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全
認知功能屬于大腦皮質高級活動范疇,是人們了解外界事物的活動,是人們適應周圍環境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表現之一[1]。對認知功能障礙的積極干預,將促進患者神經及肢體功能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作者應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塞后認知功能障礙,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到如下:
1.臨床資料 全部患者均為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1至2011年6月收治的經CT或MRI確診的腦梗塞患者,按照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選取了11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63例,女47例;年齡39~79歲,平均59.2歲;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學29例,中學53例,大專及以上18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
2.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及1996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
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腦卒中常規方法處理及常規運動康復訓練,認知障礙康復訓練。治療組加用針灸療法,取雙側內關,百會,四神聰,水溝,頭部選28號1.5寸毫針,采用平刺,體針選30號1.5~2寸毫針直刺,得氣后留針30min,每十分鐘捻轉一次,頻率200次每分持續一分鐘,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12周。
4.療效評價評價指標及時間:選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Blessed-Roth行為量表作為評價指標,于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分別進行評價。統計方法:使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兩組治療前后評分采用t檢驗。
針刺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MMSE、BBS評分比較,見表1。
通過上表可知,兩組患者在入組時MMSE和BB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經過12周治療后MMSE和BBS評分較入組時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無明顯變化(P>0.05);針刺組治療12周后,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認知功能障礙是腦梗塞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據報道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1周時認知障礙的發生率為61%,6個月時仍有37%的患者遺留認知缺損認知障礙不但嚴重影響患者神經和肢體功能的恢復,還成為阻礙患者提高生存質量、回歸社會的主要原因。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在中醫歷代文獻中無專門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見于“健忘”、“呆癡”、“郁證”等病癥中。病理特點為本虛標實,以臟腑虛衰為本,瘀血、痰濁阻滯為標。由此可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認識具有一致性。
百會穴屬督脈,直接絡腦,具有醒腦開竅、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等功效,《針灸大成》云:“百會主頭風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刺百會穴局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修復神經元,增強記憶力,抗抑郁等作用。內關屬心包經絡穴,同時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雖不直接入腦,但與血液循環密切相關,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針刺內關穴可增加腦血氧供應,改善腦組織能量代謝,減少自由基生成,保護腦細胞線粒體膜免受攻擊,減少線粒體DNA損傷和突變,從而實現腦保護作用[2]。四神聰為經外奇穴,位于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一寸處,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等神志病證,《太平圣惠方》載“神聰四穴,理頭風目眩,狂亂瘋癇,針入三分”,四神聰與百會具有協同作用[3]。
綜上,針刺特定穴位可以明顯改善腦部循環及腦組織能量代謝。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對針灸在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康復中的介入時機、治療方法、作用機制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1 何洪波,楊成明,段緒偉,等.老年高血壓患者認知障礙與動態血壓的關系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3):332 -334.
2 易瑋,汪幗斌,佘世鋒,等.針刺百會、大椎穴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皮層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表達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1(6):439 -442.
3 郭閆萍.醒腦開竅針刺法對針灸治療中風的貢獻[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