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菲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
教育并不是強制灌輸,也不是把人當做工具以培養“標準件”的工具性教育。教育應該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強調人的主體性,實施主體教育。那么,什么是主體教育?主體教育有哪些特征?
古代社會的教育是功利性的,它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因為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沒有給發展人的主體性提供合適的土壤。不管是中國古代社會的觀念強調個人屬于部落或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強調人格屬于上帝,這種人的依附關系強化了工具性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教育成了統治階級意志的工具。在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了條件。現代社會的教育應該是主體性教育才對,但事實并非如此。工具性教育在現代社會繼續存在,并且有了特殊的內涵:強制教育和物化教育。強制教育要把學生訓練成順從的個體,限制學生的自由,“守秩序”、“聽話”、“服從”成為強制教育對學生的最高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知道強制灌輸,就連德育課堂也成了老師照本宣科、學生無奈接受的場所。而師生關系更成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這儼然成了“被壓迫者教育”。強制教育下的學生毫無主體性可言,教師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物化教育,是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應運而生的。工業社會把人訓練成了機器,物化教育把人當做工具來培養。其結果是人人都成了教育的“標準件”,都符合統一的標準和規格。就拿一道數學題來說,本來有著多種解法,但有的老師偏偏只教一種解法,因為這是考試要求的,結果學生毫無自己的解題思路,個個都信奉所謂的標準答案。同時,社會越來越呈現出功利主義傾向,這種功利主義表現為教育“教”人去追逐、適應、改造外部世界,“教”人掌握“何以為生”的知識和本領,但它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人已經失去了終極目標與意義的追尋,因而也不知道教育的終極意義和目標何在。教育不是“使人之為人”的教育,而是“使人之為物”的教育,甚至這種教育越發展,偏差越擴大,使得現代人在今天錯誤的教育熏陶下,變得越來越不像一個人。[1]
現代教育呼吁主體教育。那么,什么是主體教育呢?就目前來看,我國教育理論界對此還未達成共識。王道俊、郭文安著眼于教育活動過程的組成及其主體性表現,認為教育活動過程的主體性是指教師主體引導學生主體依據認識規律進行學習、認識與實踐、以獲得發展的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方向性、自主性和創造性。[2]黃葳著眼于學生的主體性及其培養問題,認為主體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強和發展人的現代性、有效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的過程,通過主體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具有現代思想、自我意識,能有效地、主動地、創造性地、自主地進行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人。[3]王策三、涂艷國秉承三主體說。王策三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都看成是主體[4],涂艷國則把學生、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看成是主體[5]。張天寶著眼于社會實踐活動問題,認為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營造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氛圍,有目的、有計劃地規范、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6]以上研究對于開啟我們的思路,加深對主體性教育的認識有重要意義。但我們又不得不指出,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過程的主體性、教育系統的主體性及教育環境的主體性等,給人們的感覺是太寬泛,難以準確把握。我們認為,主體性要在教育中真正安家落戶,則必須找到主體性與教育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就是充分尊重、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即以主體性教育培養主體性的人。在我們看來,“主體性教育”與“教育的主體性”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教育的主體性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會現象(如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體性相并列的一個同位概念,它是針對“教育的依附性”而提出的,其實質是指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在同外部社會的相互關系中所體現出來的主體性作用,即教育具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教育對于外部社會的要求既不能亦步亦趨、簡單盲從,又不能漠然處之、無動于衷,而是應持一種理性的批判態度,對社會的發展保持某種先導性甚至規范性,積極干預和參與社會生活及其發展;而主體性教育是針對工具性教育提出的,其核心是強調承認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受教育者真正視為能動的、獨立的個體,以教育促進他們主體性的提高與發展。概言之,教育的主體性與主體性教育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的是教育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后者強調的則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們認為,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與客體發生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一能動性既符合客體的客觀規定性又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認識自我并完善自我,最終受教育者能夠自主地、自由地、超越性地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
通過對主體性和主體教育內涵的論述,不難發現主體教育的三個特征:
自主意識包括關于自我和自我價值的明確意識、自己支配自己命運的意識及對自我的反思與責任意識。人具有自我和自我價值的明確意識就意味著他對于自己作為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價值有充分明確的意識。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而不是其他生物,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著特有的價值,并渴望實現自身的價值。因而他強烈地希望能夠支配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這個時候他與對象物不再是依附關系,而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改造對象物,而不是被對象物所奴役(自己支配自己命運的意識)。這種渴望之中就包含了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責任感,他會反思這樣做是否符合對象物的客觀規律(自我反思與責任意識)。正是這種自主意識使人把自己與世界區別開來,使人區分了主體和客體,并把自己當做主體而努力去把握客體世界。
這里的自由是一個歷史哲學概念,是指人的一種存在狀態。它的內涵是人擺脫必然性的壓迫之后而達到的整個身心的無拘礙而愉悅的狀態。這里的自由比政治學上和認識論上及美學上的自由概念的內涵要廣泛,它包容了這三者的內容。也就是說,作為歷史哲學范疇的自由,包含著政治上不受奴役和壓迫,心理上健全、沒有障礙,在對客觀世界的關系中表現出掌握了必然并且能夠利用必然這幾方面的內容。自由是人作為主體所追求的目標,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指向這一目標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由是所有生物追求的共同目標。但人與其他生物不同,人是把自由作為一種自覺的目標來追求的,而不只是一種本能的趨向。正是人作為具有意識的存在物這一特點決定了人把自由自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自己的理想來追求,并且把自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自由絕不是不顧客觀實際而胡來,它必須建立在對客觀必然性的尊重上;自由概念還包含著心理規定和精神內容,即是說人的自由中包括了人的心理上的健全、精神上的愉快。掌握客觀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主體精神上的快樂與幸福。自由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就失去了心理依據,會變成一種毫無根據的東西。因此,自由的獲得,不僅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結果,而且也是改造主觀世界的結果。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修養與心理素質,才能真正獲得和享受自由。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心靈空虛的狀態不能稱為自由。
所謂超越自我,即主體不再盲目地滿足于自己的現狀,為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能動地把握客體,主動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超越不僅僅是對自我的完善,而且是自我對有限性的突破。自我能夠實現超越,因為自我可以審視自己和批判自己。在這里,主體放棄了對外物和他人的依賴,轉而反求于己,追求自我的內在力量的充實,因而表現為自強的主體性。如果沒有這種超越自我的對價值理想的追求,人們就失去了希望的召喚,而這一切的喪失,將是人性的徹底淪喪。
[1]馮建軍.現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道俊,郭文安.關于主體教育思想的思考[M].教育研究,1992(11).
[3]黃威.主體性·主體性教育·社會發展[J].未來與發展,1994(4).
[4]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4(4).
[5]涂艷國.主體教育理論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3).
[6]張天寶.試論主體性教育的目的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