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洲
(平度市古峴鎮古峴中學,山東 平度 266700)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p>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運用到了各個領域,由此所產生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已經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借助這一手段,可以實現教學內容、方法、方式的轉變,形成師生主導、主體角色的新轉化。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體會。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可以使學科教學聲情并茂,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師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同時為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
1.運用信息技術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快速收集整理資料,擴大知識容量,通過聲音、畫面拓展語文教學信息。而視聽結合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感染力強,讓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從而激起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如《三峽》一文,這是北魏時期酈道元的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因學生沒有去過三峽,學生單憑文字來想象難以形成具體形象,所以我在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長江三峽的風光片,并配以文字解說。隨著音樂響起,三峽畫面逐步呈現,再加上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誦,學生視聽感官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學習興趣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輕松有趣多了。
2.運用信息技術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
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課時,通過播放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與春天有關的錄像,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將詩一般的春天展現在學生的腦海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運用信息技術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傳統的教學中教學環節大都由教師主導,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讓學生處在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基礎、學習興趣決定學習方法、內容及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中可以主動參與,通過小組交流、自主學習、共同探究,進一步形成合作探究的團隊精神。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老師一邊講課一邊大量地板書,這樣就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而利用信息技術便可將這些內容放在教師備課時提前做好,在課堂教學中只需動一動鼠標便可實現,有效地節約了課堂時間,從而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了基礎。
另外,語文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大量的閱讀實例,及時展示各種圖表、資料等。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大都是老師讀給學生聽,學生獲得的是較為抽象的文字知識。教學中需要圖表時也要即時畫出,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但利用電教媒體老師便可將這些資料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課堂教學容量很容易加大,課堂效率極易提高。
如教學《草原》一文,老舍是這樣描寫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如果老師只是讀一讀這些文字,學生聽到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文字,沒有感性認識則憑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體會到草原的廣闊。但在此時插播多媒體錄像,讓學生從畫面和聲音中觀察、體會,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活動中感受草原的遼闊、深遠,就會形成具體的草原印象,產生愉悅、審美的情感。
再如在教學《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書籍演變的過程,體會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教學中,學生對古代的“甲骨文”、“竹簡”、“木牘”和現代的“視盤”、“縮微圖書”等沒有相應的印象,但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圖片、錄像,就可以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它們,短短幾分鐘就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而清晰的書籍演變過程,并深切體會到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才推動了書籍的發展變化”的寫作思想。在傳統教學時,這一課需要三節課才能完成教學任務,但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這一課僅需一節課就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由此我們看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增大教學密度,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信息技術為橋梁的課堂教學就得到充分優化,教學效率就會明顯提高。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認認真真地聽、仔仔細細地記。這種模式下,老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學生充其量就是一群觀眾。這樣的課堂效率可想而知,一堂課下來,老師心力交瘁,學生茫然無知。
現在的學生已經不是若干年前的學生了,不再認為老師就是無所不知的“神”,不再那么崇拜老師的知識淵博。他們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有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甚至老師不會的他們也會。他們不再是規規矩矩聽講的學生,他們期待與老師、與同學互動。
那么,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新變化,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極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必須建立在大量的、持續的寫作實踐基礎上,而且重在修改。傳統的作文教學評講課堂上,老師只憑一張嘴,將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敘述出來讓大家修改,但很難將學生作文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直觀地反映給學生。而通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手段,老師便可以選擇學生中的優秀作文或將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以課件的形式呈現出來,全班學生都能直觀地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個學生都來積極參與評議和修改,這樣學生就能直觀地發現問題,形成一篇作文多個學習者共同參與修改、協作修改并及時糾正問題的模式,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傳統教學中很難達成三者的有機統一,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修養和價值觀形成。但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這種全新的手段,可以很容易突破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聲音、圖片、圖像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形成與作者共鳴的情感,既能促進語文閱讀教學,又能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新課改下,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是閱讀活動的能動參與者。讓學生在情境教學氛圍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符合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要求。傳統教學雖然也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象能力的發揮。而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閱讀教學則可以突破這一難點,積極調動學生看、聽、想、說、寫的多種感官,文字、圖像、聲音的有機結合又大大擴充了閱讀教學課堂信息量,實現了課內外知識的溝通、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課文內容涉及的相關資料等,對閱讀教學內容作一些補充,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既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又能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素養。
新課課程標準的亮點之一是“綜合性學習”,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綜合性學習”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讓學生圍繞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可以更好地促進師生互動,讓語文課堂更優質,更高效。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從教師層面上來說,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充實教學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學生層面上來說,可以增加每個學生參與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自主學習的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得到充分發展,學生也會從中學會合作、分享,自然提高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蒲松齡的《狼》后,設計開展關于“狼”專題的綜合性學習,設計了解含有“狼”的成語,敘述有關狼的故事,寫一段有關“狼”的文字,延伸動物“狼”與人物“狼”的不同表現等。通過這些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由于信息技術的引入,在提高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
總之,結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使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可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