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茗
(鹽城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信息工程系,江蘇 鹽城 224005)
張愛玲與蘇青都是成名于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區的女作家,不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常被人相提并論。張愛玲在《我看蘇青》一文中說:“低估了蘇青的文章價值,就是低估了現代文化水準?!保?]而蘇青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覺得自有一種魅力,非急功地吞讀下去不可。讀下去像聽凄幽的音樂,即使是片段也會感動起來。它的鮮明色彩有如一幅圖畫,對于顏色的渲染,就連最好的圖畫也趕不上,也許人間本無顏色,而張女士真可以說是一個仙才了,我最佩服她,絕不是瞎捧?!保?]兩個女作家在互讀完對方作品后產生了心靈的交接。時代的相同使她們產生了共鳴,但出生背景與個性的差異又使她們各具特色。尤其是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呈現出極大的同與異。
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很多知識分子一時找不到人生的理想支點,他們無法選擇亂世,所以不得不重新進行身份定位。很多知識分子選擇遁入市民行列,把目光投向現實人生,重視日常、安穩、可靠的東西。張愛玲說:“我是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蘇青更率真地說:“近年來,我是常常為著生活而寫作的。”[3]吃飯,生存已成為當時文人無法回避的問題。而此時的職業女性盡管受到新思想的啟迪,但亂世的動蕩,生存的哲學使她們無法擺脫世俗安穩的誘惑,生存才是大道理。
當時殘酷的政治環境,使蘇青對待寫作抱有的宗旨是謹慎的:“我沒有高喊什么打到帝國主義,那是我怕進憲兵隊受刑,而且即使是無甚危險,我向來也不大高興喊口號的。”謹慎的態度加上生活經驗的空乏,使她選材受到局限:“我的文章材料僅限于學校方面,偶爾涉及職業圈子,也不外乎報館雜志社,電影戲劇類的。……”她的作品中的女性是世俗化,而追求世俗的安穩便成了這幫女性的特點?!督Y婚十年》中的蘇懷青,如果沒有丈夫的一記耳光絕不會離家出走?;橐鍪撬谋Wo傘,她是愿意有所依附的?!独m結婚十年》中離婚的蘇懷青依然沒有想過依靠自己站起來,她只是被逼得走上職業道路?!凹偃缗嗽诼殬I經濟上與男人平等了,我恐怕她們將失去了被屈抑的快樂,這是有失陰陽之道的……我有這樣的感覺,倘若同男人一塊出去,費用叫我出,我就覺得很驕傲,可是同時也稍微有些悲哀,因為已經失去被保護的權利了”。當時整個社會女人依然依靠男人而生存,她們掙不脫依賴男人的俗套。“飲食男,女之大欲存焉”?!镀缏芳讶恕分械姆∶际墙邮苄滤枷胙盏默F代女性,丈夫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不負責任,勾搭其他女人,使她不能忍耐,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夫家家道衰落,使她這種世俗的安穩無法維持下去,她選擇了離婚。離婚后,她苦苦追求的仍是男人的保護,愛情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存,安穩地生存,而這種生存的保障是男人,是婚姻。她們跳不出世俗安穩的追求。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何嘗不是如此:“看她的《傾城之戀》寫得那么的轟轟烈烈,可兩個主人公,雖然玩盡心機,他們所追求者,不過是在一起過個十年八年,做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只是追求安穩與和諧。”[4]白流蘇不是為了愛情而結婚,而是為了實際利益而結合。她認為范柳原可以給他物質上的保障,至少生存不是問題。她對婚姻的態度是世俗化的,是以物質作為基礎的,反映了當時社會動蕩給女性帶來的影響。張愛玲作品中的其他女性雖然都個性鮮明,但仍具有追求世俗安穩的特點。她們有的通過男人獲得金錢,如《連環套》中的霓喜;有的通過男人獲得幸福,如《留情》中的敦鳳……她們擺脫不了物質的追求。“活著,愛才有所附的”,很無奈,但很實際。新思想對她們的啟迪比不上生存哲學來得切實,物質都不能保障,何談精神?所以女性追求世俗安穩是一種時代的趨勢。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大都取材于她生活的大家族中——封建家庭專制家庭中女性,因此追求世俗的安穩就更不難理解了。
上海的淪陷使得各種思潮涌入,女性意識開始覺醒,但畢竟處于初期階段,人們的意識不可能在猛然間擺脫千年的束縛。張蘇雖然都接受新式教育,有一定的覺醒意識,但仍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影響。
蘇青雖出生在新式的家庭,但她的成長歷程卻是按封建歷程走來的。她舉辦的婚禮是舊時的,婚姻也是舊式的,她過的是少奶奶生活,如果不是丈夫的一記耳光,她也不可能離婚。羅新何說蘇青“一方面表現女性的自覺意識,一方面卻又流露出對傳統的眷顧”。[5]《結婚十年》中的蘇懷青,離婚并不是意味著婚姻沒有愛情,而是丈夫的不負責任。大家庭毀掉之后,丈夫無力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沒有經濟來源的懷青只能選擇工作,選擇離婚。她還是把婚姻作為生活的保障的。《續結婚十年》中她依然在苦苦尋覓婚姻,雖有覺醒意識,但仍跳不出封建的枷鎖?!镀缤炯讶恕分械姆∶茧m然從小表現很自立、自強,可丈夫不務正業,時常用“空中樓閣”來欺騙她,面對這種不負責任、沒有信用的男人,她無法忍耐,所以離婚。離婚后的符小眉屢屢想重新獲得婚姻的安定與保護,找的出路仍是封建女性所走的路:結婚,靠男人養活。蘇青作品中的女性,雖然都有覺醒意識,但最后走的都是封建老路。她們無法擺脫封建意識的束縛,擺脫不了悲劇的命運。
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大都取材封建遺老家庭。她小時候因為母親出國,跟父親生活,父親喜歡讀古書,是個徹底的封建遺少。受父親影響,張學會了不少中國古典的詩詞歌賦,尤愛《紅樓夢》,可以說封建思想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記非常濃厚?!督疰i記》中的七巧是個徹徹底底的舊式女子,為了金錢嫁給了一個骨癆病人,埋葬青春,壓抑情欲,拿在手里才是實際的?!读羟椤分械亩伉P,嫁給一個老頭子,是為了生存得更好些?!冻料阈肌さ谝粻t香》中的梁太太,獨排眾議,甚至和家庭絕交,嫁了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專門等著對方死……這些女性都是封建思想的殉道者。甚至《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她有覺醒意識,知道機會靠自己爭取,她用青春生命作賭注,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但她爭取的依然是婚姻,兩人費盡心機只為在一起生活個十年八年。她依然依賴男人,并沒有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她和范柳原在一起是為了獲得實際的物質利益,而不是真正的愛情。
蘇張作品中女性的封建遺存是無法擺脫的,當時社會并不開放,女子實在沒有別的路可走,自立自強根本行不通。女子可選的職業很少:文員、家庭教師……這些微薄的工資無法養活自己。《多少恨》中有一段描寫家茵找工作的情景:“寫了好多信去應征也不見得有希望?!薄罢覀€事情真的很難。”由此可見女性生存的艱難。當新式道路走不通時,她們就會選擇封建這個保護傘,雖然精神上會受折磨,但至少生存不成問題。物質和精神,多半人會選擇物質。職業女性,養活自己都困難,自立自強只能是空話;做少奶奶雖很辛苦,但至少可以存活。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張蘇作品中的女性帶有封建遺存了——生存是大道理。
早在“五四”時期,就出現了一批女性作家,如冰心——愛的哲學,廬隱——愛情苦悶,丁玲——女性主義,她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涉及女性意識,但只是起到啟蒙的作用,并沒有明顯的女性意識。直到張蘇的創作,女性意識才真正覺醒。張蘇的女性意識覺醒,一方面和接受過西方的新式教育有關,另一方面是和上海淪陷區這個大背景有關。上海的淪陷促使西方的各種思潮涌入,而且上海的淪陷使女性背負的壓力加重,女性開始反抗,試圖掙脫千年的束縛,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成了熱點話題。張蘇作為職業女性,天資聰穎,觀察敏銳,因而對這個問題認識更為清晰。
蘇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識主要表現在對待男女平等這個問題上。“嚴格地說來,我國根本沒有所謂的女子教育;學校里的一切設施都是為男生而設的,不是為女子而設的……男生能夠受他們所需的教育,女子能夠受她們所需的教育,這才叫平等呢?!保?]蘇青認為一樣并不等同平等,滿足同樣需求才是平等。《歧路佳人》中的符小眉,從小聰穎,身邊的人都說她是男孩多好。她也很上進,但是嫁了一個不爭氣的丈夫,從此便開始了悲劇的命運。雖然后來離了婚,但仍找不到出路。在當時的社會,女性是沒有出路的。通過這個女性悲劇,蘇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社會對待離婚男女是不平等的:對男人也不予重視,管他喪妻也好,離婚也好,一經續娶便沒事了;對女人則是萬般責難,往往弄得她求死不甘,求生不能。”[7]離婚后的符小眉想嫁人找不到合適的人,找工作又沒有很多適合女性的工作,想奮力反抗這個社會然而得到的是重傷。這個社會是按男子所需構建的,男女平等并不是同樣的物質平分兩半,而是滿足同樣的需求。短篇小說《蛾》中的明珠,為了欲望,反抗封建道德,虛偽禮教,追求現代女性的情欲解放,結果卻導致被家庭、社會雙重排斥的悲劇命運。蘇青通過眾多女性命運的悲劇,如蘇懷青、符小眉、明珠等,說明“男女平等更加具體表現在女性爭取在婚姻生活中的自主與獨立,這種平等必須由注重同一的平等轉向差異的平等”。[8]
“張愛玲無意女性主義的術語表達,卻能駕輕就熟地洞悉女人的天性,試圖探索女性角色本質”,[9]通過女性命運悲劇揭露傳統父權社會對于女性的壓抑真相,從而傳達出女性覺醒的意識。《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是生活在黯淡無關的封建專制家庭中的一位埋藏年輕與青春的年輕寡婦。她的哥哥在揮霍完她的財產后,便對她進行精神上的折磨,她在家中沒有任何地位,沒有人幫助她,這時她明白幸福要靠自己爭取。當機會來臨時她毫不猶豫地抓住,甚至不惜用生命、青春去賭。她改變傳統女性的處世方式,已經覺醒,靠自己爭取幸福。《半生緣》中的顧曼楨,通過自己正當的努力去養活一大家人,她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對姐姐的生活方式她雖然不滿意,但予以理解。曼璐走的是傳統老路,而她卻走上了自主與獨立的道路?!抖嗌俸蕖分械募乙鹨彩侨绱?。張作品中的女性盡管都是悲劇人物,但已有明顯的覺醒意識。張無意于女性主義,卻用女性悲劇來闡述女性覺醒意識。
“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張蘇二人塑造的大量女性形象,盡管有眾多的共同點,但各具特色。作為職業女作家,她們對女性心里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領悟力,但不同的出生背景、成長環境、生活經歷使她們對女性心理的描寫各具特色。蘇多描寫日常生活中女性,通過這些平凡普通的生活場景透露出女性悲劇;而張則多剖析女性心靈扭曲的一面,揭露出生活對女性的壓迫。
蘇生活在一個開通且受西洋文明熏陶的家庭,母親讀過書,父親在國外留學。父親生意失敗后,家庭經濟陷入困頓。父母離婚,但失去父親的蘇青依然是快樂的?!霸诔踔袝r候,我們一群女子都正在生氣勃勃地努力與生活的斗爭及理想的追求”,后來她奉父母之命結婚,做了少奶奶。盡管生活出現過困頓,但蘇青一路走來較為順利,婚后甚得公婆喜歡,生活費由大家庭出。對比張,蘇是幸福的,因而她的作品中的女性都是溫和地反抗,心理是正常的。《結婚十年》中的蘇懷青,《歧路佳人》中的符小眉都是按照當時封建家庭模式生活的,雖是悲劇,但很平常,心理正常,沒有因壓迫而畸形。
張生活的經歷則坎坷不斷,自小母親出國,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失去母親的張在童年時代是不快樂的、困窘的,她給老師的印象有點懶。每天穿著繼母的舊衣裳上學,在貴族化的女校讀書真的很難堪。這些事張直到老年都沒忘。中學畢業后,張打算出國念大學,卻與繼母發生糾紛,被父親幽禁在家里,差點死掉。封建專制家庭造就了她的孤僻,同時這樣的家庭也為她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金鎖記》中的七巧就是根據生活中的原型寫的,七巧扭曲變態的心理來自封建專制的壓迫,“因變態而發瘋,她的瘋狂導致了別人的死亡或別人的幸福被毀滅”。[10]《心經》中的許小寒戀上自己的父親,即弗洛伊德中的戀父情結。……這些女性心理變態得令人心驚,張正是通過她們揭露封建的壓迫,她們是封建大家庭所衍生的摧殘物。
不同的作家創作風格是不同的,但同一作家在創造作品時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張蘇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女性為主,對女性的塑造兩人各不相同,但又有自己獨特的模式。
蘇青對女性的塑造采用的是“歧路佳人”模式,小說的女主人公由于各種原因而誤入歧途,造成各種各樣的悲劇?!督Y婚十年》中的蘇懷青,是一個接受西方先進教育的知識女性,年輕漂亮,卻因一場錯誤的封建婚姻誤入人生歧途?!镀缤炯讶恕分械姆∶紡男÷敺f,在任何方面均不輸于男孩子。雖讀書刻苦,但因家庭貧寒不得不輟學,為了繼續讀書嫁給了紈绔子弟,步入歧途,從此開始了一生的悲劇。丈夫不負責任、不務正業、尋花問柳,她無法容忍,不得不選擇離婚。但離婚后她仍然沒有出路,仍得不到解脫?!抖辍分械拿髦闉榱藧矍?,為了欲望,如同飛蛾撲火般毀滅自己。她比蘇懷青、符小眉更慘,連起碼的婚姻都沒有,沒有孩子,沒有愛人,得到的是家庭和社會雙重排斥的命運……蘇青的這種人物塑造模式,一方面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20世紀40年代上海淪陷,處于異族文化統治下的上海文壇,很少有反抗文學,蘇青更是一個無意于政治的人,因而她不可能寫出激情澎湃、頑強反抗的作品。壓抑的政治環境,使得她的題材選擇范圍很狹小,而且她的文學創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生存,所以不得不考慮銷路問題。另一方面和她的個人經歷有關。她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她的影子,她選擇的女性都是接受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都是身陷紅塵,為了生存、為了愛情、為了家庭拼命奔波的都市女性。因為有自己的經歷做基礎,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她站在女性的立場,表達出了女性的悲劇。
張愛玲對女性的描寫也并不是把筆墨放在鼓吹婦女解放、宣揚女權主義上,而是通過對一些處于弱勢群體的女性心理進行細致的刻畫,通過她們艱辛的生存狀態,控訴社會的不公。她的女性塑造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模式:(1)喪失母性的母親形象?!督疰i記》中的曹七巧,是一個徹底失去母性的人。她破壞兒女的婚姻,毀滅他們的幸福。當然張愛玲并不是揭露她的無情殘酷,而是對她的變態的本性進行探究。曹七巧本身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兒,有許多人追求,但她哥哥為了金錢把她嫁給了一個患有骨癆的人,為了得到財產,她用青春和生命做賭注,長時間情欲的壓抑,導致了她的心理變態。她把錢看得很重,這是她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因財產而泯滅了自己的情欲,反過來她要犧牲兒女的幸福作為補償。這讓讀者對待曹七巧的態度由憤恨轉為同情,她母性喪失是由社會導致的,鞭撻了不合理的社會。(2)為了更好地生存出賣肉體的女性。《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并不是為了愛情而結婚,只是為了從對方獲得實際利益;《連環套》中的霓喜不停地找男人只是為了生存;《半生緣》中的曼璐靠出賣肉體養活家人。她們都是為了生存而出賣肉體。一方面說明當時社會女性沒有出路,她們沒有依靠自己能力生存下去的空間。另一方面揭露了女性身上固有的依賴性,千年來的“女主內,男主外”的思想束縛著她們,她們認為依靠男人才是正道。(3)尋求自我意識的新女性。這種女性的塑造可以說是一種創新,此時的女性覺醒意識表現得很明顯?!抖嗌俸蕖分械募乙?,《半生緣》中的曼楨,她們已跳出依靠男人生存的老路,她們有自己的職業,依靠自己生存。家茵在面臨物質與精神的選擇時,毅然選擇了精神。她們有自己作為女性的尊嚴,開始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盡管最終都是悲劇,但畢竟邁出了勇敢的一步。當然張愛玲對女性這三種模式的塑造也擺脫不了當時大政治環境的影響。
作家和作品的關系是復雜的,作品的創作會受作家多方面影響,作家的出生經歷、興趣愛好、閱讀書籍都會影響一部作品的風格。有的作品是作家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有的作品是作家模仿喜歡的文人的風格寫成的。對于作品中作家的角色定位,不同作家處理方式是不同的。蘇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成的,而張則帶有一定的距離,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眾生。
蘇青寫作大多取材于自身生活,具有很強的紀實性?!督Y婚十年》和《續結婚十年》曾被蘇青自己稱為“自傳體小說”?!督Y婚十年》中的蘇懷青就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成的。《結婚十年》從新舊合璧的婚禮開始,蘇懷青嫁給了徐崇賢,婚后懷孕輟學在家安心做少奶奶,丈夫繼續讀書。丈夫畢業后,在上海組建小家庭,矛盾開始出現。大家庭毀滅之后,丈夫無力承擔養家的責任,生活放蕩,不求上進,經濟困頓,女主人公開始投稿,走職業化道路,先是偷偷投稿,之后便從事寫作……這些都是根據作者經歷寫成的,現實中蘇青嫁給了和徐崇賢一樣的紈绔子弟李欽后,本想做個賢妻良母,卻遭丈夫遺棄。李沒能力養家,為了在上海生存下去,蘇青只能創作?!霸谌甓蚱薏恍曳茨?,連最基本的生活費都拿不到,那時候大的孩子是7歲,小的尚在襁褓中,一家五口連娘姨在內都要我養,要在社會上找一個立錐之地,真是不容易啊?!保?1]這是蘇青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描述,在《結婚十年》中有詳盡的描述。《結婚十年》敘述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蘇懷青是蘇青的影子。《歧途佳人》中的符小眉又何嘗不是作者親身經歷呢?符小眉因誤入婚姻這條路,便開始了悲慘的人生。離婚后,符小眉求職百般艱難,也是蘇青自己所經歷的?,F實生活中的蘇青和符小眉一樣,在父親死后,家道中落,為了經濟支持嫁給了家境殷實的李欽后。蘇青經歷了生活貧乏,所以“我的文章材料取材僅限與家庭方面的了”。她大多取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她的影子。對待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關系問題,蘇青創作具有個性化特點,作品中的女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意識。蘇的散文《做媳婦的經驗之道》、《如何生活下去》等也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而寫,以自己的意識指導著女主人公的命運,她們的心理也是作者的心理,她完全是在書寫自己。因而,蘇青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以作者自身作為原型的。
張愛玲作品中很難找到作者的影子,作者仿佛躲在一個地方任由事件的發展,她只是起到記錄的作用,作品中女性的命運和她無關,《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薇龍,《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作者和她們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心經》中的許小寒,她和作者一樣都有戀父情結,作者對她的處理也是具有一定距離的。評論家譚正璧在比較張愛玲和蘇青時說:“張愛玲在技巧方面總是下著極深的功夫,而蘇青卻單憑著天生的聰明來突出她別的女性不敢吐露的驚人豪語,對于技巧似乎從來不去十分注意……”張愛玲在技巧的處理中疏遠了作者的距離,女主人公性格各異,而且都是按照自己的性格發展著,最后給人一種驚人的震撼力。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是一樣的,看不出什么特色。而張不同,白流蘇為了爭取幸福不惜代價的精神,七巧因壓抑而變態的性格,家茵的自立自強等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這些卻看不到作者的影子,作者仿佛只是敘述者。蘇作品中,符小眉、蘇懷青、明珠都遭遇類似的不幸,遇人不淑,求職失敗,而這些都是根據作者自己的經歷編寫的。所以,對待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處理,蘇青是書寫自己,而張是保持距離。
張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了“革命之后三十年來,中國社會固有的宗法和舊禮教勢力對于女性的壓抑,非但沒有消除,反而變本加厲。資本主義在外國是封建勢力的仇敵,然而到了我們中國,卻化敵為友,互相狼狽,造成多重的壓力,依舊盤踞在各個黑暗的角落里。然而,人總是有著‘人性’的生物,當那些被壓抑者一朝覺醒而傾向于自由的要求的時候,她們不但會發出反抗的呼聲,甚至于也會見之于行動”。[12]張愛玲和蘇青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了這些女性被壓抑的命運,無論是蘇懷青、符小眉還是家茵、葛微龍,她們都擺脫不了被壓抑的命運。初時,她們想做一個新時代的女性,但是后來發現新時代女性太累:“我所看見的寫字間里的女性,她們臉色都是沉郁的,目光呆滯的,即使裝扮很整齊,很漂亮,也不過如月份牌的上美女般懸著不動點綴點綴而已。”[13]女性在當時不健全的社會根本無法獲得生存。新女性道路走不通,可她們也已經回不去了?!敖洕щy了,思想解放了,誰還能把她們關在家里”。[14]40年代,女性是困惑的,張蘇寫出了他們的困惑與糾結。
同時,她們寫作的不同也說明當時女性解放意識的不同。面對這種壓迫、困惑與迷茫,每個人的都有不同的理解,都在尋求出路。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張家平認為,同是通過“女性悲劇”來闡發女性意識,同是“哀其不幸”,張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蘇是“哀其不幸,悲其無奈”?!皬垚哿崾强吹浇疱X對靈魂的腐蝕作用”,蘇則認為是“兩性關系的不平等關系造成的”。[15]蘇更強調一種平等的觀念,而這種平等不是相同。滿足各自所需才是平等。她根據當時社會的現實提出自己的觀點?!吧鐣?,教育,職業甚至輿論都是為男子所設的”,[16]“男女的平等”是一句大而空的口號。張則更多地從女性角度出發,冷靜地把女性悲慘的命運展示在廣大讀者面前,從而誘發讀者思考女性解放問題。張的作品重在揭示問題,蘇青則“希望在作品中為女性尋求一種出路”。[17]
當然,無論蘇張是同還是異,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關注女性命運,倡導女性解放。她們的作品突破了“五四”時期所宣揚的女性解放,更多地體現一種濃厚的女權意識,使得女性解放由“五四”時“女兒世界”進入純粹的“女人世界”。男尊女卑思想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社會里一直處于根深蒂固的地位,她們正是通過手中的筆描繪出一幅幅悲女圖,從而引發讀者的思考,使女性解放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1][12]張愛玲.我看蘇青.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126,41.
[2]陳子善.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的張愛玲評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157.
[3][6][7][8][9][11][13][14]蘇青.豆酥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426,127,331,136,159,198,289,342.
[4]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再讀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426.
[5]朱麗麗.“女”與“人”的對立——蘇青創作簡論.新東方,1996,(3):145.
[10]劉鋒杰.想象張愛玲:關于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45.
[15]水晶.替張愛玲補妝.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6]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7]呂志,李萍萍.沖出云圍的月亮——蘇青、張愛玲比較論.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