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0)
日本學者井深大曾說,“游戲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事實證明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內容,它是能讓幼兒獲得快樂、滿足需要和愿望的、自發的、不同尋常的一種行為。幼兒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游戲是促進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好活動形式。
在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和個性品質能夠得到更快的發展,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以及與同伴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戲可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1]。如何更好地、更為有效地組織和適時參與游戲,是新時期擺在學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本文就此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1.計劃游戲,準備游戲經驗。
新《綱要》提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選擇、計劃活動,鼓勵他們在自主游戲中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自主游戲的教育價值。而幼兒園的游戲是教育活動,因此應該在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本質上游戲的主體性與教育的計劃性并無矛盾,游戲的計劃并不是現場執行的計劃,而是置于頭腦中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指導的參考計劃,它來源于觀察與研究,關注和尊重個別差異,努力使每個幼兒都得到滿足。
教師要將幼兒的需求、教育的要求體現在游戲環境的創造之中。材料準備是教師組織游戲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對材料的提供,將教育意圖與教師期望達到的行為,通過材料來展現給幼兒;游戲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游戲的質量的優劣,只有時間充足才能尋找伙伴、選擇角色、計劃游戲的情節等;游戲空間的大小、密度及場地結構等對幼兒游戲都會產生影響,游戲前教師要考慮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游戲的開展;經驗的準備就是要為幼兒提供多種途徑,豐富和完善幼兒的知識經驗,并在游戲之前以多種方式刺激、激活已有的經驗,為游戲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2.觀察游戲,了解游戲進展情況。
教師只有觀察幼兒的游戲,才可能發現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了解游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幼兒的視覺出發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接納幼兒特有的感受方式、表現方式,把握他們的游戲線索,并順應游戲流程和需要,對環境進行調整,使幼兒的游戲得以拓展。因為這種觀察針對幼兒的需要,有利于幫助幼兒形成系統的、豐富的經驗體系,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3.參與游戲,促進游戲發展。
孩子們永遠歡迎教師以玩伴的身份參加他們的游戲,在游戲中和他們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可以是 “藝術家學徒”、“調解人”、“監護人”、“平行游戲者”等身份參與游戲,但要警惕那種以教育者、指揮者、主導者自居的思想和做法。當教師成為主導者時,孩子的游戲行為往往被迫中斷,所以教師應帶著一顆童心參加游戲,尊重孩子在游戲中的自主權,和他們共同分享游戲中的快樂。游戲之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討論甚至解決問題,教師要巧妙地將分享中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升華,潛移默化地深入孩子的心靈。
4.評價游戲,分享游戲體驗。
游戲結束時,教師引導幼兒就開展游戲情況進行討論,幫助幼兒整理游戲經驗,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分享成功的經驗。這種評價不是指結束時的講評,而是指對幼兒游戲行為表現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對幼兒游戲作出評價,是對幼兒已有經驗的肯定,也是下一次游戲計劃的依據,它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而且有助于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是教師組織游戲的重要環節;對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組織指導工作做作出自我評價,以便改善游戲環境的創造和游戲組織工作,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素質。
游戲活動是幼兒自發的活動,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創造環境,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不斷嘗試、不斷發現、不斷表現。盡管說游戲是幼兒自發的、自主的活動,但在游戲的過程中充滿了教育的契機,教師必須善于觀察和捕捉這些機會,適時地介入、引導和參與,才能使游戲真正達到教育者預期的目的和效果。現階段,大多數幼兒教師已經認識到這一要求,但是,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如何適時參與、適當干預,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各方面發展的目的這一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一線教師。[2]通常來說,游戲的介入時機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教師預設的目標;二是幼兒的需要。我認為,幼兒教師在以下幾種情形下參與游戲為最佳時機。
1.游戲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因素時。
幼兒由于年齡小,在游戲過程中不能夠察覺到不安全因素。因此,在游戲過程中,因游戲內容、身體條件、場地器材等因素,對幼兒的健康構成威脅的時候,教師必須預見,并加以預防和及時介入。如在游戲過程中,游戲材料存在不安全因素或幼兒的操作、完成能力存在不安全傾向時,教師要及時介入游戲當中,制止不安全行為,并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以確保游戲安全、順利的開展。
2.游戲過程中幼兒主動尋求幫助時。
在幼兒眼里,教師是幼兒最信任、最依賴的人,當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自然會向教師尋求幫助。因此,當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尋求教師、期待給以幫助的時候,教師必須立即作出回應,盡力支持幼兒的游戲愿望,使幼兒游戲自然順暢地開展下去。這就要求教師用最貼切的方式尊重和理解幼兒,鼓勵和幫助其完成任務,充分體現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導者,更是一個促進者的雙重身份,在潛意識下促進幼兒的發展,起到介入的目的。
3.游戲過程中幼兒遇到困難想放棄時。
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往往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為了使游戲能夠順利開展下去,有些幼兒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有些幼兒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很容易放棄游戲,影響游戲情節的深入和游戲水平的提高,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介入。如,在建構游戲中,有些幼兒,特別是平時較為內向的幼兒,由于建構技能掌握不好或沒有學過,無法完成他們意想的建構愿望,如果教師沒有及時介入游戲之中,他們可能就會因為困難而放棄建構活動,因此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介入并指導,幫助幼兒推進游戲的進行。
4.游戲過程中幼兒出現挫折和糾紛時。
由于幼兒年齡都比較小,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游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爭吵等不良行為。有時幼兒可以自主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可以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主解決問題,若幼兒實在無法實現游戲的自主愿望時,教師就必須立即介入調節,以使游戲順利進行。如在進行“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游戲角色分配中,幼兒們都爭著扮演“喜羊羊”之類的正面角色,而都不愿意去扮演“灰太狼”類似的反面角色,這時如果教師不介入的話,游戲就無法順利開展,所以就需要教師的介入和參與。
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的適時介入,能推進幼兒游戲的順利進行,提高幼兒對游戲的興趣,促進幼兒的游戲質量與技能的提高。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則體現出教師對幼兒游戲的介入頻率過高。特別是在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思想指導下,許多教師越來越重視幼兒游戲,強調游戲的教育功能、把游戲看做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契機。于是,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在教室內巡視,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可能促進幼兒發展的機會。這樣就導致了教師的介入和參與過于頻繁的現象,不利于幼兒主體性的體現[3]。我認為,教師適時介入和參與幼兒游戲之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要清晰認識教育的目標。
教師在準備游戲活動的時候,一般總會賦予游戲材料與環境大致的教育目標,并對幼兒的行為做出一種預設,將孩子的行為預設在某一范圍之內。一旦幼兒的行為離開了這個范圍,就會引起教師的關注直至介入。所以,教師要理解已制定的教育目標,對教育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教師在介入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才能將教育目標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指南,自覺地把實現教育目標作為選擇介入時機的首要依據。
2.細心觀察是介入的前提。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指出,游戲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在游戲中,兒童的表現總是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高于他日常的行為表現,游戲就好像是放大鏡的焦點,凝聚和孕育著發展的所有趨向。[4]用心觀察是教師適時介入幼兒游戲的前提。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之上,教師才能對游戲進行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
3.尊重幼兒主體是游戲的關鍵。
幼兒是發展著的、能動的個體。幼兒之所以游戲,就是出于自發、自愿的需要,因為游戲給他們帶來歡樂,他們在游戲中可以自由選擇游戲的內容、玩法及伙伴等。因為游戲的主體是幼兒,教師的介入是為幼兒游戲營造自由、和諧的氛圍,為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發展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時,應該尊重幼兒的主體發展。
[1] 陸文婷.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及如何引導幼兒游戲[J].素質教育論壇,2010,(11).
[2] 常璐.淺議教師主動介入游戲的兩種干預傾向[J].幼兒教育,2005,(12):8.
[3] 王青蓮.促進教師適時介入游戲的有效性策略[J].科教文匯,2010,(11).
[4] 邱學青.幼兒園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幼兒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