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君
我國傳統的中醫學,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醫護理技術是將中醫傳統方法應用于護理工作中,包括針灸療法、推拿療法、氣功療法、熏蒸療法、刮痧療法等。隨著中醫學的優勢被熟知,逐漸受到世界的關注,中醫特色護理也因此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并受到國際護理界的關注。中醫護理獨有的特色與現代護理的理論與方法相結合,對護理學術的發展與提升有重要作用。中醫護理具有器械簡單、操作簡單、見效快、費用低、適用范圍廣等特點[1],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顯著影響。我們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突出中醫特色護理,加強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提高中醫特色護理的服務質量,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便捷、溫馨的護理服務[2]。下面筆者將就中醫特色護理的現狀與其發展前景做一綜述如下。
(1)中醫護理的飲食護理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是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3],合理飲食不僅可以提供機體所需,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中醫特別重視飲食護理,認為合理的飲食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內經》中說過:“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4]?!焙侠淼娘嬍炒钆洌拍苁箼C體獲得足夠的營養,達到體內營養均衡,促進疾病恢復與痊愈。護理過程中,在指導患者選擇食物時,要做到病食相宜,藥食相輔,寒溫相適,以促進機體康復,防止病食相違,藥食相杵,寒溫不適。不同疾病的患者,科學適當的飲食對治療有積極作用,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的疾病,為患者選擇不同的針對性食物,以提高飲食護理的療效。此外,食物的四性五味各有歸經,可以調節五臟六腑,護理人員應囑患者注意飲食的多樣化,切勿挑食,影響疾病恢復。
(2)中醫護理的用藥護理
在中醫護理工作中,用藥護理也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鄧文華[5]報道,隨著社會的進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中醫藥的發展,人們對中藥的需求與日俱增,掌握中藥的性能及用藥禁忌,熟悉中藥的用藥方法及中藥的煎服法,順應陰陽消長的規律和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選擇最佳的給藥時間,給藥前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工作,使患者精神放松,耐心指導病人閉氣飲藥;服藥后密切觀察病人,采取必要措施,促使療效發揮。如此將服藥護理貫穿整個服藥的前中后各個階段,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天時的條件扶助人體正氣,既可增加藥物的治療作用,又可以減少毒副作用,無疑會大大提高療效。
(3)中醫護理的心理護理
①心理護理是通過醫學心理學的理論衍生而來,李璐彤等[6]報道,護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影響并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其煩惱和憂慮,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勇氣和信心,幫助患者在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的身心狀態,使患者能夠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以達到早日康復目的的一種治療方式。
②人是生物、心理、社會多方面的整體,與中醫護理的整體觀一致。唐月娥等[7]認為,當情志過激時可引起內傷疾病,當人的心理或情緒波動過于劇烈、持久,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素問o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o湯液醪醴論》指出:"精神不進,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說明情志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素問o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人的情感的不同變化,對于人體的五臟六腑有著不同的影響,因為情緒的變化而導致生病,造成五臟六腑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③武成等[8-11]研究報道,典型的心理疾病結果表明,患者所患疾病與情緒穩定性有高度相關性,患者的情緒是心理疾病發病的內在條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活動和變化,用心理護理措施來影響和改善患者的心理活動,古人云:“藥之所治,只是有一半,另一半全不是藥,而在心藥也。”“心藥”所指是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的語言、神情、態度會直接影響到病人的心理變化,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患者的心情舒暢,對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作用。
④王文英[12]曾經采用集體心理治療,可具有相同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集中起來,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糾正患者認知誤區,使患者建立對治療疾病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生活的信心。在心理護理方面,中醫護理具有自身的特色,護理人員給予患者積極的支持和鼓勵,患者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氣機通暢、氣血和平,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
中醫護理對患者的起居護理旨在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療養環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與痊愈[13]。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在護理服務工作中與基礎護理相得益彰,為患者提供全程、無縫隙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服務,使患者有全新的感受,對患者病情的恢復與預后有良好影響,中醫護理不僅和諧了護患關系,并且提升了護理形象,對臨床護理領域有重要意義。
宋立秀等[14]認為,護士運用中醫的評估技巧(望、聞、問、切)收集患者的健康資料,分析其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護理措施包括養生保健指導、辯證施護措施,傳統技術的應用等,并做好相應的記錄。護理部參考有關書籍,制定臨床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標準教育計劃、中醫標準護理計劃,以供臨床護士參考。護士根據其內容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與護理,使患者掌握養生保健知識,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注意調節不良情緒,密切配合醫護工作,促進疾病的康復,防止疾病的發展和轉變。
(1)創新突破 完善護理論體系
唐小嵐[15]報道,中醫護理學理論認為,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精髓,它是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運用中醫四診,采取患者的自覺癥狀和各種臨床體征等資料;運用八綱、臟腑、六經、衛氣營血等辯證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疾病屬于何證,從而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及措施,并采取獨特的中醫護理技術進行護理,防止并發癥和危重急證的發生。現今,如何科學地將現代護理與中醫的辯證施護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力求創新與突破,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中醫護理理論體系,這是中醫護理人員要努力探索的問題。
(2)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護理發展的趨勢
張廣清[16]報道,中西醫結合是臨床實際護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現代護理與中醫護理飛速發展的需要。中醫護理與現代護理有各自的優勢,各自的不足,中醫護理應吸收現代護理技術中先進的、科學的內容來完善、充實自身,以此來提高治療療效,優化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護理技術與現代護理技術的互相學習與補充,對護理技術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對保持中醫護理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李艷萍[17]認為,在西醫治療的基層上,配合中醫護理,來縮短病程或緩解西醫治療的副作用,如對化療病人實施中醫護理改善化療副作用、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后進行中藥熏洗縮短病程并緩解副作用等[18]。
(3)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中,明確指出了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以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王敏[19]認為要根據中醫護理防重于治,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突出中醫整體觀和辯證施護,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對中醫護理界的厚望,我們中醫護理界的同仁們應該抓住機遇,有所創新,有所飛躍,使中醫護理保持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
(4)注重中醫護理人才培養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從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全局出發,明確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個方面的基本任務,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中國中醫藥管理局在中醫醫院管理評價指南也明確提出:在中醫醫院工作的護理人員屬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要大于70%,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三年內接受中醫藥技能培訓要大于100個學時;中醫護理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緊密融會于預防、保健、養生、康復、醫療之中,重視中醫護理特色,培養既掌握現代護理學理論與技術又掌握中醫護理學理論與中醫護理技術的新型護理人才,從而突破以往單純的西醫護理模式,全方位提高現代化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專業技術水平。
(4)推動中醫特色護理走向世界
隨著中醫學的優勢被熟知,中醫護理的優越性更加明顯,逐漸受到世界的關注,中醫特色護理也因此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并受到國際護理界的關注[21]。隨著人們對醫學知識認識程度的加深,傳統的中醫特色護理受到患者和國外友人的歡迎[22],國外護理工作者對中醫護理也表現出濃厚興趣。中醫護理人員應加強國內與國際之間的交流,使世界能更深入的了解中醫護理,讓中醫特色護理能走向世界,成為服務于世界人們的一項技術。將我國中醫特色護理與國際接軌,走中西醫結合護理的道路[23]。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學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隨著臨床護理學的進一步完善,隨著現代護理事業的飛速發展,中醫護理中的這些特色,將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1 佘廣玉.中醫護理技能訓練的現狀與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9):673-675.
2 劉蘇君.基礎護理--護士的專業內涵?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43.
3 欒莉.淺談中醫飲食調護[J].光明中醫,2011,26(5):1057.
4 霍玉華.中醫護理在臨床上的應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3):298.
5 鄧文華.重視中醫護理特色培養新型護理人才[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8):63-64.
6 李璐彤,毋琪渝,王艷杰,等.中醫護理的特點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28):6020-6023.
7 唐月娥,蔣麗平.論中醫護理之特色[J].中國當代醫學,2011,18(2):111-114.
8 李方儒,武成.消化性潰瘍心身相關病證結合的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1996,37(8):476-478.
9 李惠吉,武成.心身Ⅰ號抗應激性潰瘍的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97,38(10):623-625.
10 武成,李慧吉,鄭林,等.心身4號對大鼠應激性高血壓神經內分泌網絡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S1):154-156.
11 武成,李慧吉.應激與支氣管哮喘相關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5):20-24.
12 王文英.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治療淺析?J?.陜西中醫,2007,28(10):1448.
13 張幕珍,劉燕玲.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實踐[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6):617.
14 宋立秀,郭德利.中醫院護理工作突出中醫特色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1):1540-1541.
15 唐小嵐.中醫整體護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9(4):94-95.
16 張廣清.中醫護理現狀及科研展望?J?.中華醫護雜志,2002,37(4):289-291.
17 李艷萍.30例化療病人的中藥護理體會?J?.今日應用醫學,1998,4(1):47.
18 孔維敏.對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后中藥熏洗的護理?J?.黑龍江護理雜志,1998,4(11):71-72.
19 王敏.對中醫護理發展前景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07,7(5):19-21.
20 韓麗沙.對中醫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07,7(5):16-19.
21 張蓉,王婭丹.中醫護理本科教育調查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2):165-166.
22 王麗娟,李美娜,何濱,等.傳統中醫護理在現代臨床護理中的探索與應用[J].吉林醫學,2009,30(14):1511-1512.
23 徐桂華.中西醫結合護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J?.江蘇中醫藥,2005,26(9):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