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衛珍
高位肛瘺作為肛管直腸疾病中常見且難治的疾病,多發于青壯年男性。我院自1999年至今針對高位肛瘺普遍采用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本文選取我院2009~2011年明確診斷為高位肛瘺的117例病患進行切開掛線術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相關回顧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我院2009~2011年明確診斷為高位肛瘺的患者共117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11例,年齡18~52歲。發病時間25天~16年,117例病患全部有2次及以上肛周膿腫病史(手術史)。
高位肛瘺診斷標準:依據200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的《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全部病患手術前均排空大便,醫護人員使用500 mL生理鹽水為病患清潔灌腸。成功進行骶管阻滯麻醉后,安排病患取右側臥位,進行肛周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并進行適當擴肛,使用探針探查法由原發外口探入內口探出(動作輕柔尋找內口,忌粗暴盲目亂探),查清病患“內口、主管道、支管道的數量走向與具體位置”。明確“各個外口的關系、主管道和肛管直腸環的關系”,全程切開肛管直腸環以下的主管與支管并清除瘺管的管壁組織,使用橡皮筋將肛管直腸環以上的瘺管掛線(掛線高度應超出主管最高處管腔,與內口同一方向),依據管壁組織的量調節橡皮筋的松緊度(過緊會導致脫線過早),將橡皮筋根部用止血鉗夾住并進行絲線結扎(10號絲線),剪去橡皮筋末端并送回肛內。切除外口瘺道,將肛緣雙側進行放射狀切開并適當切除切口邊緣皮膚與創口組織。運用刮匙將腐敗組織全部刮除以保證創口平坦無卷曲問題,利用創口表皮的修復來促使創面愈合以有效縮短病程。手術應選擇最合理的切口,手術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對肛門括約肌組織與肛尾韌帶的損傷(保護肛門功能與外觀)。
手術后應嚴密觀察橡皮筋的松緊度,通過及時緊線縮短脫落時間促進愈合。手術后7天左右可收緊橡皮筋,縮短脫落時間促使傷口早愈(當橡皮筋結扎線較松時),一般在15天后自行脫落。
手術后當天可安排病患服用半流質食物以保證病患的體力,并嚴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術后10天內給予病患抗生素(大腸桿菌與厭氧菌),每天使用甲硝唑注射液、雙氧水、生理鹽水對傷口進行清洗,并由第2天起使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坐浴,坐浴后涂抹黃連紫草膏至創面愈合。換藥過程中防范肉牙組織增生與橋形愈合的發生。
依據《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分為“治愈、好轉、未愈”。治愈:病患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創面愈合。好轉:病患癥狀與體征得到有效改善。未愈:病患癥狀與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
我院運用切開掛線術治療117例高位肛瘺病患獲得100%的總治愈率(109例1次性手術治愈,18例1次性手術復發進行2次治愈)。病患出院全部獲得隨訪(1年后進行回訪),無復發病患,且無出現肛門移位、畸形、失禁三大嚴重后遺癥。
肛瘺病患屬于因肛腺感染所導致的特定病患,肛瘺中的高位肛瘺大多因直腸肛管周圍深部膿腫破潰(切開)導致。高位肛瘺因瘺管結構復雜(肛門局部解剖結構與功能分布比較復雜,在處理不當的情況下極易發生肛門移位、畸形、失禁三大嚴重后遺癥)難以徹底清除病灶,且術后極易復發,被稱為肛腸疾病的一大難點,特別是對于曾經進行過手術的病患與反復破潰的病患。國內外專家學者證實,作為感染入侵的門戶--肛腺是導致肛瘺持續存在并反復發作的源頭[5],因肛瘺無法自愈保守治療很難奏效,當前都是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案。其手術原則為“將瘺管全部切開促使傷口自基底向上逐漸愈合”。
切開掛線術是目前高位肛瘺臨床治療中使用最多的傳統中醫療法,臨床證實也是治療高位肛瘺最有效的療法,其優勢為有效解決高位肛瘺因完全切開易導致病患肛門失禁的問題。其治療機理為:通過橡皮筋的持續彈力(松緊度)進行慢性切割肛管直腸環并持久牢固的對口引流,不僅具有不怕感染(不會擴散炎癥)的特點,而且能夠最大程度保證肛門括約肌組織與肛尾韌帶的完整性,起到“引流、炎性粘連、慢性切割、標志”四大作用。大量臨床實踐已有效證實切開掛線術是治療高位肛瘺的理想方法。
1 馬淑云,錢劍秋,錢劍弘.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6):2852-2853.
2 陳嘯,葉玲.切開掛線術結合對口引流法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65例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4):45-46.
3 茆海兵.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110例復雜性肛瘺臨床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24):60-61.
4 劉佃溫,潘慧.切開掛線術聯合中藥坐浴治療高位肛瘺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2,27(3):296-297.
5 孫玉來.切開掛線引流治療嬰幼兒肛瘺10例[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1):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