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峰
(南京市六合區勵志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0)
中學時事教育主要是指對中學生進行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及有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具體來說中學時事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影響,在受教育者自覺、積極參與的互動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國內外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等的學習和宣傳,使受教育者形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情感,進而產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活動過程。①
1.內容廣泛性。由于時事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因此中學時事教育的內容豐富、廣博,種類繁多,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種類的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事件。
2.方法多樣性。由于中學時事教育的內容豐富、廣博,決定了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王明泉認為可采用:(1)時政演講;(2)新聞分析;(3)小記者招待會;(4)報刊摘評;(5)時政沙龍;(6)時事點評;(7)時事辯論;(8)時政報告;(9)時政板報;(10)時政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②樊海珍認為可采用:(1)組織收看;(2)專題講座;(3)新聞快遞;(4)時事競賽;(5)擂臺賽;(6)答“記者”問;(7)創辦手抄小報;(8)筆記展評;(9)專題討論等形式進行。③
3.教學趣味性。中學時事教育的內容涉及天南海北,包括各種奇聞逸事、各地風土人情,從而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新鮮感和樂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新聞時效性。中學時事教育的內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國內、國際的時事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熱點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在進行中學時事教育時緊跟時代變化,把握當前熱點,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時事教育。
5.對象的特殊性。中學時事教育的對象是中學生。他們正處在接受教育時期,可塑性強。面向中學生的時事教育,應當把學生看作教育的主動參與者,通過詳盡豐富的數字和材料,讓客觀事實本身來說話,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中學的學習生活實踐,逐步使自己成熟起來。
時事教育的內容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是保證思想政治課教材相對穩定的重要環節。④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方法進行時事教育既能使思想政治教學緊密聯系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又能彌補教材相對于形勢發展滯后的不足,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
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中宣部和教育部頒發的文件都明確提出了加強中學時事政策教育的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意見》中指出“要加強國情教育,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確認識當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難”;“要加強時事政策教育,保證每周一課時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和相關的專題教育”。⑤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事教育的幾點意見》中指出:“必須提高對中學生進行時事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時事教育主要是指對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及有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它對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逐步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對青少年進行生動、活潑的國情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⑥2004年教育部制定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也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校政治理論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⑦
在實際教學中,時事播報的進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大多數教師只是讓學生簡單地朗讀幾條新聞,不管學生所讀是何內容,都不加以點評。這不能充分發揮時事播報的功能,也不能達到時事教育的目的。
我認為,要充分發揮時事播報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新聞的選擇
時事播報的順利進行首先需要一個符合政治課需要的新聞。如果教師不加以指導,學生通常就會從他自身的興趣出發選擇新聞,如男生可能選擇NBA的新聞,女生就可能選擇娛樂新聞。很明顯,這些新聞不一定是政治課時事教育所需要的新聞,因此,首先要指導學生選擇符合政治課需要的新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選擇新聞。
1.實效性。時事形勢有著新聞性的特點,在運用時事教育時要抓住時間的特點,新聞強調一個“新”字,不能等到時過境遷再去進行選用并講解。因此,要指導學生選擇最近發生的事件,而不是陳年往事。
2.典型性。在眾多的新聞中,我們必須讓學生學會選擇最具有特點、最典型的新聞進行播報。時事新聞的選擇要根據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選擇近期發生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的發展情況及對國際形勢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內容。⑧
3.實際性。要選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新聞,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⑨
4.正面性。選擇的新聞應充分體現國家改革開放的重大成績,宣傳黨和政府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二)新聞的講述
學生選定新聞后,還需要通過語言的表述完成時事播報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應該是簡單地讓學生朗讀新聞后就大功告成的,這樣做只能幫助學生了解當前所發生的國際、國內大事,不能充分發揮時事播報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認為,在學生新聞講述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播報不應“讀”,而應“講”。面對一條完整的新聞,學生要在規定的有限的時間內播報出來,這就要求學生不能通篇朗讀,而要事先對整個新聞進行加工、整理,以求用簡短、有效的語言把新聞講述清楚。這樣操作,培養了學生對信息的搜集,整理,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對自己所講述的新聞印象更加深刻。
2.新聞播報不應滿足于“講”,而應重視“想”。時事播報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了解時事的層次,還應結合時事,引導學生思考,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學生講述新聞完畢后,還應要求學生針對此新聞,發表自己的感想。通過此步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這條新聞所蘊涵的道理,培養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人類的良好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新聞播報不應只是學生講,教師也應講。學生限于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時不能準確地理解新聞,講述的內容可能有偏差之處或不足的地方。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講解點評。教師通過對學生整個時事播報過程的講解點評,一方面可以指出學生的不足或錯誤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體學生對此條新聞的理解水平,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其他需注意的一些細節
1.學生講述的儀態。要向學生傳授一些演講的技巧,及時指出學生在新聞播報時不正確的儀態,盡量幫助學生學會落落大方地進行新聞播報,克服諸如害羞、笑場等負面情況的出現。
2.注重活動的參與面。要發動全班同學參與時事播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千萬不能固定指派若干學生充當時事播報員。
3.教師點評要公正客觀。教師在點評時應就事論事,對每個學生給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教師還應加強時事方面的學習,提高理論水平,這樣才能做出公正、客觀、精彩的點評。
4.活動應循序漸進。學生的能力與情感也不是一天就能培養出來的。在操作的過程中,應考慮到不同年級,不同水平學生之間的差異,先易后難,逐步引導,循序漸進,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時事播報的不同要求,讓學生逐漸提高水平,鍛煉能力。
5.活動應盡量結合社會生活實踐。對學生所講述的新聞,要認真尋找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之處。盡量讓學生把在課堂上通過講述、分析新聞所弄懂的道理貫徹、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素質。
注釋:
①安然.中學時事教育研究,優秀碩博論文庫,2006:5.
②王明泉主編.中學時政教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32.
③樊海珍.時政教育“三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8):37.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⑤國家教委.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意見[R].教基廳,2000.
⑥國家教育委員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事教育的幾點意見[R].教基廳,1993.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⑧安然.中學時事教育研究,優秀碩博論文庫,2006:4.
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實驗)[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 國家教育委員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事教育的幾點意見[R].教基廳,199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明泉主編.中學時政教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 范樹成,周淑萍編寫.思想政治課教學論[M].北京: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 冉匯真.中學時事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涪陵師范學院報,2002(3).
[6] 李樹青.思想政治課教學與時事教育的關系[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9(01).
[7] 安然.中學時事教育研究,優秀碩博論文庫,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