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巍
(洛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池田政府的對歐接近政策及其實踐
陳 巍
(洛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二戰后,在美、日、歐三邊關系中,一直是美日、美歐較強,而日歐的聯系較弱.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池田政府采取了對歐接近政策.這既是局部調整對美政策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日本的國際政治地位和經濟環境.池田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英國放棄對日援用關貿總協定第35條;同時,日本還加入了發源于歐洲的經合組織,資本主義世界日美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
池田政府;日歐關系;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經合組織
池田勇人任日本首相的時期(1960年7月--1964年11月),是日本與歐洲關系的一個轉折期.之前,日歐關系比較冷淡,而在池田勇人任期中,以《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和日本加入發源于歐洲的經合組織為標志,日歐關系逐步轉暖.并且,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步成形.關于池田政府的對歐政策的文章,主要有安原和雄、山本剛士《戦後日本外交史 IV先進國への道程》[1],185-208池田慎太郎《池田政権のヨーロッパ外交と日米歐「三本の柱」論》[2]13?23;關于《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文章主要有Noriko Yokoi《Japan's Postwar Economic Recovery and Anglo-Japanese Relations 1948-62》[3]140?157;關于日本加入經合組織,主要有日本經濟調查協議會《OECD加盟と日本経済》[4].本文在學習以上學者論著的基礎上,利用日英兩國的外交檔案,剖析池田政府實施對歐接近政策的原因及其主要實踐過程.
1960年7月15日,岸信介在風起云涌的"安保及三池斗爭"中辭職.7月19日,池田勇人出任首相.池田勇人年輕時曾患過重病,從死亡邊緣掙扎過來.他是出身大藏省的官僚,戰后因盟軍總司令部整肅戰犯而得到飛升,他的政治生涯始于戰后,是"吉田學校"的高才生.池田勇人全然沒有日本社會精英所特有的老成持重的性格,經常口出狂言.在吉田內閣任通產大臣時,曾因失言講了"倒閉一兩個中小企業算不了什么"而被罷官."安保及三池斗爭"結束后,經濟界人士和普通國民希望改變對立型政治的呼聲越來越大,池田勇人提出了以"寬容和忍耐"為宗旨的低姿態的政治.雖然政治身段放低,池田勇人的內外政策并不低調.對內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所謂收入倍增計劃,就是在10年內將國民收入翻一番,此外,還提出實現充分就業、促進國際經濟合作、提高個人能力和振興科學技術、消除雙重結構等,實現以經濟增長為支柱的國家目標.為實現收入倍增計劃,池田勇人經過反復試算,得出了只要達到7.2%,最高不超過9%的名義增長率即可成功的結論.為此國際輿論把池田勇人稱為"百分之九先生",并以驚奇的眼光看待這一近乎癲狂的增長數字.
在外交上,池田勇人提出的目標,是日本"既得到自由陣營的信任,也使共產陣營的敬畏"[5]139.在日美關系方面,肯尼迪政府對亞非地區的局勢以及美元危機所困擾,需要日本的合作,以協助美國的遠東戰略,保證低關稅和自由貿易.因此,肯尼迪總統親自提出了日美伙伴關系這個比較平等的說法,并滿足日本的經濟目的.這樣,出現了池田勇人能在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擴大兩方面,尋求美國給予支持的機會[6]91.因此,為了加強兩國的經濟貿易合作,雙方決定設立有關貿易和經濟問題的日美聯合部長委員會,同時設立有關擴大文化、教育及科學技術的研究委員會.
二戰后,在美、日、歐三邊關系中,一直是美日、美歐比較強,而日歐的聯系比較弱,這有其歷史原因:一是由于占領時期美軍獨占日本,并且日本實行"向美一邊倒"的政策;二是由于日本在戰前對東南亞國家的傾銷和戰時對盟軍戰俘的虐待等行為引起了以英、法、荷為首的西歐國家的反日情緒;英、法、荷在遠東殖民帝國的沒落和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存在著邏輯關系.因此,戰后這些國家的對日政策都有一定的敵視性,日歐間關系比較冷淡.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池田政府采取了向歐洲接近的政策.這是由于:(一)局部調整對美政策的需要.日本在經濟上、戰略上、軍事上均需依靠美國,與跨越太平洋的巨人相比,時常感到相形見絀.對于日本人來說,就象參加一個合辦企業,別人已經提供了所有的資本,自己不過是個聽人吆喝的小伙計.他們愿意有某個其他力量支持自己,打破這種偏輕偏重的關系格局.這并不是一方反對一方,而是擺脫處境地位卑微的處境[7].對于池田政府來說,岸信介在修改日美安保條約后下臺乃是前車之鑒,有必要對"向美一邊倒"的政策進行修正,加強與西歐的聯系.(二)西歐國家地位上升.戰后十余年間,西歐各國的經濟已經得到恢復和發展,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國際政治上的發言權也得到加強.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難以忽視西歐國家的意見.加之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2次柏林危機以及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使國際局勢進一步緊張,日本感到有必要加強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關系.在保持日美緊密同盟關系的同時,密切和西歐國家的聯系,最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三)拓展西歐市場的需求.池田勇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意味著對外貿易的增加,當時的日本對外貿易片面依靠美國和東南亞,與歐洲的經濟聯系還不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以英、法為首的西歐國家對日本援用關貿總協定第35條,對日本施行貿易歧視政策.因此有必要改善與西歐國家的關系,使其放棄對日援用第35條.(四)提升日本國際地位的考量.日本對歐洲經濟共同體非常關注,特派駐比利時大使兼駐歐洲經濟共同體代表,以隨時保持必要的聯系. 1961至1963年間,英國首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這標志者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正在增強.日本擔心擴大后歐洲經濟共同體將越來越排外,因此,日本一方面希望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后能緩和后者排外的趨勢,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加入發源于歐洲的經合組織.
在池田政府對歐接近的過程中,西歐英、法、西德等三大國中,西德和日本一樣也曾是戰敗國,在國際政治上沒有多大的發言權;法國對日本并不是很友好,池田勇人訪歐時,法國總統戴高樂還曾戲稱池田勇人稱為"半導體推銷員";而英國在戰后有從世界性大國收縮回歐洲的趨勢,但對西歐國家和英聯邦國家仍有很大影響,所以英國是池田勇人實施對歐接近政策的重要對重之一.池田政府對歐接近兩大重要實踐就是與英國簽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和加入經合組織.
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在日本謀求加入關貿總協定的過程中,英國對其進行步步阻撓.其根本原因是,英國的工商界對于二戰前日本在東南亞和南亞傾銷商品等不公正的商業競爭手段深有余悸,并且英國國民對于二戰時日軍虐待英軍戰俘等殘暴的行為深入痛恨,英國還彌漫著強烈的仇日情緒,因此,英國政府不想讓日本順利地回歸國際經濟體系,而使其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和發展.1955年日本加入關貿總協定時,英國通過對日援用關貿總協定第35條,使英日之間不適用關貿總協定,以便不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因而可以對日本的產品進行歧視性的數量限制.英國在1955年底就準備和日本進行通商條約的談判.自1956至1959年,日英雙方保持著交涉,但一個根本的障礙是,英國要求在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的同時,必須保留單方面對日本進口實施歧視待遇的權利.
進入60年代,英國意識到美國在維持日本留在西方陣營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無限期地保持這種歧視將導致與美國等其他盟國關系惡化,并招致日本的商業報復.撤消對日本的歧視有助于英美關系的保持良性關系,并促使美國減少對來自英聯邦國家進口的限制,有助于避免日本對英國出口的報復性限制[8].而日本正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英國也想從它的快速發展中撈杯羹,使英國產業得到平等的打進日本市場的機會.另外,當時英國正打算第一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如果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那么它與日本的經濟關系勢必受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限制,因此英國想在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之前,與日本締結雙邊的通商條約[3]140?141.由于當年英國對日本援用第35條的行為為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南非、羅得西亞、巴西、古巴、海地等13個國家所效仿,因此,對于日本政府來說,和英國達成《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并促使英國撤回對日援用第35條.那么以此為契機,其他對日進行歧視性貿易的國家有可能放松對日本的貿易限制,回到公平的立場上.但是,前首相岸信介在位時,由于他曾任二戰時東條英機內閣的商工大臣,所以英國對他的態度相當冷淡.在池田勇人上臺后,隨著英方態度的軟化,雙方加快了《通商航海條約》的談判.
1962年4月下旬,英國貿易大臣埃羅爾(Frederick Erroll)訪問日本.在4月26日與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的會談中,雙方都表達了要盡快就通商條約達成一致的意愿[9].同日,埃羅爾還與日本外相小坂善太郎,藏相水田三喜男、通產相佐藤榮作舉行了會談,佐藤榮作在會談時對埃羅爾表示,如果能盡快締結日英通商條約,那將有利于日法和日意談判[10].1962年11月4日,池田勇人赴歐對西德、法國、英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7國進行訪問.池田勇人訪歐的兩大重要任務是:和英國簽定通商航海條約和勸說西歐國家支持日本加入經濟合作組織.11月14日,日英雙方在倫敦簽定《日英通商航海條約》,該條約由日本駐英大使大野勝巳和英國外相霍姆、貿易相埃羅爾簽定,訪英中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見證了簽定儀式.在簽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同時,英方還承諾將放棄對日援用關貿總協定第35條."在日本國民看來,其意義可與《舊金山對日和約》相比.它將梳理和提升日英貿易,但它還有更大的意義,它標志著日英合作和伙伴關系的新時代的開始."[11]同時,為其他國家撤除對日援用第35條,減少對日歧視,發展友好的貿易關系建立了榜樣,為日本加強與歐洲的經濟關系建立了"橋頭堡".
經合組織(OECD)是由歐洲經合組織(OEEC)演化而來.歐洲經合組織是戰后為實施美國援助歐州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分配援助資金而建立的組織(1948-1952),包括18個歐洲國家(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國)和兩個非正式成員國(加拿大和美國).在美國援助停止以后,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繼續在使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和建立一個多邊的國際支付機構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后來,美國因為國際收支不平衡,有必要和歐洲國家在經濟政策上進行全盤的合作和調整,另外,為了和其他發達西方國家分擔援助不發達國家的負擔,呼吁歐洲國家,建立起處理經濟問題的新機構--經合組織.經合組織建立的三大目的是促進經濟增長、援助不發達國家、擴大世界貿易,它以經濟政策委員會(EPC)、開發援助委員會(DAC)、貿易委員會(TC)為中心展開活動.同時,也有從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繼承而來的財政、貨幣、旅游、科學、能源、海洋等覆蓋多個領域的30多個專門委員會,以成員國的國情研究和政策調整為中心開展有益的活動,并且,通過工會咨詢委員會(TUAC)和工商咨詢委員會(BIAC)盡量與民間緊密接觸.經合組織的初始成員國包括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18個成員國和美國、加拿大等20個國家.
在經合組織成立之前,日本就是開發援助集團(DAG)的成員國,1961年9月30日,經合組織成立后,開發援助集團轉化為經合組織下設開發援助委員會(DAC),日本作為其成員國參與援助不發達國家的活動.同時,日本也強烈希望參加經合組織其它領域的活動,它通過參加經合組織財政委員會和開發中心的活動,努力為全面加入經合組織開辟道路.日本迫切想加入經合組織的心態,從1961年7月日本外相小坂善太郎訪歐時,與英國領導人的會談中體現出來.小坂認為:(一)日本是亞洲僅有的發達國家,日本人感到自己生活在和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的環境里,因此他們希望和西方建立緊密的聯系.(二)增長問題對于日本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日本常受到來自共產主義鄰居的精神和其它方面的壓力,所以它需要堅固的經濟基礎.(三)日本把自己成為"自由世界"的一員作為最大目標,《日美安保條約》并沒有完全充分地聯系起日本和其他工業國家的關系,日本希望能建立多方經濟聯系.當時的經合組織還只是個地域性的組織,除日本之外,澳大利亞、以色列、阿根廷等國也有意加入.因此,一些歐洲成員國認為應該保持該組織的地域性,有的英國內閣成員也擔心,經合組織擴大之后將太笨重而不好運轉.日方明白經合組織有其地域性,所以小坂提出,"作為取得完全成員資格的第一步,首先在經合組織理事會的討論與日本的利益相關時,讓日本成為的觀察員"[12].
除小坂外,池田政府其他領導人都借訪歐之機積極游說英、法、德等歐洲國家.1962年9月,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訪歐時,對法國、西德、比利時等國的領導人表達了日本希望加入經合組織之意,大平強調,日本是世界上第5位的援助供應國,并且正在一步步實施貿易、匯兌自由化,日本應該被看作名實兼具的發達工業國家的一員[13]236.對此,各國大體上給以善意的回應.11月5日至24日,日本首相池田勇人訪歐.此次他訪歐的重頭戲就是到英國簽署《日英通商航海協定》,因此他也想趁著這個日英關系改善的機會,敦促對日本援用關貿總協定的35條的西歐國家撤消援用,并且游說西歐國家支持日本加入經合組織.池田勇人首先訪問西德和法國.德國表示積極支持日本加入經合組織,法國也沒有否定.池田勇人在訪問英國時,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會談麥克米倫表示支持日本的申請[11].之后,池田勇人還訪問了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這些國家承諾對日本加入經合組織問題進行善意的考慮[13]236.在池田勇人訪歐的同時,日本駐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大使向駐在國政府請求支持日本加入經合組織,這些成員國大體表示贊成日本加入經合組織.除了努力取得經合組織歐洲成員國的支持還,日本還積極尋求美、加的支持.
1963年3月27日,經合組織首席代表會議召開,審議日本加入問題.28日,經合組織秘書處發表聲明:"經合組織各國代表為確認日本政府是否打算向秘書長承諾加入經合組織的各項義務,邀請在巴黎的日本政府代表開始會談."[13]236經過一系列談判,日本與經合組織于7月就日本加入經合組織達成一致意見.7月26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在關于加入經合組織的諒解備忘錄上簽字,同日,經合組織理事會全會一致決定邀請日本加入.稍后,日本駐法大使荻原徹和經合組織秘書長克里斯滕森在諒解備忘錄上簽字.1964年4月24日,日本國會承認日本加入經合組織.28日,日本把加入書交給法國政府,日本正式成為經合組織的成員國[14]214.
參加作為發達工業國的合作體制的經合組織,是日本經濟飛躍的契機.通過經合組織所能得到的各種情報,對日本頗有裨益.由于經合組織是討論對世界產生重要的影響的所有經濟問題的機構,其討論往往在聯合國、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的會議以及其它國際會議之前,在西方各發達國家之間預先進行意見的交換和調整.更之,以經濟政策委員會為中心進行關于貨幣金融政策的討論,以貿易委員會為中心進行關于工業品放松進口限制、促進購買不發達國家產品、關貿總協定總體關稅下降談判的討論都是對世界有很大影響的問題,因此,作為對外貿易依存度頗高的日本,直接參加此類討論、隨時采取合適的措施促并使經合組織成員國考慮日本的利益是極其重要的[13]235?236.另一方面,由于戰后日本向美一邊倒,與歐洲的聯系較弱.加入帶有歐洲地域性的經合組織,可以加強日歐之間的聯系,平衡美、歐、日三者的關系.并且經合組織是與北約組織相對應的經濟領域的機構,加入經合組織,對為鞏固日本的國際地位,深化日本與美加以及西歐各國的合作關系有重要意義.
池田勇人在1962年底訪問歐洲之后,提出了"美日歐三根支柱說",他認為,"從經濟角度看,自由陣營正在分成北美、歐洲、日本這三根支柱,這三根支柱必須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美國、歐洲、日本這三根支柱必須從無意識的合作向有意識的合作前進."[1]204對于日本來說,這主要有兩層涵義:(一)加強日歐合作.因為當時美日、美歐的合作是很強的,唯獨日歐間的合作比較弱.對于日本來說,加強日歐合作,在政治上是冷戰背景下資本主義陣營間的團結;在經濟上是加強日歐經濟交流與合作,避免因為歐洲一體化的趨勢加強,而被排除在歐洲經濟圈之外.(二)戰后日本經過近20年的發展,終于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重新登上世界的舞臺.從這個意義上說,日英簽訂《通商航海條約》和日本加入經合組織,不能僅僅看作是日本單方面的努力,而因看成是日歐雙方共同的需求.1962年池田勇人訪英時,日本在英格蘭銀行存款1千萬英鎊作為禮物[15]1?17,以維持英鎊的穩定,英國則以支持日本加入經合組織作為回報.
總之,池田勇人任日本首相期間,是戰后日歐關系的一個轉折點,雙方的關系由冷淡走向熱絡,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這既是冷戰背景下,歐亞大陸兩端資本主義國家間為對抗社會主義國家而相互接近的大勢所趨,也是池田勇人及其閣僚不斷努力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日]安原和雄,山本剛士.戦後日本外交史IV先進國への道程[M].日本:三省堂,1984.
[2][日]池田慎太郎.池田政権のヨーロッパ外交と日米歐「三本の柱」論[J].廣島國際研究,2007(13).
[3]NorikoYokoi.Japan'sPostwarEconomicRecoveryandAnglo-JapaneseRelations1948-62[M].London:RoutledgeCurzon,2003.
[4][日]日本經濟調查協議會.OECD加盟と日本経済[M].日本:經濟往來社,1964.
[5][日]伊藤昌哉.池田勇人的生和死[M].李季安,王振仁,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6]Frank C.Langdon.戦後の日本外交[M].福田茂夫,譯.日本:ミネルヴァ書房,1976.
[7]How the Japanese see England[N].The Times,July 3 1959.
[8]British Cabinet.16th Conclusions of the Cabinet[M].10 Mar 1960,CAB/128/34.
[9]BritishForeignOffice.NoteofaMeeting betweenPresidentoftheBoardofTrade andtheJapanesePrimeMinisteronApril 26,1962[M].FO371/164997/FJ1152/41.
[10]British Foreign Office.From Tokyo to Foreign Offi ce[M].27 Apr 1962,FO371/164996/FJ1152/38.
[11]British Foreign Office.Record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tAdmiraltyHouseat3pmonNovember12 1962[M].FO371/164976/FJ1052.
[12]British Foreign Office.Record of a meeting at Admiralty House at 12.45 pm on Wednesday,July 5 1961[M].FO371/158497.
[13][日]日本外務省.わが外交の近況(第7號)[M].1963:236.
[14][日]日本外務省.わが外交の近況(第8號)[M].1964:215.
[15][日]日本外務省.A1.3.1.1-4-3-2日本.英國間外交、日英定期協議関係 第三回関係 事務レベル會談ポンド卻下のわが國に対する影響[M].1964:1-17.
Ikeda Government's Policy and Practice to Approach Europe
CHEN We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Henan 471022,China)
In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S.,Japan and Europe after WWII,the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Europe seemed rather weak.To some extent,the U.S.played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se three parties.To change the situation,Ikeda government adopted a policy to approach Europe,which would not only meet its need to adjust the policy toward the U.S.but also improve Japan'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atus and economical situation.Ikeda government signed the 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with U.K.,and U.K.promised to stop invoking Article 35 of GATT to Japan.At the same time,Japan joined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which stemmed from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This resulted in a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Japan,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Ikeda government;Japan-Europe relations;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OECD
book=4,ebook=118
K313
A
1008-2395(2012)04-0046-05
2012-03-03
陳巍(1973-),男,洛陽師范學院講師,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東北亞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