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敏
近年來,全國各醫院臨床用血量劇增,血源日趨緊張,尤其是稀有血型的供血更是頻頻告急,甚至出現血荒。異體輸血費用不但費用高,而且隨著對出血以及輸血認識的不斷深入,異體輸血的危險性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特別是發現輸血與血液傳播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等血源性傳染病密切相關,輸血有可能造成傳播疾病的威脅越來越緊迫,患者輸血要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預防血液傳播疾病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降低輸血幾率。面對這種狀況,臨床輸血就要慎之又慎,不是萬不得已,就不要輸血。但是如果發生出血較多的各類手術,如骨科大手術、心血管手術、器官移植手術、腦外科手術等,或是大動脈破裂、偶遇肝脾破裂、宮外孕大失血、腹腔內出血、車禍等意外大出血事故等,就要對患者進行自體血回收與回輸。自體血回收回輸打破了異體血源輸血原有唯一途徑輸血的局面,由于自體血回收回輸簡便、安全、有效,可以顯著降低輸血與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率,減少或避免異體輸血帶來的不良后果及并發癥,又可以節約血源,降低患者醫療費用,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目前,自體血回收回輸已普遍用于臨床治療,并收到了極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此,筆者就自體血回收回輸的臨床意義及安全性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自體血回收回輸是將患者手術中、手術后出血或體腔積血,經過血液回收機收集、過濾、分離清洗、洗滌凈化后,再回輸給患者本人[1]。
一般來說,自體輸血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醫學上稱為“術中急性等溶血液稀釋”稀釋式自體輸血,手術前實施麻醉自體采血,術中或術后適量的血液稀釋后補給。第二種是預存式自體輸血。手術前適時對病人多次采血貯存,待手術或急需時輸還病人。第三種自體輸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的自體輸血,就是本文要談的自體血回收輸血。目前臨床采用兩種血液回收系統:一是簡單回收系統。即術中或術后通過吸引收集術野血和術后引流血,經簡單過濾和抗凝,然后回輸給患者。此種自體輸血因未經洗滌,易發生溶血、微血栓、腎功能衰竭、DIC等并發癥,現在臨床一般不主張使用。二是血液回收機系統。將自體血回收后或引流血經分離、清洗加工祛除血漿和有害物質后再回輸給病人。此自體血回收輸血現已在臨床廣泛使用。
一是可以解決血源短缺問題。采用自體血回收回輸輸血,大大節省了血源,至少可以緩解血庫異體輸血量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輕用血緊張的供需矛盾。二是不僅節省了血源,而且節約了開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減輕病人沉重的經濟負擔。三是從根本上避免異體輸血造成的血源性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四是無需檢測血型和交叉配合試驗,無輸錯血型的可能和無輸入異型血引起溶血反應的可能,安全性好。五是自體血回收后的血紅細胞活力強,運送氧氣的能力強,不會發生無紅細胞破壞溶血等現象,是血庫庫存血所不能比擬的。六是自體血回收回輸技術操作簡便,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七是有利于消除病人因輸入庫血而帶來的恐懼心理,尤其是有助于消除宗教人士的顧慮[2]。
凡估計體腔積血和術中失血量超過600毫升的無菌手術(腫瘤手術除外),均可考慮采用自體血回收回輸(兒童血容量基數小,盡管回收血量少,也是有意義的)。自體血回收回輸技術一般適用于事故外傷出血;骨科:全髖置換、脊柱手術等;胸腔心血管外科:心臟、大血管手術;心血管神經外科手術: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等;肝膽外科:肝脾破裂、門脈分流術等;婦產科手術:異位妊娠破裂大出血等[3]。
①污染手術、敗血癥和有結腸損傷的血液等及一切有污染的血液應禁輸;②回收血液超過規定時間的不能回收和回輸,如開放性創傷(超過4小時以上者)和積血在體內超過6小時有溶血和被污染的危險血液不能回收;③使用膠原止血物質的病人應慎用,有導致血栓甚至死亡的危險;④惡性腫瘤病人血液可能混有癌細胞的可能,回輸后潛在繼發轉移的危險,一般禁輸;⑤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慎用。
目前,自體血回收回輸技術在國外已經開展了20多年,歐美等發達國家近70%的患者收益,自體血液回收技術回收的血液,已經占到臨床用血量的80%。然而,在我國這項技術雖然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但還沒能在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原因之一是人們的意識有待提高;原因之二是實施自體血液回收耗用的器材費用還沒有納入醫保項目;原因之三是臨床用血具有不確定性,自體血回收有時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手術風險等。因此,建議要加大自體血回收回輸優越性的宣傳,依法調整醫保政策,向自體輸血傾斜。同時,醫療衛生部門也要建立激勵機制并出臺有關政策,鼓勵臨床醫生在手術中規范應用自體血回收回輸技術,是更多的患者病人收益。
1 聶智婕.回收式自體輸血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1(1):17-18.
2 李忠國.自體血回輸搶救腹腔內大出血50例報告[J].中國臨床醫學雜志,2012,1(2):88.
3 郭倫光.骨科手術中自體血回輸的體會[J].中國輸血雜志,2008,17(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