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瀾
(紹興市昌安實驗學校,浙江 紹興 312000)
早在1900年,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授就創建了體態律動學,它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核心部分。他認為:人的身體運動包含著對音響和情感反應的一切基本要素,任何樂思都可以通過身體表演出來。
體態律動是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感受和認知。它不是用音樂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隨著音樂的體育運動,不注重身體姿態和外表形式,而是將再現音樂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我們的身心。
體態律動教學從音樂入手,先讓學生聆聽音樂,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身體運動接觸到音樂的各個要素,由于身體的表現使音樂要素成為可以看得見的身體活動,這些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輪流地顯現出來了。
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體態律動,可以引導學生將身體的各種感官都充分調動起來,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可以讓學生用聽覺感受音樂,而且可以讓學生用整個機體和心靈感受音樂,體驗旋律的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律,表現音樂的結構和情感,使他們的心靈和音樂產生共鳴,從而實現真正的音樂審美,塑造高尚的情懷。
絕大部分初中生沒有好的演唱、演奏能力,此時,體態律動將成為幫助他們進入音樂、認識音樂、感受音樂和音樂相融的上佳途徑。
很多初中音樂教師已經意識到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步在課堂上嘗試運用,但是學生的表現總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出現了以下一些情況。
1.“長線觀望型”。始終以旁觀者的姿態對待,不愿意跟隨教師的示范律動。
2.“盲目跟從型”。機械地跟隨老師做拍手、搖擺等動作,頭腦中卻始終沒有音樂意識的存在。
3.“蜻蜓點水型”。能夠實現律動,但是動作幅度很小,點線面比較粗糙,缺乏美感,未能到位地體現音樂。
為什么會取得上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效果?我發現,以下一些原因導致了律動教學有效性的缺失。其一,律動的設計存在著不合理性;其二,律動的示范不夠到位;其三,律動的體驗不夠完善。
我們對初中音樂課中的體態律動教學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有了深入的認識,最終找到了能促使體態律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成功實施的具體途徑:
(1)律動的設計要貼切,必須從音樂中來。
教師要培養的最重要的品質是對音樂的聆聽與關注,律動的設計要建立在對作品反復聆聽和傾心關注的基礎上,有了這樣的基礎,設計出來的律動才能很好地反映音樂作品的全貌。值得強調的是,聽賞不能停留在感性層面上,除了關注到音樂作品的情緒、速度、力度、音色、調式等音樂要素之外,還必須把作品放在背景、時期、體裁、風格、地域等層面聆聽分析,深入挖掘音樂作品的文化意韻,才能夠在教學中將學生引入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使律動語言得到理性升華,這樣的音樂詮釋才是飽滿的而不是片面的。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加伏特舞曲》,從聽覺上我們感受到的是樂曲的活潑、歡快,而根據這一聽覺體驗設計出的律動會是輕快跳躍的,但是我們讓初中學生的聽覺感受僅僅停留在這樣的情緒體驗上是不夠的,需要深入了解加伏特舞曲的時代背景與創作風格:加伏特是一種輕快的舞蹈,在民間流傳時,舞者會充分展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后來這種舞蹈進入宮廷,失去了淳樸和豪放之風,變得彬彬有禮,提高了舞蹈的技巧難度和規范。作曲家根據這種舞蹈的音樂形式,譜寫出的器樂作品便是我們聆聽到的《加伏特舞曲》。當有了這些了解,對《加伏特舞曲》的風格就會把握得更恰當:講究對稱與重復,活潑中帶著典雅、歡快中帶著含蓄。只有把握住這些,對音樂的捕捉才會更全面,我們所設計的律動才不再是無節制地活潑跳躍,在活潑的基調中,我們要讓律動透著點典雅,透著點矜持,透著點含蓄。當學生能夠舉手投足中盡現作品的風格,我相信律動設計就相當成功了。
(2)律動的設計要貼切,切不可走入具象化的誤區。
記得某老師在《當兵的人》一課中運用了律動教學,他按照歌詞的意思給每一句都設計了所謂的律動,因為這是軍旅歌曲,所以設計出來的每個動作都頗有點像以前樣板戲中所擺的造型,學生跟著歌曲的律動笑聲一片。毋庸置疑,這樣具象化的律動違背了體態律動學的本意,用在課堂上只能取得負面效果,根本起不到律動教學的審美作用。
律動的設計是要有靈性,不應該是具象的、沉重的,而要與音樂的神韻相通,例如《水族館》音樂的律動,雙手交替從上至下走出波浪線,末尾刮奏的一句很舒展地向外做出拋物線并自由落體,讓人感覺到進入了微波蕩漾、清澈純凈的水族館的感覺。
(3)律動的設計要貼切,必然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和心理轉折期,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會導致他抗拒用肢體語言跟隨音樂的律動:如果他感覺到老師所設計的律動存在幼稚的成分,那么不成熟的心智會阻撓律動反應;如果他感覺到老師所設計的律動存在著夸張的成分,那么他的羞澀心理會干擾律動反應;如果他感覺到老師設計的律動存在有難度的成分,那么他的畏懼心理會抑制律動反應。
比如,某老師在《彼得與狼》一課中為彼得的主題音樂設計了一個雙手翹起大拇指,大幅度前后擺動雙臂,模仿孩童快樂行走的律動。當音樂響起時,僅前排幾個小個子同學用很小的動作跟隨著律動。大片后排同學或是紋絲不動,或是抿嘴暗笑,或是埋頭躲閃,導致老師一人在那里唱獨角戲,這就是設計過于幼稚導致的律動環節的失敗。
設計的律動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符合其年齡與性別特征,不夸張不張揚、難度適中,讓學生樂于接受,達到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和諧一致。
(1)律動的示范要到位,教師的律動必須充盈著音樂性。
我們一定要用充滿美感又承載著音樂性的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的肢體律動語言是音樂形象和特征外顯的具象。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感受、體驗、表演、創作、理解、判斷音樂藝術表現力的機會,通過律動準確到位地演繹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處理、表現與實踐,可以使學生獲得比單純理論表述更為深刻和豐富的領悟,幫助學生逐步增加對各種音樂素質的敏感反應,引導學生投入音樂藝術實踐中,在不知不覺中走入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感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和陶醉,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
(2)律動的示范要到位,教師的律動要中性。
音樂教師是女性占多數,所以示范體態律動的時候,女教師們要考慮到自己的律動是否太過女性化,如果是,對男同學來說就有點勉強,他會迅速感覺到這一律動存在著與其性別特征不符的成分,性別傾向心理就會抗拒律動反應。
音樂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對于學生而言,音樂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因此,運用體態律動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引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
(1)律動的體驗要完善,必須遵循音樂的認知規律。
音樂本身是在邏輯中展開的,所以體驗音樂也應該是有規律的:聆聽音樂的時候,學生的意識是在邏輯思維當中流動的,所以音樂的體態律動同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經歷由冷到熱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完善需要教師很好地把握。
在上《雷鳴電閃波爾卡》示范課上,我給一段波爾卡音樂設計了三個律動的動作,這三個動作是在對這個波爾卡音樂有一個很到位的分析的基礎上,與音樂特點緊密結合設計出來的:第一個動作是雙手握拳敲打,左右分別進行一次表現樂句的變化;第二個動作是手指做鋼琴的音階跑動,并且根據旋律的上行與下行呈斜面進行;第三個動作是起立,雙手叉腰踏步。在音樂旋律的進行中這三個動作將反復出現。
第一遍是由我帶領大家做律動,最初學生都顯出放不開的樣子,只用手很簡單地筆劃了幾下,但是我依然微笑著努力地帶領著。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奇怪的現象出現了:當律動快接近兩分鐘的時候,全體學生就像約好了似的,動作開始規范起來,節奏也卡得很準,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分多鐘,大家對這段音樂越來越熟悉,動作越來越流暢,他們甚至已經不需要帶領了。
在這個小環節中,我發現老師的帶動很重要,高年級學生的律動需要預熱的過程,從起先的敷衍了事到后來的熱情洋溢,教師要不厭其煩,并且要有足夠的耐心,使學生的律動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第二遍我把全班分成三個組,每組分別承擔一個樂句,當屬于他們的樂句旋律出現的時候就由他們組做律動,并且在做律動的時候同桌的兩個同學面對面做。同學們很專心跟著音樂的旋律做律動,同桌面對面做的時候就如同照鏡子似的,彼此間會心而贊賞地微笑,這時的氣氛是輕松又愉快的。
第三遍的時候,我要求同學們樂句的前半句不做,后半句做,每個同學的注意力都那么集中,就像有人在喊口令似的,在后半句起音時一致做出動作,幾乎沒有同學出錯。
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第一遍律動是讓學生和音樂逐漸親近的過程;第二遍律動是讓學生將律動體驗相互交流的;第三遍律動是讓學生始終高度關注音樂的過程。教師對于音樂的把握、學生的把握、律動的把握都十分到位,正是有了這些,學生的音樂體驗才是完善的。
(2)律動的體驗要完善,必定讓學生成為主體。
最近我聽了節《西班牙舞曲》一課,執教老師設計了很貼切的律動,非常到位地示范了律動,但是老師的律動自始至終沒有停止過,學生的眼睛也從來沒有離開過老師,遺憾的是,從音樂的開始到結束未曾聽到音樂真正流淌過學生心中。
放手太重要了。我們要相信音樂的情感特征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熱情,也要相信學生富有深刻感受和理解藝術的能力,每個人都將有獨特的聽賞見解。教師設計了很貼切的律動,做了很到位的示范,這只是律動教學環節成功了一半;音樂真真切切地從學生心中淌過,學生能在律動中體現自身對音樂的成功解釋,那才是值得期待的另一半。讓美好的音樂走進學生心里,使美感在他們心中多次發生,自然而然地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從而完成一個完美的音樂體驗和審美過程。這才是體態律動運用于初中音樂教學的最終追求。
“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能夠讓音樂課的輕松和愉悅被一點點地拾回或保留。學生參加律動活動的時候是沉浸在快樂和良好的自我感覺氛圍中的,律動活動成了一種社交的游戲,又是一種藝術上的追求。當我運用一些有效的律動手段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驚奇地發現在很短的時間內,初中音樂課堂愉悅了、生動了、有靈性了。一周一節的音樂課真正成為了學生精神和美好情緒的加油站,在每個同學的內心,也與音樂慢慢結下了不解之緣。
[1]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
[2]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
[4]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