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阮 芳李劍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8)
高職院校實施頂崗實習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
王阮 芳李劍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8)
頂崗實習是高職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本文從統一學校、企業、家庭及學生的思想認識;分階段,多渠道,全面滲透實習教育的內容;重視實驗實訓,開拓實習基地;搭建網絡平臺,提供咨詢服務;規范實習制度,細化實習管理,完善實習考核這五個方面,探討了高職院校實施頂崗實習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育管理有效途徑
頂崗實習以其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工作環境的職業性、工作經歷與體驗的綜合性成為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1]因此,高職院校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頂崗實習的教育管理工作,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
目前,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大多采用“2+l”或“2.5+0.5”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兩年或兩年半在學校進行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相關技能的儲備,一年或半年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下,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實踐技能,提升職業素養。[2]
實習期間教育管理的主體、客體、環境、內容及方法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主體的多元化、客體的多重化、環境的復雜化、內容的具體化、方法的多樣化這五方面。
首先,實習期間教育管理主體由單一的學校教師變為畢業設計指導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實習單位師傅和管理人員等,同時家庭教育和學生本人的自我管理也在其中。所以,教育管理的主體有學校、企業、家庭和學生。其次,實習期間學生既受到學校的監督與指導,也要完成工作任務,履行崗位職責,遵守單位制度。由純粹的學生轉變為“員工”、“職業人”、“社會人”,具有多重身份。實習期間學生面臨復雜的人際關系、繁重的生產勞動、嚴格的企業管理、規范的畢業設計等問題。教育管理環境從學校變為“學校”、“實習單位”、“社會”等多重環境,相對復雜。最后,實習期間學生既接受來自學校的畢業設計、心理適應、角色轉變等專項指導,也接受企業的崗位技能培訓、員工安全教育、企業文化教育,教育內容更加具體,有針對性。作為有多重身份的學生客體,在實習期間不僅受到來自學校、企業、家庭及自身的多元教育主體的管理,也將接受技能、心理、安全等各種內容的教育,這就要求教育管理方法要多樣化。
(一)學生面對頂崗實習認識不足,適應能力不強。
實習前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大學生,應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對一線的工作難度估計不準確,當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距較大時,難以承受一線的艱苦工作。有的學生因專業不對口、身體條件差、依賴心理強、實習單位管理嚴格等原因對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和環境不適應。
(二)家長參與實習教育意識不強,配合力度不夠。
實習期能針對子女怕苦怕累、盲目從眾、眼高手低等現象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家長很少。有的家長不清楚頂崗實習的意義,認為孩子已經工作就不應多加管理;有的家長怕孩子吃苦,竟以各種借口幫孩子逃避實習任務;有的家長因期望過高,導致學生不能安心從基層干起。
(三)實習過程管理不精細,實習效果難以保證。
由于學生實習單位數量多,實習地點分散,實習崗位不同,導致實習過程精細化管理難度大。學校教師、家長與企業缺乏緊密的溝通聯系,對學生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從而存在指導不到位現象,難以保證實習效果。
(四)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實習質量難以提高。
鑒于頂崗實習環節的最終考核評價多以學生的實習總結和用人單位的評語為參考,只注重結果考核,缺乏有效的過程考核,使得頂崗實習考核評價方式過于簡單,過程流于形式。同時,不能將學生實習期間的實習任務和學習任務考核有效結合,也使實習質量難以得到提高。
(五)學生實習權益和實習安全保障不足。
學生實習的大部分單位不主動與學生簽訂勞動合同,只簽訂簡單的實習協議。加之企業崗前培訓缺失等原因,容易存在學生因工作經驗不足引發生產安全問題和因缺乏社會經驗上當受騙及發生其他安全事故的隱患。如沒有相關條文約束,將難以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及人身安全。
(一)統一思想認識,四方合作,實現共贏。
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統一學校、企業、家庭和學生對頂崗實習重要性的思想認識,發揮合力作用,實現共贏局面。面對企業,要加強校企交流,讓企業認識頂崗實習有利于企業減少用工成本、進行人才儲備。如果企業重視學生實習期的培訓,指導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掌握崗位技能、思考職業定位,給學生以歸屬感,將會促使學生更好地為企業工作。面對家長,應告知其作為學生的監護人,有義務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實習期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轉變學生學習只應在學校、在課堂的傳統觀念。邀請家長和教師共同教育管理學生,緩解學生實習中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和強大的工作壓力出現的怕苦怕累情緒和焦慮緊張心理。面對學生,要增加實習前的教育環節,讓其知道為什么實習、怎樣實習和實習需達到的標準,進行責任、義務、權利和安全方面的教育,進行實習心理、交往和禮儀等培訓,提高學生對頂崗實習的認同感。
(二)實習教育分階段,多渠道,全面滲透。
學校可安排學生第一年進行1周專業認知實習、2至3周基礎實驗實訓,了解專業發展方向,掌握專業學習要求。第二年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崗位認知實習1個月,了解專業運用,熟悉企業工作環境。第三年進行10周專業技能實訓,完成求職心理輔導、面試禮儀指導、職業能力訓練及實習思想動員,幫學生做好實習前的思想和能力準備。實習全程中,輔導員、班主任、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和家長可加強和單位的交流,了解學生表現;加強和學生的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實習中后期,學校可安排相關教師到單位調研,總結學生實習收獲和存在問題,了解企業現實需求,以完善實習環節。此外,學校還應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就業指導、心理健康等教育。在平時的學生活動和班級管理中,借鑒企業文化元素,滲透企業制度、企業道德、企業精神、企業使命等內容。在暑期社會實踐中要求一年級學生以了解社會和專業為主,對社會和專業有整體性認識;二年級學生以了解專業發展方向、專業能力需求、就業情況為主,對就業市場有明確認識。
(三)重視實驗實訓,開拓實習基地,深入互動。
學校必須提高實驗實訓環節的教學質量為學生頂崗實習打下堅實的技能基礎。一方面爭取國家實驗實訓專項建設資金,購買先進設備,保障實驗實訓教學的硬件設施跟得上。另一方面利用自有教學場地和設備、學生人力資源和師資隊伍資源優勢,引導企業對實驗實訓室投入資金、設備和生產項目,讓教師教中學、學中教,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教、學、做三合一。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邀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到學校宣傳企業制度、道德、精神和形象,邀請技術人員到學校指導學生技能實踐,密切穩定校企合作關系;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走訪工程師制度,與企業合作開發產品、開展應用研究、進行員工資格證書認證培訓,深入穩固校企合作關系,從而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有些優秀學生實習期間因學習能力強,技術能力硬,畢業后即被實習單位錄用為正式員工。學校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聯系這些優秀畢業生,通過他們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拓實習基地。
(四)搭建網絡平臺,提供咨詢服務,周到細致。
隨著計算機、手機功能軟件的快速研發與應用拓展,學校應建立網絡交流平臺,通過電話、短信、郵件、QQ、微博、飛信、視頻等方式對實習學生進行教學輔導和信息交流。學生實習時,可以利用休息時間進入網絡學堂,在線觀看求職簡歷制作、就業信息搜集、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提升等專題視頻公開課,進行自主學習。可以通過建立班級qq群、班級博客,當實習碰到困難時邀請老師和同學到群里進行群聊,到博客發表評論或指導性文章,以聊天和瀏覽信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交流簡便易行,只要學生手機開通qq和微博功能,就能看到師生聊天的內容或一起參加討論。同時,學校也要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網站,及時充實和完善求職禮儀、面試準備等求職就業指導性文章,提升學生求職技能;及時公布和宣傳最新的政府和學校的就業政策性文件,讓學生獲取就業信息;及時發布和更新招聘信息,讓學生了解單位招聘要求。
(五)規范實習制度,細化過程管理,完善考核。
學校應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等文件精神,制定頂崗實習相關工作規章制度,細化管理,完善考核。[4]首先,制定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實習過程中依據制度具體落實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責任,做到思想工作跟上、服務覆蓋到位、指導教師負責。其次,制定實習安全保障協議,明確學校、企業、家庭和學生的責任、義務及權利。要求學生離校實習前,簽署學校、家庭和學生三方《實習安全協議》;到崗實習后,簽署學校、用人單位、地方人才市場和學生四方《就業協議》。最后,針對學生實習期間的工作態度、工作紀律、操作技能、合作意識、工作完成質量及實習手冊和畢業論文完成情況等,建立由實習單位評價、指導教師考核和學生本人自評相結合的實習考核評價制度,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過程考核。[5]
[1]綦穎,宋連喜.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 45-46.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3]陳書田等.“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初探[J].國土資源職教理論與實踐,2007,(2):107-110.
[4]唐彩虹,馬艷偉.頂崗實習:高職教育與無縫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教育視窗,2011:118-119.
[5]余振標.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實施與管理的探索[J].科教導刊,2011(6):58-60.
本文系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人文社科教研項目“高職院校頂崗實習中的學生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