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睢寧縣城西中學,江蘇 睢寧 221200)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猶如璀璨的群星在歷史文化長空中熠熠生輝,是中國文學史上奇麗的瑰寶,徜徉其中,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給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可見詩歌教學的重要意義??墒窃趯嶋H教學時,詩歌教學頗有難度,其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有時讓我們難以入手,學生更難以理解。對此,我談談自己多年教學實踐中的體會。
詩歌創作是作者本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將個人獨特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感訴諸文字的藝術結晶。在賞析作品時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準確地把握作品內涵,一旦脫離寫作背景或把握不準,就勢必會影響對作品的賞析,更無從談起對詩歌內涵的發掘。
如教學辛棄疾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皦选笔沁@首詞的風格特色,學生以自己的知識經驗賞析這首詞,已經可以體味出此詞“壯”的意境?!翱蓱z白發生”雖戛然而止,但讓人回味無窮,此句內涵豐富,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身世分析其情感。辛棄疾是詞人,更是一名愛國武將。他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將收復失地作為畢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以功業自詡,文武全才的辛棄疾南歸后本來希望盡展雄才將略,揮師北上;然而他抗戰復國的政治主張與只求茍安一隅的政治環境相沖突,不斷受主和派的排斥、誣陷。此時,他被彈劾罷官,使得英雄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只有了解作者這些經歷,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可憐白發生”所飽含的作者壯志未酬的無限郁悶。由理想的夢境回到殘酷的現實,化“雄壯”為“悲壯”,震蕩著讀者的心,此時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涵——它是失意英雄的悲嘆,悲中見壯、壯中含悲。
又如李煜詞《相見歡》。這首詞上片寫庭院中的清幽景色,下片寫詞人的“離愁”。教學中,如果不了解詞人的身世背景,則學生又豈能理解所謂的“離愁”是怎樣的“剪不斷,理還亂”;所謂的“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又是怎樣復雜的孤獨哀愁。李煜原為南唐國主,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詞人在中年時遇到了人生中的驟變——由養尊處優、享盡富貴的一國之主變為任人刀俎、失盡尊嚴的階下囚,人生境遇真是天壤之別。此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深深地融入作者的情愫中,這是作者在抒寫自己孤獨凄慘的囚徒生活和無可言狀的亡國之愁,哀之痛,思之切。準確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理解了作品的內涵。
“含蓄”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審美特征,而以典入詩則更好地詮釋了這種“含蓄”,其凝練的文字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但與此同時,也讓現代中學生感到艱澀難懂、枯燥乏味,很難體會作者內心真實的情感,這就給古典詩歌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對詩歌中出現的別具匠心的用典,我們要認真研究,指導學生不斷積累文史知識,提高文學素養和欣賞能力。
如教學李白詩《行路難》(其一)?!伴e來垂釣碧溪上”,用呂尚典,相傳呂尚80歲時在渭水的磻溪垂釣遇周文王,后輔佐周文王滅商;“忽復乘舟夢日邊”,用伊尹典,相傳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湯委以重任時,曾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邊經過。聯用兩則典故借歷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一展宏圖,有為于當世的愿望。詩中用典貼切淺顯,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在教學中,對這兩則典故的理解,也讓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水到渠成——詩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擠打擊、懷才不遇的困境中,對未來仍抱有希望、對前途仍充滿信心。
又如杜牧詩《赤壁》?!皷|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句,東風指赤壁之戰時,周瑜借東風起火燒曹營之事;銅雀,即銅雀臺,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樂處;二喬指東吳著名美女大喬和小喬,吳主孫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相傳曹操久聞江東二喬,建成銅雀臺后,曾發誓:愿得江東二喬,置于銅雀臺?!皷|風”二句,作者從反面落筆,假設東風不助周郎,并遐想“二喬”入銅雀臺的凄慘故事,用典假寫歷史的另一種進程——東吳敗亡。在教學中,只有理解了此處典故,才有助于我們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感受到作者別具一格的藝術創造性。
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痹娙顺3=柚诰拔镄蜗竺鑼懕憩F情感世界,我們只有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地領悟詩的內涵。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啟發引導,激發學生想象的欲望,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心入其情、身入其境,讓自己的情感與作品所蘊含的情感相融合,形成共鳴。
曹操詩《觀滄?!分小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全詩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但思想卻很含蓄,寓情于景,耐人尋味。作者通過寫滄海,表現了他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抒發了他一統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情感在詩句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氣勢磅礴的大海描寫之中,這就給教學中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情感帶來了難度。那么如何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在給學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識作為感悟的基礎上,我是這樣做的:
師:面對一望無垠、波濤洶涌的大海,作者展開了豐富奇妙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雄壯的境界中。那曹操站在山頂面對大海會想些什么呢?
生1:大海的景色實在壯觀極了!這運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燦爛的銀河,好像都包蘊在大海之中。
生2: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波瀾壯闊的大海,真讓人心情澎湃激昂,思緒萬千呀!
師:曹操征烏桓經過此地,身為主帥的他,大戰之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會平靜嗎?
生3:祖國的山河多么壯麗呀!可國內戰亂不斷,我此次揮師北伐,一定要平定烏桓,大勝而歸。
生4:我此次北伐成功后,再揮師南下,消滅吳蜀,像秦皇、漢武那樣建功立業,一統天下。
就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走進作者的內心,自然而然地體會出其豐富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內涵。
又如《詩經·蒹葭》。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描寫的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男女之情。全詩寫得撲朔迷離,帶給我們一種縹緲的朦朧美:主人公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所謂的“伊人”更是神秘,“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到底在何方?“宛在”更是難以確定。作品這種構式看似簡單,卻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這種朦朧之美更讓我們無從下手,卻給我們留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體味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啟發學生的想象,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鮮明而完美地在頭腦中再現。我是這樣設計問題:
設計1:詩人拂曉時分來到河濱,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寂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心情是怎樣的?
設計2:秋水茫茫,詩人在找尋“伊人”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可見不可求時,心情又會怎樣?
設計3:尋求之難,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知在何方,那這位追求者將會如何呢?
設計4:在你的心目中,這位“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呢?是怎樣感覺出來的?
設計5:如果你就是主人公,在一個深秋的早晨,在蘆葦河畔彷徨徘徊,神魂顛倒地追求“伊人”,你的心理活動會怎樣呢?
這樣,通過問題的層層設計,給予學生無限遐想的空間,讓學生進入詩的情境,那么這位“伊人”的追求者,在尋找“伊人”過程中,情真意切,不畏艱難,對愛情堅貞不渝的形象就會在學生腦海中漸漸豐盈。
古人作詩講究“語不驚人死不休”,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有一些經過錘煉的字詞,通常會使作品增添不少神情雅韻,其中精妙傳神者更是千古傳頌的佳句。在古詩教學中,及時捕捉一些關鍵字眼,聯系作品細細品味,就會加深對作品意蘊的領悟,讓人油然佩服作者遣詞用句之造詣。
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感悟最生動傳神的字眼,體會其妙處。張養浩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學生通過品讀,體會到“聚”字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地勢極其險要,寫出了群山雄偉的氣勢,化靜為動;“怒”字形容黃河水奔騰澎湃,寫出了水勢盛大。聯系全曲表達的情感來看,“怒”字也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吊古傷今所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根據初中生現有的欣賞水平,采取比較的方法體會用詞的妙處可以在教學中多加運用。李清照詞《醉花陰》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通過對全詞的品讀,學生領悟到“瘦”字寫出了多愁善感的主人公情思難寄、容貌憔悴之態。“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瘦”字把貫穿全詞的愁緒推向了高峰,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震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師接著問:有的版本把“人比黃花瘦”寫成“人似黃花瘦”,你認為哪句寫得更好?可以讓學生沉浸于詩的意境中,運用自身的知識,各抒己見,學生會得到以下感悟:本詞抒發了作者極度的哀怨情愁,“似”是好像的意思,“比”則有更甚于之意,兩句相比,“比”句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更強烈,意蘊更深。經過這種比較,學生就會因作者用字之精煉而嘖嘖稱贊。
詩歌中經常用一些修辭手法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既使內容形象生動,又增強了作品藝術感染力。在教學中通過賞析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欣賞到獨特的藝術性,更能領悟作品的意境美。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比喻、擬人、夸張、對偶……
岑參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者將北風看作春風,將雪花比作梨花,漫天冰雪的塞北此時宛如梨花滿樹的春色江南,把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表現了出來,同時也體現出內心的驚喜之情。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鐵”,作者睡在“多年”布衾中的感覺就像與冰冷的鐵塊為伍一樣,“冷似鐵”既是寫物,更是作者飽經滄桑的現實感受,讓人唏噓不已。杜甫詩《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對仗渾如天成,凸顯杜甫煉字之功底;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以花、鳥擬人,借物之情,寫人之情,表達了作者感傷時事、憂國思家的情懷。李賀詩《雁門太守行》中“黑云壓城城欲摧”,大軍壓境有如“黑云壓城”一般,“城欲摧”極言兵臨城下的危急情勢,奇特的夸張,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大戰來臨前緊張激烈的氣氛。
通過以上方面的努力,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有所提高,這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點淺見。要讓詩歌教學真正發揮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我們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