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河
評焦潤明著《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
李洪河
十余年來,社會史研究的長足進步,也催促著中國疾疫社會史研究從歷史研究的邊緣逐步走向學術研究的中心,一大批疾疫社會史研究成果相繼問世,有力地促進了這一領域的學術繁榮.在眾多的疾疫社會史研究中,有關清末1910-1911年東北地區鼠疫大流行的研究頗為引人注目.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焦潤明教授的力作《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為近年來的中國疾疫社會史研究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焦教授的這部新作,既是一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開創性工作,同時也填補了目前許多學者尚未注意到的一塊學術空白.這對當代中國的疾疫社會史研究做出了新的貢獻.
作者從1990年代中期前后即開始對清末東北鼠疫問題加以關注,后在研讀《盛京時報》、《東方雜志》及各地檔案館檔案基礎上,積十余年之功,終于完成了目前這部《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相比此前已有之研究,該著是第一次對清末東北鼠疫流行及其防控等問題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這是一個基礎薄弱、問題復雜、難點繁多的課題.作者以極大的勇氣知難而上,在詳細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廣征博引,用歷史學、社會學、衛生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勾勒出了清末東北地區鼠疫大流行的狀況,著力論述了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的形成及其影響,防疫款項的籌集與募捐,應對鼠疫災難的防疫法規建設、習俗改良、中外防疫交涉與合作,以及萬國鼠疫研究會對清末鼠疫的總結等等,清晰地展示了清末鼠疫防控的全過程.同時,作者從新的角度審視鼠疫災難與清末社會變遷、民俗變遷等,新意迭出,使該著更具學術價值.通讀該著,我認為作為國內出版的第一部系統研究清末鼠疫災難的學術力作,該著在功底扎實、學風嚴謹的學院派寫作意義上,把學術創新語境下的清末東北鼠疫問題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是一部在嚴格的學術意義上撰寫的關于疾疫流行與社會變遷問題的專著,該著對國家體制下的鼠疫防控問題的探討有諸多創新之處.盡管此前已有涉及東北鼠疫問題的研究成果問世,但從研究角度和探討路徑方面看,已有成果大多以"發生--流行--防控"的簡單模式進行疾疫問題研究者居多,而將疾疫、國家與社會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考察的幾乎沒有.該著從政府和民間共同應對鼠疫災難的視角為我們重新解讀清末東北三省的鼠疫防控,不僅客觀分析了國家意志下由清末政府主導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防疫組織的職能,尤對東北三省防疫事務總管伍連德博士迅速動員朝野力量,協調滲透在東北的俄日等外國勢力,僅用四個月時間即成功阻止鼠疫流行的創舉進行了詳細論證;不僅翔實分析了東北三省應對鼠疫災難的防疫法規的源流及其對中外防疫法規的借鑒,而且以大量筆墨分析論證了清末東北三省鼠疫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清末東北三省鼠疫與民間輿論的參與、萬國鼠疫研究會與清末東北三省出口貿易的恢復及國際防疫規制的確立和影響等.這種分析顯示出當時的清末政府既要采取措施去控制疫情、化解危機,又要與處在傳統文化場域下的民眾溝通以使防疫舉措得到順利推行的行為,兼具了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模式下的"工具行為"和"溝通行為"的雙重功能.這就相當程度上在研究視角和研究路徑上拓寬了疾疫社會史研究的視野,也是對該著主題的深入發掘.
該著同時也著力探究許多具體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前沿性的學術新意和學術價值.據作者考察,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作為東北災荒史上的重要主題內容,目前尚無一部系統的學術專著論述,其中涉及許多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如清末東北鼠疫到底是如何發生和傳播的?鼠疫期間的防疫法規建設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地位?萬國鼠疫研究會的召開背景和運作情況如何?民間輿論宣傳和防疫募捐等對清末鼠疫防控有何推動作用?對于這些問題,該著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與分析.如作者經過研究認為,引發清末東北鼠疫災難的疫源地是在俄國境內的后貝加爾地區,疫源物為旱獺,獵人烹食染疫旱獺肉致使鼠疫傳播于人;1911年4月即宣統年間《民政部擬定防疫章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全國性的防疫法規,為近代中國的公共防疫制度建設提供了新范式;萬國鼠疫研究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術會議,它對20世紀初期的國際醫學交流、近代防疫醫學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等都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清末東北鼠疫期間報章雜志的輿論宣傳和民間防疫組織的建立對清末防疫的推動作用極大,尤其是作者通過報章雜志的輿論宣傳、防疫款項的籌集與募捐來探討清末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一個新的研究視點,其研究結果可以彌補以往認為清末政府完全忽略或忽視民眾動員的偏頗之見.借助這個新視角的考察,亦可洞見清末民眾憐貧惜弱、互相幫助、友愛族群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廣大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國家觀念和國民意識的萌動.本書在借鑒以往清末東北鼠疫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疾疫社會史為研究視角,將鼠疫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等重要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上升到了一個較高的研究層次.因此,該著的出版不僅會直接推動近代中國疾疫史研究向縱深拓展,而且對于推動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中一些重要問題的多元視角研究也頗有借鑒價值.
在基本論題的專題研究方面,作者緊密聯系當前疾疫社會史研究的實際,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見解和值得重視的問題.其中有三個方面在筆者的學術視野內,尤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是作者關于進一步加強歷史學科地方史重大問題研究的提議.很顯然,這是作者多年以來對東北地方史所做研究的以一貫之的思想與主張.與目前作者呈現給學界的清末鼠疫研究相映成趣的是其關于東北地方政治史和災荒史的系列研究,應該說作者有關清末鼠疫的研究也是其東北地方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而作者有關加強地方史重大問題研究的提議,契合了當前學科分科日益細化、人們對知識綜合的訴求不斷提高、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方興未艾的現代學術發展背景,這一提議無疑對歷史學科的微觀化、精確化發展是一個極大的促動.二是作者研究鼠疫卻又超越鼠疫研究的學術創新.考慮到東北鼠疫發生發展的社會、環境和生態因素,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習俗、宗教等因素,僅僅從個體生物學入手研究東北鼠疫發生發展的路徑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作者把鼠疫與東北地方社會變遷、民俗變遷聯系起來,透過此次鼠疫災難的研究來窺見當時東北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整體變革,以及鼠疫背景下東北地區的民生實態.作者的這種研究說明,在不同的文化、價值交融中,鼠疫等疾疫研究的多元化已經被學界所接受.三是作者從清末鼠疫防控中得到的知古察今、鑒往知來的歷史啟迪.在過去的十余年間,學界已日益認識到疾疫對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影響,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亦是認識和研究疾疫演化、控制的整體圖景的題中應有之義.作者從處理社會危機的角度入手,來審視當時清末政府和民間應對鼠疫災難時所采取的舉措和手段,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不僅符合了當代史學向微觀化、精確化發展的總趨勢,更體現了歷史學"述往事,思來者"、為現實服務的宗旨和一定程度的"咨政"功能.
這里,我還要為之稱道的是作者大量援引的權威資料和第一手資料.作者的創新之處雖多,但有最基本的一點不能不予說明,那就是其資料上的創新.原有的研究主要以相關報刊資料為主,雖然也有一些檔案資料的運用,但顯然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從作者的行文過程來看,其所依據的基本資料主要是前人未曾引用過的原始資料,包括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和上海市檔案館的大量館藏檔案,以及清末東北鼠疫期間《盛京時報》、《大公報》、《申報》、《東方雜志》等大量的相關報道,此外還有奉天防疫總局在疫事結束后撰修的《東三省疫事報告書》等.作者從卷帙浩繁的檔案中搜集而來的資料為以后學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而在作者的學術研究中,也能處處體現出其個人在檔案研究中的歷史和現實感悟以及作者一貫的嚴謹學風.
總而言之,作者的研究資料翔實,視角多元,論證深刻,文筆暢達.當然,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清末鼠疫的學術專著,作者的研究也難以做到美玉無瑕.其不足之處如對清末鼠疫流行前后的社會、環境和生態因素的分析等,尚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還可以進一步展開論述.在一些資料的引用方面,近年出版的由國際會議編輯委員會編輯的中文版《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Report of Inter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 held at Mukden)、《鼠疫斗士--伍連德自述》,以及1950年代出版的東北地區相關鼠疫資料等,作者也鮮有涉及.但這些不足并無損于該書應有的價值,我們深信作者的論著必將進一步推動學界對清末鼠疫及相關疾疫社會史問題的研究,我們也期待著作者未來能有更多的有分量的學術研究成果.
作者系: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管理科學學院教授
book=4,ebook=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