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梅 王志堅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高速發展,臨床醫護人員的目光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于疾病本身的治療,更多的注意力被投向了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1]。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對疾病或手術所造成的疼痛耐受較差,止痛泵的發明極大地緩解了疼痛對廣大老年患者所造成的痛苦,我院對2008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71例老年患者的術后止痛泵使用情況及臨床護理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08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71例老年患者,其中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患者17例,胃大部切除術15例,上肢骨折內固定術18例,食管癌根治術14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7例。所有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73.7±2.1)歲,在參加本次研究前,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止痛泵的使用及藥物配伍
將0.8m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與4mg鹽酸恩丹西酮充分混合,加入到100ml生理鹽水中,用靜脈止痛泵以每小時2mg的速度進行外周靜脈輸注,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維持輸注24~48h。
(2)一般護理
患者手術完成進入病房后,給予低流量吸氧,對其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并對患者進行安慰與心理輔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經行密切的觀察,每小時進行一次測量并記錄在案,待各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時,改為4小時進行一次測量。
(3)針對效果不明顯者的護理
部分患者在使用止痛泵后,仍感到疼痛難忍。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可能是患者術后心理壓力較大,加上年齡較大,心理承受能力弱,此時護理人員應該用溫柔的語言與患者多多交流,對患者進行鼓勵,并向其介紹如何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另一方面,部分患者所接受的手術造成的創傷較大,故疼痛較大。此時先讓患者處于舒適臥位,進行精神療法與親情護理,若效果仍不佳,聯系麻醉醫師,考慮調整藥物的配伍及濃度。
(4)針對譫妄躁動不安者的護理
護理人員首先要對對病人的病態行為表示理解,避免對患者造成新的刺激,并從言辭上對其順從。盡可能地使病人安靜休息,慎用約束具。關注病人對不同人和事的態度,將各種導致其譫妄的因素去除,并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
(5)針對嗜睡者的護理
部分患者在藥物的作用下,常發生嗜睡的現象。對于呼之能醒的病人,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按時將病人喊醒,觀察其神智是否清晰,并督促其咳嗽,將呼吸道內的痰液及時咳出,防止呼吸道的感染。在患者睡眠時,對患者的呼吸頻率及呼吸深度進行密切的關注,當發生呼之不應或呼吸抑制的情況時,及時通知上級醫師進行搶救,并請示麻醉醫師是否應該降低藥量。
根據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測試。①效果明顯:VAS評分0~6分,患者感覺無痛疼痛明顯減輕;②無效:VAS評分6~10分,患者感到疼痛劇烈或與之前相比沒有減輕。
所有患者中,效果明顯者42例,無明顯效果者23例,效果明顯但出現譫妄燥動不安者18例,嗜睡者9例。
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能夠做到患者在術中無需忍受疼痛,但有關術后鎮痛的觀念還未在醫護人員以及患者之中得到廣泛的普及[2]。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術后鎮痛不僅可以緩解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且提高了患者在術后短期內的生活質量,對傷口的愈合起到了加速的作用[3]。
臨床工作中,絕大多數護士都能夠做到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及評估,但部分護士忽略了術后疼痛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機體的老化,其對疼痛的耐受較差[4]。止痛泵目前已在病房中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并很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老年患者在使用止痛泵時,常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如止痛效果不佳,譫妄躁動,嗜睡等。一些客觀因素確實存在,如手術創傷過大,患者的精神壓力過大,老年患者對藥物的代謝較差等。但如何通過護士的護理干預,在減輕患者疼痛的同時,克服這些并發癥,是我們所要思考的。首先我們要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包括病史以及患者的一些個人信息,通過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減輕其內心負擔,建立克服疾病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護理人員務必要對止痛泵的使用以及藥物與機體的作用規律有理性的認識,部分止痛不佳的患者,其原因出在于醫護人員對機器本身的操作不熟練或機器發生故障。
總之,在護理過程中,不僅要熟悉各項臨床操作及理論指數,做到認真仔細負責任,且要在精神層面上對患者進行護理,這樣才能發揮出止痛泵的最佳作用,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
1 尹艷紅,王燕.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在術后鎮痛泵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341 -3342.
2 馮國玉.術后止痛泵的臨床應用及護理現狀[J].現代臨床護理,2009,8(7):76 -78.
3 朱士敏.自控止痛泵30例晚期癌癥疼痛病人應用[J].腫瘤學雜志,2009,15(2):173.
4 姜海燕.持續止痛泵用于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5):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