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凌
(鎮平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鎮平 474250)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那么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便成了一線語文教師關注的重要課題。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目前存在著兩種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只見“文本”,不見“資源”。在教學中,有些教師一提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就是將教材奉為“圣經”,走進“死教書、教死書、教書死”的怪圈。二是只見“資源”,不見“文本”。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課本之外的資源開發,導致“課外資源滿堂飛”。如一位教師教學《養花》,剛上課就花費大量時間,放映有關“花”的多媒體課件。學生看錄像、聽音樂、談感想,整個課堂“有聲有色”、“有光有電”,學生雖然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似醉,談得眉飛色舞,但過后卻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因為學生解讀文本和動筆的時間很少。
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觀念。所謂“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
目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三類人:一是不會開發的人,“踏破鐵鞋無覓處”;二是開發不當的人,“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是會開發的人,“得來全不費工夫”。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在于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途徑及方法的掌握。
1.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說“成也教師,敗也教師”。因為教師是課程資源實施的決策者、參與者、研究者、促進者。有人說:“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一本教科書。”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自身就是課程資源。教學中所有畫面再現、音樂渲染、表演體會、實物演示、生活展現、語言描述等情景性資源都是教師想出來做出來的。加上教師是知識、經驗、智慧、教學藝術、人格魅力、愛好特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隱性資源的擁有者,“智慧”、“教學藝術”又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教學資源,突出表現在能為教學贏得精彩,為課堂教學贏得實效。“親其師,信其道”,一首《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唱響大江南北,這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資源的真實體現。
目前教育中的困境是教師“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過明天的生活”,要走出這一困境,教師必須開發自身資源,豐富資源儲備,其途徑是“主動學習”。我認為應從“廣博、深刻、絕招、啟發、機智、獨到”十二字做起。
2.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在《語文課上要教語文》中談道:“教語文,就是教師借助課文做例子,教會學生說話,教會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寫文章,切實掌握運用母語的規律。”可見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我們要“用好、用夠、用透”教材資源。
首先要準確理解和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教學中除了文本的內容外,教材中的單元導讀、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題也都在提示老師該怎么教,學生該怎么學。只有將這些都研讀透了,才能發現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哪些可以利用或刪減,哪些需要補充資源。其次要找準教材資源的生發點。一幅插圖、一個典故、一個標點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需要我們用敏銳的心、智慧的眼拿來為我所用。
3.學生是最易被忽視的課程資源。學生是教師的教學對象,在校的每一天都要接觸。可我們常常忽視他們,真可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學生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參與課程資源開發過程。而且學生自身的生活、知識、情感、問題、學習方式、習慣、方法乃至學習過程中錯誤、智慧等也是資源。
4.課堂教學過程是最寶貴的課程資源。教育成敗的關鍵在于學校,學校優劣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好壞的關鍵在于課堂,課堂優劣的關鍵在于效率。語文課堂需要有效教學,聚焦課堂、研究課堂、決勝課堂是教學的目的。特別要關注課堂教學中意想不到的情境、現象、數據、問題,以及學生的錯誤、個性理解(表現)、突發事件等,這些是在師生互動、師生對話中生成資源,具有瞬時性、不可預料性和不可重復性,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如果教師抓住、處理好這些資源,就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現象,否則,這些資源就會“盡日隨流水”,只留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遺憾。
如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善待它,做到容錯(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巧施疑問)——辨(別)錯——糾(正)錯。一位老師發現學生在語文課上睡覺,卻表揚他“學習真認真,連睡覺都捧著語文書在看呢”,即采用含蓄、巧妙、間接的方法提醒當事人,既不影響教學進程,又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真是一箭雙雕。
5.生活、環境是最豐富的課程資源。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見語文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它主要包括社區生活環境資源、自然環境資源、校園生活環境資源等。特別是校園生活環境資源,從時間來說,有課堂資源和課間資源:從地點來說,有教室資源和教室外資源。教室環境可以說是校內課程資源的中心,校園環境是校內課程資源的“活”教材。
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除以上談到的以外,還有家長、信息技術、社區文化、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也是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真可謂“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滿眼是“資源”的情況下教師不僅要有一雙慧眼,能看見它,捕捉到它,而且要會合理裁剪,科學取舍,為我所用,真正做到“用之有意,取之有道”。
1.要發揮課程資源導向引領作用,做到有益開發。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要體現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保證學生健康發展。如一位老師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問:“洪教頭是個怎樣的人?”一個孩子說:“我要像洪教頭那樣自信。”老師馬上抓住這一回答,反問學生:“這是自信嗎?什么是真正的自信?”接著,把自信、自滿、自傲幾個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弄清盲目地相信自己不叫自信,而是自傲、自滿、自大,并且告訴學生,我們要做自信的人,不能做自滿、自傲的人。看似一個節外生枝的問題,卻被這位老師巧妙生成為靈動的教學資源,既進行了詞語辨析,又進行了做人的教育。
2.要提高遴選鑒別課程資源能力,做到有效開發。“有效性”是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原則。首先要做到,課程資源在選題上宜小不宜大,內容設定上宜實不宜虛,資源尋找上宜近不宜遠,資源利用上宜簡不宜繁,評價要求上宜粗不易宜細,開發時間上宜短不宜長。有位老師教《威尼斯的小艇》時,要求學生課外拓展閱讀朱自清的《威尼斯》,喬治·桑的《威尼斯的夜》,甚至讓學生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我覺得這種拓展就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度”,其有效性勢必大打折扣。不能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另外,課程資源是否有實效,主要是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否提高了教學質量?是否節約了教學時間?是否有利于更快更好地獲得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學習態度?能否吸引學生繼續學習,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特別是魅力,“人不入迷難出奇”,興趣是最富有魅力,最有開發價值的教學資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從“魚——漁——欲”的變遷,挖掘其背后隱含的是低效——實效——高效教學。所以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看實效:有實效的就用,沒有或少的堅決不用。
3.要增強規劃設計意識,做到有序開發。開發利用課程資源要做到長規劃短安排,科學設計,逐步實施。如:長短結合,年段有別;先易后難,梯級開發;突出特色,形成體系。
4.要強化目標的作用,做到有度開發。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貴在一個度,即“適度”。“適”即適當、適量、實時。“度”應該包括學生的“可接受度”和教學目標的“可達成度”。如果過多、過早、過多、過濫、過高地給文本教材補充內容,就是“過度開發”。
總之,語文小天地,天地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同一雙隱形的翅膀,將托載著語文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