、要求和目的相一致的。
《論語·子路》篇載: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對《詩經》是推崇有加的,《論語》中孔子多次強調學習詩經的重要性:“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這里他卻說,即便把《詩經》背得很熟,讓他處理內部事務,卻不會辦理,讓他做外部交往,卻不能獨立交涉,這樣的書背得最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見,孔子眼中的學習,重在能力培養,而這種能力的獲取與提高,僅靠理論知識的識記背誦是達不到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去培養、訓練方可得以提高。
《論語·子張》篇載: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边@里既說明學習與實踐的相關性,又強調學習與實踐的緊密性。干中學,可以干得更出色;學中干,可以學得更扎實。學習與實踐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兩者誰也離不開誰,誰也缺不了誰。
為此,孔子帶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孔子自己的從政實踐,又有其弟子各自的從政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大家相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此就實現了課堂教育的社會化、教學內容的實戰化。通過這樣的教育實踐,學生在生動的實踐中獲得啟發,學到真本領;在開闊的社會上獲得啟發,拓寬新視野;在艱苦的環境中獲得啟發鍛煉強意志,體現了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的啟發式情景教學特色。這種教育特色的實質,是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有效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1] 楊伯峻.論語譯注[S].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 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4] 甘民.論孔子啟發式教學的三種存在形式[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