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玲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陜西 西安 710061)
大眾媒體對中學教育的沖擊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教育界所面對的一個難題。當前,網絡及移動通訊技術突飛猛進使這一難題愈發突出。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統計,目前我國的青少年網民已達2億多,是網民中的最大群體,其中未成年網民規模達到9858萬,占青少年網民的46.5%。其中,手機上網已升至80%多,且持續向低齡人群滲透①。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溺網絡,據第三次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的數據顯示,我國城市青少年網癮青少年已逾2400萬,占青少年網民的14.1%,其中13—17歲的網癮人數占14.3%②,如此龐大的數字說明網絡已經對未成年人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未成年人處于人格、心理逐漸定型的關鍵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樹立,意志力、自控能力相對薄弱,如長期接觸大眾媒體,極易導致以下幾方面問題:習慣接受大眾媒體碎片化、即時性的知識信息,難以深入而持久地學習全面系統的學科知識③;容易接受大眾媒介傳播的生活方式及(可被質疑的)價值觀念,從而對社會現實產生錯誤的認知;隨意模仿大眾媒體中一些缺乏文化道德素養的行為,如窺探隱私、隨意發言④、言語粗俗暴力、低俗惡搞等,不利于公民素養水平的提升。中學生是未成年網民中的主要群體,因而,如何引導中學生正確接觸、認知、使用及參與大眾媒介是我國教育工作者當前共同面對的問題。
不少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正式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體系中,探索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的提出有十余年時間⑤,在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目標、意義等層面的討論已達成一定共識,然而,有關媒介素養教育中一些更加具體細微的問題,如針對不同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特殊性、媒介素養教育在不同時間段的具體實施策略等的討論還較為欠缺。那么,中學媒介素養教育有何必要性?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學具體開展、實施的途徑有哪些?下面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做具體的構想。
國外針對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展較早,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如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中學教育中已經設計出一套相當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并付諸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⑥。在我國,媒介素質教育還沒有作為一門課程進入中學教育。面對應試教育制度的強大壓力,中學教育多圍繞著應試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對于中學教育管理者來說,若開設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課程,勢必要占用主要課程的時間,影響教學及應試效果;另外,雖然“素質教育”這一口號的提出已有多年,一些學校開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如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能力等的培養,但作為公民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媒介素質教育仍未引起中學教育者足夠的重視。
考慮到目前我國中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將媒介素質教育作為一門獨立課程直接加入中學課程體系尚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采用內容滲入的方式開展媒介素質教育。也就是說,在原有學科課程體系及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有機融入媒介教育的內容,以期實現中學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
具體的實施方式有以下幾種。
1.媒介素養教育與課堂教學融合。與媒介素養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應屬語文課堂,因為“媒介素養是語文素養的延伸,這不僅是由于媒介文本的變化(從印刷文本到電子文本),人們必須對電子媒介的文本具有解讀和交流能力,還在于人們必須對媒介如何影響文化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對文字素養的特殊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⑦。媒介信息產品的表現形態以語言文字為主,語文素養要培養的正是學生對語言文字在發揮表情達意、傳遞觀點及建構現實等作用的全面認知能力,因而,分析不同媒介對同一事件、人物的呈現方式,探討其中的措辭、結構等文字組織手法,進而了解其背后的情感、態度立場,既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能使他們對媒介信息產品有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
媒介素養建立于語文素養之上,同時又超出了語文素養。媒介信息包羅萬象,其文本呈現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除了語言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音樂等側重于視覺和聽覺的信息形態也成為媒介文本的重要組成。相對于語言文字,這些視聽信息對人的影響更為隱蔽,能更有效地作用于人的無意識。例如電視廣告就是通過一系列動態圖像(或配以宣傳性語句)構建起一套價值觀念進而訴諸人的消費欲望,包含了復雜的視覺修辭手法,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廣告作品,分析其信息組織和修辭方式,進而幫助學生反思廣告中宣揚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促進他們對大眾媒介及其產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媒介文化由于公眾的普遍參與而包含著平等、民主等積極因素,但應看到,媒介文化尤其是網絡文化的草根、狂歡特質也會對文化經典產生相當大的負面作用,如網絡上對文學名著、文化人物的揶揄調侃,對古典詩詞名句的低俗挪用,等等,這在無形中消解了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而長期以來的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精英文化、經典文本為價值導向的。在媒介文化的強大影響力面前,老師在課堂上應給予積極的引導,讓學生正確地看待這些現象,不能一味地陷入惡搞、娛樂之中。
思想政治課堂同樣可以有機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在媒體關注、報道的眾多事件的背后,都能挖掘出相當多的道德因素,這就意味著老師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媒體報道中的焦點人物、熱點事件進行個案分析,配合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如轟動一時的“小悅悅事件”、網絡人物鳳姐等事件或人物,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就這些對象議題所涉及的道德問題展開討論,讓他們呈現觀點,在聽取學生意見態度的基礎上最后進行總結評點。相較于課本上稍顯理論化的文字論述,這些現實中的人物事件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塑造道德價值觀的目標。
中學計算機課程以向學生普及最基礎的計算機知識為主,也能與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相結合。以廣告影像或明星照片為例,老師可以先為學生簡單講解圖片的制作,再通過軟件操作對比不同圖片的視覺效果;或者,老師還可以進行圖像對比測驗,先讓學生觀看一幅圖片并猜想其含義,再為圖像配上不同的文字,使圖像表現出不同的含義。通過類似的測驗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圖像的人為性及圖像信息的不可靠性,從而破解圖像所指(事物或人物)的神話。這個破解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學生質疑、反思及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
2.利用班會活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是集中向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具體來講,老師可以圍繞“認知媒介”這一大的主題給學生設置一些具體的班會主題,例如怎樣理性地看待明星,如何正確地對待媒體上的暴力與色情,文明上網、網絡游戲的利與弊,等等,讓學生圍繞主題搜集資料,構建形式自由(講解、討論、多媒體展示、表演等)的班會活動。還可以在整個學校層面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利用比賽競爭的機制評選出優秀班會活動,再在全校范圍公開展示。這樣能夠通過各年級之間的關聯互動形成合力,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3.學生的課外活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兩種最主要的活動方式。一種方式是學生研究性學習小組活動。研究性學習小組是當前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定中的一項指標,要求學生能通過小組協作開展較初級的研究活動。以這種方式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主要體現為研究學習小組對大眾媒體的關注,選擇某一個與大眾傳媒有關的具體問題進行鉆研,老師在研究過程的始終都給予指導,研究成果可在學校公開展示。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學生社團的各項活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這種方式主要側重于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往的類似實踐多為學生參與黑板報、宣傳板制作,現在很多城市中學都具備了創辦學生媒體的條件,如報紙、電臺、網站等,學校可以將這一資源與學生社團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策劃、制作報紙,創辦電臺,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其他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加深他們對媒體信息制作、傳播的認識。
4.積極加強與校外機構的聯系。學校可以與媒體、高校等機構加強聯系,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對中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例如,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參觀媒體,使他們直觀、較深入地了解大眾媒介的組織、運作及信息產品的生產過程,去除他們頭腦中關于大眾媒體的魅力神話。與此同時,還可以聘請媒體從業人員或高校從事傳媒教育的老師就大眾媒體的相關問題,如媒體與社會政治、國際關系、商業經濟、社會群體、文化潮流等領域的關系等進行專題講座。相較于中學教師,傳媒及傳媒教育專業人員傳媒經驗豐富,視野廣闊,思考更為深入,能夠對學校教育形成有效的補充。
上述關于中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具體途徑的幾點構想,考慮到了當前的中學教育實際,盡可能避免對現有課程體系及教學任務的干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方法上側重于啟發和促進,老師主要起答疑解惑和引導作用,力圖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起對大眾媒體及其信息產品的獨立思考、質疑和批判的能力,這與現代社會公民素養培養的目標也是一致的。
當然,這些構想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理想性,具體實施過程勢必會出現種種問題,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硬件設備無法提供支持,等等,可能都會影響到中學媒介素養教育的順利開展。然而,以下兩大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其解決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學媒介素養教育的成效。
首先,中學教師在媒介素養方面的相關素質是否能跟上,作為教育者,老師要培養學生對大眾媒體正確理性的認知方式,自己應該具備傳媒方面足夠的知識儲備及較高的素養。如果老師沒有較高的媒介素養,無法理性、正確地認識和使用大眾傳媒,那么針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只是天方夜譚。
這一問題可從兩方面去解決:一方面,老師需要自身有意識地學習,多閱讀有關大眾媒介方面的書籍,關注大眾傳媒的動態,搜集其中能為媒介素養教育所用的素材。另一方面,學校可以組織老師參加相關培訓,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只有老師具備了足夠的媒介素養,對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才能有基本的保證。
其次,家庭教育能否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機配合?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毋庸置疑,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我國,由于公民媒介素養水平整體較低,很多家長并未意識到對孩子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無法正確引導孩子接觸媒體,認識媒體;還有些家長雖然意識到了大眾媒介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但找不到有效的教育方法,這些都會造成學校教育與家庭的嚴重脫節,學校教育的效果無法得到鞏固。
要想改善這一局面,學校與家長之間就要形成關聯互動,在媒介素養教育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合力推動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家長應意識到過度依賴大眾媒介對中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盡可能地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防止他們與網絡等媒體的過度接觸,發現問題應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共同協商解決。
歸根結底,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學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其作為一個長期的教育目標并付諸實踐。與之相應的,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思維的轉變。只有這樣,中學媒介素養教育才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EB/OL].[2011-08-19].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qsnbg/201108/t20110819_22589.html.
②中國青年網.青少年網民中網癮群體比例為14.1%.[EB/OL].[2010-02-02].http://news.youth.cn/wztt/201002/t201002 02_1146338.htm.
③前不久的韓國的一項研究稱,長時間使用手機會使青少年易患多動癥。中國新聞網,研究稱青少年使用手機時間越長越容易患多動癥,[EB/OL],[2012-05-22].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205/22/t20120522_23343893.shtml.
④媒體發言不應簡單地理解為發表言論,如今,發表圖片等視覺化信息也屬媒體發言的一種,這方面最具典型意義的是2012年2月份蘇州一小姑娘在澡堂自拍并發微博結果導致多名女子全裸“出鏡”的事件。
⑤最早的一篇提出媒介教育的文章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卜衛的《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一文,載《現代傳播》1997年第1期.
⑥王瑩.加拿大中學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研究——以安大略省為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