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慧
(聊城大學 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器樂合奏是一種集體的藝術活動和高雅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它是按照一定的和聲關系、一定的音樂發展邏輯、一定的配器原則組合成的完整的曲式結構并富有表現力的樂曲。事實證明,音樂以其獨具特色的動感魅力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其在促進獨立學院學生全面地、有個性地發展,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訓練使學生運用各種方式創作合奏曲,從而訓練學生的多聲部音樂思維、多聲部音樂感覺,以及多聲部創作能力和即興演奏能力,它強調親身參與的實踐體驗。學生通過對器樂合奏表演活動的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享受音樂表現的樂趣,陶冶情操,提高了學生綜合音樂素質。
首先,作為演奏者,學生演奏姿態概念匱乏,演奏過程中低頭、哈腰,有時甚至懶散倚靠在物體之上。這樣既不能以最佳精神面貌示人,又影響了演奏過程中的發揮。其次,缺乏靈巧的運用口腔力感和吸、呼氣過程,不能進行通暢的樂器發聲。大部分學生在呼吸過程中口腔打開度較小,吸入的氣息量不夠飽滿,個別會把鼻子當做吸氣工具,從而失去控力感位置,使用蠻力進行演奏,導致胸腔極度緊張、產生體累等狀況。如果器樂合奏隊員的呼吸不一致,就會使演奏失去“點”,使得合奏的“線條”不清晰,聲音散亂,奏不出婉轉悅耳、持久的音效。最后,基礎理念觀模糊,大部分學生演奏思維依賴完整曲目,考慮演奏過程中基礎細節較少。教學過程中,強調不斷慢練、細練,精確到每一組樂句,每一個音符。需保持音準,固定節奏,統一音色,放松狀態,輕松運指,保證氣流通暢供給,使演奏技巧與樂曲表達統一結合,才得以使演奏技巧更加細致化,曲目表達更加完整化。
器樂合奏演奏技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偏重于實踐的一門基礎課程,只有時間的積累加上正確的思維模式,才能使基礎練習牢固化,演奏狀態細膩化,音樂表達完美化??墒菍W生在學習器樂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其基礎訓練,導致器樂合奏演奏走入誤區,演藝狀態得不到實質性的發展與提高。所以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學習并演奏樂器,才能達到演奏技巧與情感體驗的統一結合,將自然輕松的狀態融入每一個音符,這樣,演奏出的音樂必然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從而提高演奏素質。
詹姆士·墨塞爾指出:“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它為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獨立學院器樂合奏的開展,使學生更多更好地參與了音樂實踐與創造,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和人文素養。
3.1 明確器樂合奏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
3.1.1 引導學生懂得自己在樂隊中或某一首樂曲中處于什么地位。演奏主旋律呢?還是演奏副旋律?是演奏伴音型呢?還是演奏低音?不論承擔哪種角色,學生都要恰當地完成自己聲部的任務。老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表現樂曲的情感、刻畫音樂的形象。用什么力度、速度、音色,表現哪種音樂情感?用什么樣的演奏技巧、什么樣的句法去處理音樂,將刻畫出哪種音樂形象?是否做到了和諧、均衡?老師更應該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音樂文化知識。音樂的內容、風格、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其貢獻、作品的藝術特征及社會價值等。
3.1.2 對程度不同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面對教學對象水平參差不齊,課時又十分有限的現狀,音樂教師必須采用靈活有效的方法,進行因材施教。比如,我向學生介紹山東的鼓吹樂。山東從清代中葉以來,鼓吹樂亦已在全省各地流傳,不同地區的鼓吹特點不盡相同。流傳于菏澤、濟寧、聊城等魯西南地區的鼓吹樂以嗩吶(包括海笛、錫笛,錫笛為以錫制桿的海笛)為主。其中一支嗩吶主奏的,稱“單大笛”,其他樂器有笛、笙、小镲或梆子、云鑼、汪鑼、樂鼓等;兩支嗩吶主奏的稱“對大笛”,其他樂器有笛、笙、小镲或梆子、云鑼或鉸子、汪鑼、樂鼓、銅鼓等;錫笛主奏的,其他樂器有笛、笙、小镲或梆子。其曲目有《六字開門》、《百鳥朝鳳》、《抬花轎》(以上是嗩吶曲)和《山坡羊》、《鎖南枝》、《駐馬聽》等。 通過了解山東器樂合奏的歷史沿革,以激發學生對器樂合奏的熱愛與激情,進一步提高學生器樂合奏中的素質。
3.1.3獨立學院學生當中的音樂基礎、器樂演奏基礎一定能是參差不齊的,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為了能達到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的目的,教師有必要實行分組教學,即將學生按其演奏程序分為若干個組別(管樂組、民樂組、弦樂組、打擊樂組、電聲組、鍵盤組等)。比如,流傳于煙臺、萊陽地區的鼓吹樂多以雙管主奏,其他樂器有嗩吶、笛、笙、小鐺鐺、木魚、碰鈴、手鼓等。曲目有《青陽》、《泰山景》、《白云》等。 流傳于昌濰、章丘地區的鼓吹樂多以笛子主奏,其他樂器有笙、小镲或梆子等,曲目有《雙合鳳》、《越調黃鶯》、《喜新婚》等。
當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實際演奏能力有差異時,教師應通過正確引導,讓該生選修一樣適合自己的樂器,如鼓、釵等樂器,而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鼓勵他們繼續學習其原有學習的樂器。
3.2 在器樂合奏中鼓勵學生的再創造。
器樂合奏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利用音樂自身的特點和優點,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麗動人的音樂世界中,創造性地進行音樂體驗、感受與表演。在鑒賞中認識不同再創造的審美價值。如:比如,二胡齊奏曲《良宵》,這首樂曲音樂形象單一,清新、明快而又委婉抒情的音調,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情緒上開始較平穩,在展開的過程中速度與節奏逐漸緊湊,情緒變得昂奮熱烈起來。結尾的音調又趨于平緩,速度漸慢,力在結構上,樂曲分為前后對稱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的某些音調在后半部分又出現了。作者把我國民間傳統的核心音調貫穿的旋法,和西洋的再現式單二部曲式的結構原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輕盈柔和、灑脫自如的旋律,均勻從容、以八分音符為主的節奏和音樂情緒的起伏發展,生動地描繪了他與友人歡談守歲、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
二胡是我國民間流傳極廣的民族樂器,它音色柔美,表現力極為豐富,尤其擅長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不僅能夠獨奏,而且能和揚琴、古箏及小型樂隊合作。在二胡協奏曲中,它還能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西洋管弦樂隊合作。特別在表現重大深刻的音樂主題和氣勢磅礴的音樂場景時,其琴聲更為悠揚動聽,扣人心弦。
所以,要鼓勵學生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從個性化的模仿到實現再創造、教師對某作品的再創造提出多種建議、再創造設計須把握作品風格和技巧難度、演奏再創造需要真情地投入等。
3.3 為學生展示演奏才能創造條件。
器樂合奏必須有表演性實踐,公開演出是器樂合奏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它既能展示學習成果,又能鍛煉心理素質;既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又能與觀眾共享音樂之美。因此,在器樂合奏表演的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階段性樂器學習,當課程學習進行到曲目有所擴大,演奏有較明顯進步時,教師或學校應多為學生創造走向社會舞臺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例如:組織班級音樂會、學校藝術節、與其他單位聯歡或與外校進行聯歡、舉辦音樂作品賞析交流會、學生音樂作品演唱會、音樂小評論、演奏沙龍和參加各種器樂比賽等,使同學們有才藝展示的舞臺。所有這些活動盡管學生上臺演奏的水平不盡如人意,大家也會為同學的進步而拍手叫好,使表演都得到應有的鼓動和鞭策,為器樂合奏表演的擴大影響力埋下伏筆。
4.1 采用欣賞教學。
音樂,可以激起學生演奏樂曲的興趣,會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動力。特別是那些為學生直接演奏的樂曲,其生動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絕妙的和聲、變化的織體、豐富的情感,都會激發學生立即投入學習的欲望。即使在演奏中遇到了困難,也會因為強烈的表演沖動,千方百計地予以克服。音樂,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模仿的對象。演奏中的句法、技法、情感表現、音樂處理手法等,都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典范,也給學生提供了舉一反三的依據。因此,這一切都會對學生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及器樂演奏能力有所幫助。
4.2 在演奏課的學習中,知識技能教學一定要適度。
因為獨立院校學生學習演奏技能的獲得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演奏課中獲得的機會很少,反而在校外(如,社會音樂學校)向專業老師學習或向有演奏特長的同學學習時獲得更多。所以在演奏課中的學習,技能技巧方面不需要教得很深。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技能技巧夠用、能夠參與一般性的合奏也就可以了,因為在演奏課中往往以排練樂曲為主,以表現樂曲的音樂情感、刻畫樂曲的音樂形象為主。
4.3 調整作品難度,簡化改編演奏技巧。
教師應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隨機應變,靈活使用教材及教材外的作品。教師在選材時,首先應選擇比學生現有演奏技能略難的作品,這樣學生在技術上、音樂的表達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如果遇到一首樂曲難度較大,但又必須排練這首樂曲時,則應根據學生實際的演奏能力選取該作品和片段。為了達到某個練習目的,也可避開難度太高的段落,選擇其中難度適當的片段進行訓練或采取適當改譜的辦法降低技巧難度。
4.4 讓學生都有合奏、合作過程,感悟音樂之美的機會。
獨立院校學生大多數都喜歡聽音樂,有些甚至整天掛著耳機聽音樂,其對音樂酷愛的瘋狂程度超過了其所學的一切科目。在我多年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音樂的模仿水平與熱愛程度是你無法想象的。這時,若能有機會參加器樂合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樂器,并能參加到合奏展示中來,學生的心理就能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受到師生間、同學間的平等與尊重,感受到用集體的力量表現音樂之美,學習起來也就特別認真。
[1] 王曦卉.音聲相和,和而不同——論中國民族器樂合奏藝術的審美追求[J].大眾文藝,2010(20).
[2] 顧凱霆.高等師范院校中開展器樂合奏課的必要性及開展方式[J].黃河之聲,2011(6).
[3] 郎群.綜合性大學音樂表演專業器樂合奏課課程改革設想[J].戲劇之家,2011(4).
[4] 席晨.高師音樂學專業器樂合奏教學研究[J].音樂天地,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