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蘭
(滄州師范學院 教育系,河北 滄州 061001)
啟蒙,就是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尚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反對蒙昧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迷信,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隨著資本主義與封建專制主義矛盾的不斷深化,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反對封建統治與教會特權的斗爭也迅速展開,這就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在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1.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但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政治卻仍是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占統治地位。所以,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首先必須剝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觸犯它,否定它,摧毀它。于是強調人的價值和權利的思潮興盛起來,形成了以宣傳理性為中心的啟蒙運動。這正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科學的迅猛發展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自然科學理論,為人們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封建主義的主權、神權、特權之所以能夠在很長時間里占統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們的迷信與愚昧。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義,自然成了啟蒙運動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稱為“啟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學的發展,使理性學說有了科學的依據和強大的生命力,它使人們認識到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于是,歐洲資產階級發動了一場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啟蒙運動發源于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英國,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國最早的啟蒙思想家。從18世紀起,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主戰場。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強大。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于無權地位。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法國能夠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法國是歐洲各國中封建統治最頑固、最反動的堡壘,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國社會中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之間的矛盾特別尖銳,而封建制度的危機又空前嚴重,這就為啟蒙運動的出現提供了社會基礎;第二,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加強,形成了一批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文化教養的新興階級的代表,為啟蒙運動的掀起提供了階級基礎;第三,教權勢力的頑固和瘋狂,迫使新興階級的思想家拋開宗教外衣,投向公開的理性宣傳,而近代科學的興起和英國革命的成功,則為啟蒙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從而使法國的啟蒙運動成為歐洲之中心。
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他們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這場以人權對抗王權,以法律對抗專制,以科學對抗蒙昧的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發動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啟蒙時代,曾出現過一批“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偉大人物。他們就是以伏爾泰、愛爾維修、盧梭、狄德羅等人為主干的啟蒙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觀點雖不完全相同,卻不乏相似之處。我們可把這些啟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概括為:反對封建傳統教育;重視教育對改造社會和在人發展中的作用;主張建立世俗的、免費的、普及的和對人人平等的教育制度。這些思想后來都深深地貫穿到法國的教育方案中。
盧梭是啟蒙學者中教育思想上的巨人,他從多方面掃蕩了荼毒人心的封建教育。一方面他主張教育應培養自然人,對兒童實施自然主義教育,要使教育脫離社會文化的樊籠而使人天性發展。要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即歸于自然。另一方面盧梭又是一個對新的社會制度充滿幻想的思想家,當他在設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育問題時,就特別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和培養良好的國家公民了。他認為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應由政府掌管,“設立一個最高行政院為教育的最高管理機構”,以決定學校領導及教師的人選和升遷。這些思想主要在1773年寫的《關于波蘭政治的籌議》中有所體現。
愛爾維修是法國啟蒙運動中唯物主義派別的主要成員之一。他把人的成長歸因于教育與環境。他認為人人智力,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即教育民主化;他抨擊了以人的天賦不平等論證社會及教育的等級制度合理性的貴族理論,否定天賦觀念,倡導教育萬能論,認為人的智慧是后來教育的產物,否定遺傳因素的影響;他反對貴族和教會對學校的壟斷,提倡世俗教育。
狄德羅是啟蒙運動和百科全書派的領袖人物,法國唯物主義者。他十分重視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世界上的罪惡是罪惡的教育和罪惡的制度造成的,教育可以發展人的優良的自然素質,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質,進而啟發人的理性,喚起對正義、善行和新秩序的熱愛;狄德羅深刻揭露了封建專制剝奪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利用教育愚弄人民、扼殺天才的事實,主張將學校從僧侶手中收回來,交由國家管理,提倡世俗化的教育,并主張實施普及的、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制度。
拉夏洛泰是18世紀中期法國驅逐耶穌會運動的主要倡導人,著名的法官。他的國民教育思想在其著作《論國民教育》一書中被系統地闡述。拉夏洛泰對教會教育特別是對耶穌會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他指出耶穌會是扼殺兒童心靈的場所,在那里,學生們不但不能學到所應掌握的知識,反而會厭惡學習;拉夏洛泰還從知識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角度說明了國家辦教育的必要。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不教他從善,他必然行惡”,“最愚昧無知的和最沒有教化的時代總是最邪惡和最腐敗的時代”。這樣重要的教育如果托付給信從羅馬教皇的教師,真是太荒唐了。因此,“法國民族需要一種只依靠國家的教育”。
在啟蒙運動中,法國先后出現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們猛烈抨擊舊制度及其意識形態,勾勒未來新制度的藍圖,并設計了新的教育制度,為法國當時及以后的教育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具有深遠影響。
教育世俗化首先要求打破教會對學校的壟斷,而將教育的管理權歸還國家,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其次,教育世俗化要求教育轉變社會職能,學校應為社會、國家培養人,而不是為教會培養人。所以學校應該從原來的培養牧師轉為培養公民和愛國者。最后,教育世俗化要求以世俗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盧梭對宗教道德的虛偽深惡痛絕,主張從人的善良天性出發,培養博愛的道德和對勞動的尊敬,在民主制度下對青年進行公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由國家管理、為國家育人,教育與宗教分離,這是教育發展的進步趨勢,它促進了學??茖W化的發展,加強了國家的作用。
教育民主化有兩個重要標志。其一是將受教育權擴大到全體居民,即人人可以受教育。其二是女子將和男子享有同樣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即教育面前男女平等。
在啟蒙運動以前,法國初等學校數量少,教學質量低,有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存在很多文盲。中、高等教育方面形勢更為糟糕,只是少數特權階級及富貴子弟出入的場所,中下層階級被擋在了校門之外,許多有才青少年被埋沒了。啟蒙運動之后,人們日益關注這一問題,國家也對此高度重視,并頒布了許多的教育法令來推進普及教育的實施。
古典主義和神學在法國舊學校中占統治地位,教學內容脫離生活與實際。啟蒙思想家們主張削減古典課程和神學課程,增加實際有用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教育實際化的要求反映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對實際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學校為現實服務、教育與生活聯系、理論與實際結合,這是充分發揮教育的社會職能的進步趨勢。
盧梭是舉起自然主義教育大旗的人。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于自然”。盧梭提倡教育要返回自然,禁止一切人為的束縛和矯揉造作。他要求以順應自然的教育方法來培養自然人。他說:“上帝創造萬物,都使為善;而人濫于施為,便成為丑惡的了。”所以要造就理想的人,必須推行自然主義教育。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開啟了教育心理化的先河,影響深遠。
[1]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賀國慶.外國教育專題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滕大春主編.外國教育通史(第三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