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大約有4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抑郁癥狀,20%~30%并發抑郁癥[1]。研究表明,抑郁能使糖尿病患者處于應激狀態,加重胰島素抵抗,不僅嚴重干擾軀體疾病本身的療效和預后,而且使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明顯增加,并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識別和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對于患者精神癥狀的改善有重要意義。
整群抽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內分泌科治療的47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1)符合1999年WHO和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無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病史,排除糖尿病發病之前的高血壓及其他腎臟疾病;(3)意識清楚;(4)知情同意。其中男性234例,女性242例;年齡16~84歲,平均(58.12±10.01)歲;合并并發癥298例,占總人數的62.61%;文化程度方面小學及小學以下77例,中學及中專213例,大專及以上186例;職業方面:工人245例,農民78例,干部49例,其他104例;病程方面≤1年131例,1~10年270例,>10年75例;醫療形式方面自費296例,半公費81例,公費39例,新農合60例。
取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包括住院患者基本資料和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基本資料部分包括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并發癥、職業、收入等影響因素。SDS量表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l~4級評分,總分20~80分,
將所得總分乘以1.25得標準分,標準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嚴重。以SDS,>50分為抑郁,50~59分為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問卷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后,由調查者統一發放問卷并作解釋說明,由患者親自填寫;如患者不能親自書寫,調查者進行詢問式調查,將患者的回答記錄在問卷上,問卷當場收回。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76份,回收率95.2%。
476例糖尿病患者共發生抑郁癥狀247例,發生率為51.89%。其中輕度抑郁169例,中度抑郁52例,重度抑郁26例。SDS評分(56.57士10.2)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41.24±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32,P <0.05)。

表1 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郁的單因素分析
以Zung自評抑郁量表測評結果為因變量,以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收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方式,患者依從性及有無并發癥因素為自變量,在P=0.05水平上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發生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糖尿病人這種具有軀體疾病并伴有焦慮、抑郁癥狀的現象已引起醫學、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及患者自身的重視[2]。本研究發現,在調查人群中抑郁情況的發生率為51.89%,較其他研究所得檢出率稍高,這可能與不同樣本存在差異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本研究使用的是自評量表,而自評法比診斷性訪談估計的檢出率稍高。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可增加患者發生功能性殘疾的風險,還可加重醫療負擔,并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照顧能力,因此,醫護人員應定期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抑郁篩查,并將其納入糖尿病的慢性病常規管理,以及時發現合并抑郁的患者。黃華玲等[3]在調查中發現喪偶、獨居、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和低體重指數的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發生率較高,其中婚姻狀況和體重指數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而本研究結果表明,年齡、性別、收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方式、患者依從性及有無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
此外,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方式,患者依從性及有無并發癥都是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胰島素的單獨或聯合使用可使患者在抑郁及重度抑郁中比例增加。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多病情較重或血糖控制不佳,疾病本身造成的軀體不適影響了患者對生活質量的主觀體驗,也可能與胰島素注射帶來的不便與痛苦有關。
總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發生和年齡,性別,收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方式,患者依從性及有無并發癥等因素有關。對于內分泌科醫生在糖尿病早期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針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和早期干預是非常必要的。
1 徐娜,王建華.糖尿病并發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7(Z1):50 -52.
2 李廣智.抑郁癥[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60-61.
3 黃華玲,李紅,趙惠芬,等.城鄉結合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9,25(4):6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