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廣州大學 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990)
組織行為學認為,作為被管理對象的人是以“復雜人”的形式存在的,即強調人的認知的復雜性,個人的心理、情感狀況,受尊重、受信任程度,直接決定著其在工作中潛能的發揮,并最終影響管理工作的效果。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方式、生源條件的特殊性,其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借鑒和運用組織行為學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增強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一)獨立學院學生的生源特點。
1.入學成績低。國內大部分高等獨立學院學生在本科第三批錄取,廣東省的在二本B批次錄取。有些學院還在這個基礎上再降分錄取。因此,相對母體高校,獨立學院學生的入學分數線一般相差50—200分不等。高考分數的高低不是指智商的高低,而是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毅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學習動力,在學習上得過且過。
2.家庭條件好。由于獨立學院的學費遠遠高于普通本科的學費,能承擔高額學習費用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普遍較好,大部分學生來自城鎮,且獨生子女比例高。父母是政府官員、商人的占了相當一部分。相對優越的家庭條件給予學生較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機會,但他們在艱苦樸素、勞動觀念等方面相對較弱,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二)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特點。
1.思想活躍,個性張揚。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多才多藝者較多,社會活動能力和參與意識較強。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社團組織競選活動,這種張揚的個性和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及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給校園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豐富了校園生活文化。
2.集體觀念淡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獨生子女較多,自我意識較強,不少學生自我感覺優越,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參與集體活動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本人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鍛煉,不少人不能適應大學規范化的管理,紀律觀念相對淡薄,強烈的自我意識也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獨立學院學生的行為特點。
1.接觸社會較多,部分學生價值觀比較現實,行為功利。他們關注生活,但更關注生存;其行動指南以功利、實惠為準則。如學校制訂的獎學金條例及相應的考核加分細則,目的是既注重專業學習成績,又不忽略綜合素質的培養。但不少學生在做事或者參加活動前,先看是否對拿獎學金有好處,能不能加分,是否劃算,否則不會主動承擔工作。
2.學習自覺性不強,貪玩,沉迷網絡游戲,消磨時間者多。學習上缺乏自信心和恒心,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不少學生不用擔心就業問題,學習缺乏壓力感,自覺學習性不強。不少還沉迷于網絡游戲,經常曠課、逃課。大學生活就是在消磨時間。
(四)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特點。
1.自卑感強,思想負擔重,自信心不足。由于高考成績一般都與母體高校的分數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使獨立學院的學生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是“二等公民”,自覺“底氣不足”,對畢業文憑的含金量、畢業后待遇等都表示質疑,有可能對前途和未來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
2.自我意識強,但抗挫折能力較差。由于學費較高,相當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在校學習是一種消費行為,因而對學校各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甚至挑剔。“維權意識”強烈,稍有不順,不是通過合理渠道解決問題,而是喜歡擴大事端,引發他人關注。心理相對脆弱,經不起批評。離開溫暖的家,面對陌生的環境,理想的大學生活和現實的差距給他們帶來了生活上的壓力和學習上的阻力。往往經受不住一時的挫折和失敗而導致思想迷惘、生活懶散、自暴自棄。
(一)學生管理工作,以真心換真情。
組織行為學中著名的“霍桑實驗”中的“訪談實驗”,表明經濟因素只是第二位的東西,社會交往、他人認可、歸屬某一社會群體等社會心理因素才是決定人工作積極性的第一位的因素。在“社會人”的日常行為中,情感是一個積極活躍的因素,它可以加速或延緩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同樣,有了情感的基礎,師生之間才能感情融洽。
1.滿足學生的“尊重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獨立學院的學生工作者應該尊重學生。自尊是潛在的精神能源和進取的原動力。獨立學院學生自我意識強,尊重學生的合法權利和人格,不僅可以密切師生感情,還可以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增強開展工作的效度。
2.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經受各種鍛煉,會使學生保持愉悅、進取的精神狀態,實現自我價值。在此基礎上,學生樂于接受老師的意見和指導。如文化藝術節、科技學術節等大型文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組織策劃,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創造性的設想,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成效。當然,并不是簡單地完全地放手,而是建立在培養、幫助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獨立學院的學生工作者要多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傾注愛心,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體現出真情與熱情。讓學生們認可老師,這樣老師的影響力隨著感情的深入而不斷增強,就能夠取得“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二)正確引導非正式組織,發揮其積極作用。
梅奧教授從“霍桑實驗”的“群體實驗”中,提出了“非正式群體理論”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范,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
非正式組織的產生是由于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獨立學院學分制與彈性學制的施行,打破了原有的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習組織體制,同時正式組織的活動具有局限性,活動過于集中,具有單調性和閉鎖性,一些學校的正式組織逐漸失去了對大學生的吸引,致使部分學生的情感和注意力轉移到非正式組織,滿足情感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并且大學生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也是形成非正式組織的重要客觀原因。
非正式組織普遍存在獨立學院中,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可能拆散這種團體,強硬地改變只能適得其反,關鍵是如何教育和引導,如何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負面效應。
1.強化大學生正式組織的功能,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學生管理部門、團委和學生會等學生組織要通過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引導正式組織多方位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突出活動的科學性、知識性、新穎性、創造性和趣味性,不斷提高活動的品位和水平,提高學生自治組織和社團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感,從而起到削弱消極的非正式組織的權威性和凝聚力的作用,吸引大學生自愿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并積極向學生正式組織靠攏。
2.加強對非正式組織的管理,引導非正式組織走上規范化。對積極型的非正式組織,在充分肯定他們的積極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同時,予以關心與引導。如通過提供一定的活動經費與場所,幫助制定章程與制度,等等,通過這些措施,扶持一批具有積極意義的非正式組織,發揮他們的正向作用,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正式組織活動的補充。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將一些積極向上的非正式組織納入團委、學生會下屬部門作為社團進行規范管理,為獨立學院大學生增長知識、提高素質、培養創新能力服務。
3.轉化消極型非正式組織,懲治有破壞傾向的非正式組織。我們要注意發現和轉化反抗型非正式組織(如獨立學院普遍存在以同鄉為紐帶結合而成的學生團體,其形式多為“同鄉會”、“同鄉聯誼會”等,此類組織跨系和院校,重鄉情,成員較固定,組織較嚴密,活動亦較有規律,不同地區之間常存在利益沖突,容易滋生群毆等破壞校園安全穩定的問題)。對這類群體要密切關注,對那些消極落后、經教育后仍不能轉化的非正式組織要堅決取締,決不能放任自流;對反抗型非正式組織一旦具有破壞性傾向,就一定要嚴肅處理,及時懲治,既要堅持教育從嚴、處理從寬的原則,教育和挽救失足者,使之悔過自新,又要堅持以法治校的原則,對觸犯法律者,一定要堅決打擊,嚴厲制裁。
總而言之,只要對非正式學生組織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就可以克其短,揚其長,實現學校的教育培養目標。
國家教育部的各項法律法規,以及獨立學院各種規章制度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據;然而,管理工作的實質成效,絕不是條條框框所能決定的。尤其管理對象是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人,他們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思想活躍,個性鮮明。所以,情感溝通、互相尊重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將組織行為學原理和方法靈活運用于學生工作中,可以增強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探討。
[1] 關培蘭.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劉永燦.試論獨立學院學生思想工作[J].東方企業文化·遠見,2011,(11).
[3] 唐建偉.學生管理工作中組織行為學原理的應用[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2).
[4] 彭波,張靜.高等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發展(學術縱橫),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