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英
(蘇州市吳中區碧波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168)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標》強調“德育教育應走向兒童生活和生活的兒童,在德育教育活動中,重視兒童從活動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這也揭示了德育課程“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的主要特點和理念。
體驗活動強調主體的親身體驗,這和任何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學生的一種自主活動:即自主選擇、自主判斷、自主內化的活動。這種體驗的積聚,生成為一種自我意識,進而轉化為一種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開始積極投入體驗活動教學方式的嘗試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我嘗到了體驗活動帶來的甜頭。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感覺到安全、親切的環境下,才能有效地學習。教師首先應從兒童的心理角度出發,讓學生體驗感興趣的事情,如:做游戲,參加集體活動等。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例如:我在品生學科《游戲快樂多》一課的教學活動中,運用體驗活動教學,真切感受到這是一種使學生獲得學習的、積極體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
活動體驗內容:拼七巧板、背夾球。
活動目的:激發學生自主游戲、樂于游戲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游戲活動中養成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良好習慣,樂于參與有意義的游戲活動。
活動體驗一:拼七巧板
師:同學們,你們每組桌子上都有一些不規則的圖形,你們能發揮團隊的聰明才智把這些圖形拼成美麗的圖案嗎?小組合作拼,發揚你們的團隊精神,看誰的拼圖最有創意?教師強調了“團隊”這兩個字。
學生開始饒有興趣地進行拼圖游戲,課堂熱鬧異常。因為是小組合作,所以難免出現意見不一致,拼什么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孩子們合理作出選擇。目標達成一致了,每個孩子都可以出謀劃策,錦上添花。不一會兒,學生紛紛呈現了他們的作品:有可愛的蝸牛,有華麗的宮殿,有沖天的火箭……其中一幅圖贏得了大家的公認:一名少先隊員放飛鴿子,飄揚的紅領巾,起飛的鴿子,很有律動感。
教師對學生的作品給予肯定,讓孩子們感受到創作的快樂,成功的快樂。接著教師發言了:看著這些作品,回想剛剛拼的過程,你們有什么感受?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后來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學生有了活動體驗,紛紛打開了話匣子:“一開始我們小組有好幾種不同的想法,后來覺得火箭能體現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所以大家決定拼火箭。”“我們覺得某某某同學的建議很有挑戰性,所以我們采納了她的建議——拼蝸牛。”那個設計放飛鴿子拼圖的組員說:“我們開始想到的是拼一個人,有一個人給他加了條紅領巾,后來又覺得只有一個人太單調,某某某提出加個鴿子吧。我們還給這幅圖取了個名字——和平之鴿。”
多好的創意,體驗活動為孩子營造出一種愉悅、寬松、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體驗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平臺。在體驗中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活動讓缺乏信心的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活動體驗二:背夾球比賽
第一輪,兩組學生上臺進行“背夾球”的比賽,一組的球老是掉下來,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一組合作得不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應該怎樣玩這個游戲呢?先請勝出的一組傳授經驗,再請其他學生補充。目的是引發學生思考:怎樣玩“背夾球”游戲,才能使游戲順利、愉快地進行下去。第二輪,分組玩背夾球游戲,通過“玩中提升”,讓學生明白玩游戲時不僅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還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此時,活動體驗帶給學生的感受是真實的,對建立規則的意識是發自內心的,學習思考的過程是主動的。
分組共同玩游戲,在課堂上營造出樂學的氛圍,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到了游戲的快樂,成功的快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意識、探究意識,使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實踐出真知,只有親身體驗才會對道德概念有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從而影響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為。
例如:五年級品社《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罪證展覽”環節。考慮到現在的學生都出生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里,這些從小就在蜜罐里長大的學生,僅憑借著課堂上文字的描述和少數的圖片,是很難想象和體味在三十年代發生的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從而無法強烈地震撼學生的心靈,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因此,在教室里舉辦“罪證展覽”。
課前,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已經能認識到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課堂上,教師合理地利用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資料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進而讓慘痛的歷史事件震撼孩子的心靈,激發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加上參觀罪證展覽,使學生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學生對南京大屠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課上到這里已經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帶著已有的體驗和感悟,使后面的教學如行云流水般暢通、自然。最后,讓每位同學寫一篇隨想錄,把自己在充分認識了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后的感想寫下來。學生體會到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了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進一步加深體會,升華情感。
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形成的認知,是由內而外的學習過程。學生會更容易理解、認同和接納教師的教育思想,更愿意付諸行動。學生在互動中產生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感悟,在感悟中建立認知,認知引導培養良好行為。
德國學者有過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鹽需融入湯中,才能被輕松吸收;知識需要融入學生的體驗之中,才能顯示出實效。體驗活動好比是這碗湯,給學生在享受美味的同時獲得鹽(知識)。通過對體驗活動的設計,我在教學中,更能關注學生的發展,做到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凡事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也更能理解、熱愛我們的學生。體驗活動,使師生沉浸于一種和諧、溫暖、博愛的氣氛中,是一種人文關懷的理念體現。
在《游戲快樂多》課上,教孩子們玩游戲,學生怎么會不快樂呢?《怎樣和他聯系》課堂上列舉了各種各樣的聯系方式,根據現在孩子的家庭條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學習發電子郵件。接下來學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發到老師郵箱,教師進行點評,在網上修改小作文的投稿。電子郵件發送的學習,學生體驗到了現代通訊方式的便捷,也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
品德課中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為課程注入了活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了品德課。正是這樣有目的、有意義、小而有實效的體驗活動,思想教育滲透于活動之中,不僅受到學生們的喜愛,而且讓教師感到,育人過程是輕松、愉快而有成就感的。這樣的體驗與收獲,將在課外延伸,指引著我和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成長、進步。體驗活動成為品德教育的潤滑劑。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第1版).
[2]彭陽,林光耀主編.品德與生活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陳韻妃.撥動道德內化的那根弦.江蘇教育研究(小學教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