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芳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525000)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啟示
趙 芳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525000)
梁漱溟在上世紀30年代開展的鄉村建設運動未能幫助中國找到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方法,但他的探索對今天的新農村文化建設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多樣化開展農村教育,鼓勵知識分子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借助文化建設來調動農民建設的自覺性,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新農村文化建設;啟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農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運動,影響深遠。梁漱溟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分析中國問題,認為要解決中國問題必須從中國鄉村入手“創造新文化”,開展鄉村建設運動,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最終達到解決民族問題的目的。他的這一理論和實踐未能幫助中國找到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方法,但他對農村及中華文化重要性的認識至今仍然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今天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問題并不是什么別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因西方文化擴張引起的嚴重的文化失調。而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的”[1](P150),因此要解決中國問題必須從中國鄉村入手,“創造新文化”,開展民眾教育。他曾經這樣強調農村的重要性:“農村興盛,全個社會才能興盛;農村得到安定,全個社會才能真安定。設或農村沒有新生命,中國也就不能有新生命。我們只能從農村的新生命里來謀求中國的新生命;卻不能希望從中國的新生命里,去求農村的新生命。”[2](P834)
近年來,中央對農村文化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曾明確指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3]。但就目前狀況來看,農村文化建設狀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還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農村生活環境也有所改善,但文化生活和科技知識水平的提高卻比較緩慢。在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明顯不足,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文化機構運轉存在較大困難。由于文化公共產品提供不足,農民自己又無經濟實力購買文化商品,因此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孤單和枯燥,給農村消極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留下了極多的時間和極大的空間。在一些落后地區,農民看不上書報、電視,聽不到廣播,農閑時間只能靠閑逛、喝酒、賭博打發時光。外來的各種低俗和消極文化乘虛而入,扭曲農民的價值觀念,侵蝕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農村文化處于邊緣化的境地。
農村文化建設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社會組織給予高度關注,要充分認識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將中央的指示精神落實到行動中去,按照先進文化在農村發展的要求,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好地推進全面小康進程;才能維護農村穩定,促進科學文明鄉風的養成,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
梁漱溟認為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加強民眾教育,而中國的民眾多在鄉村,所以民眾教育即鄉村社會教育。“鄉村建設運動之作法,即為民眾教育,此點毫不含糊,清清楚楚,走民眾教育的途徑,完成鄉村建設。”[4]梁漱溟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始終把培養人才放在首位。他注重教育,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他在農村設立鄉學、村學,用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化社會為學校,使村里的每個人都成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培養新的社會風氣。他不僅注重基礎教育,讓所有的適齡兒童都去上學,還開設了成人教育、婦女教育,教授識字、農業知識、一般科學、衛生常識、音樂、軍事技術等內容。梁漱溟還特別開設了公民學,講授時事、梁漱溟思想并開展精神陶煉如組織“朝會”等,訓練農民對公共事務的注意力和活動力,培養農民的新思維、新習慣。此外,他還經常舉行一些文藝活動,如自排文明戲、送戲下鄉、舉辦農民冬季運動會等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這些教育活動的開展對糾正農村鄙習,培育農村新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展農村教育除了進一步落實義務教育,保證適齡青少年上學外,還應該通過各種教育途徑提高農民的知識素養和精神素質。比如探索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培訓農民要有資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內容必須符合農民的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教授他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韓國在2005年為農民推出了教育培訓券制度,首次提出讓農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意愿選擇教育培訓機構和培訓內容,賦予受訓者自主選擇權,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的實際需求,實現教育的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務。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再如,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利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廣播、電影、戲曲等載體來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規范農民的道德行為,達到梁漱溟所說的“精神陶煉”的目的。
新農村建設雖然已經開展多年,但我國農民整體的科技文化素質仍然明顯偏低。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建設和諧農村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農民充分就業、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梁漱溟認為:“中國問題的發動,不能不靠其社會中之知識分子,而且必須是與外面接觸的知識分子。因為問題雖普遍地及于中國人之身,而看見了這個問題的只有他:問題之緊迫虐苦或更在蚩蚩無知之分子,而感觸親切成為問題并有一方向擺在面前的,則必在他。”[5](P452)鄉村建設運動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廣大農民的自覺和知識分子的投入,其中知識分子的投入是先導,農民自覺是基礎。農村文化的建設更需要知識分子的關注,送科技、送文化到農村,和農民一起從中國的舊文化里創造出新的鄉村文化。
以梁漱溟為代表的廣大知識分子在這場鄉村建設運動中,拋棄城市(國外)的優厚待遇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毅然來到偏遠落后的農村,通過興辦教育、改良農業、流通金融及移風易俗等工作,把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傳授給農民,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增加農民生產收入,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其中有許多是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歸國留學生,有許多大學校長、教授和知名專家學者。他們在農村艱苦工作,真心實意地為農民做一點好事,自覺地獻身于鄉村建設事業。當年知識分子對農民問題的高度關注,以國家和民族問題為己任,樂于奉獻、敢于奉獻,今日看來亦彌足珍貴。
今天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同樣需要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關注與深度參與。這種參與不僅僅是坐在家里寫報告、做科研,而是如同當年的鄉村建設運動一樣深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去,與廣大農民共同勞動、共同創造、共同建設。如被稱為中國“三農”問題專家的溫鐵軍從事農村調查研究幾十年,對農民生計、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穩定進行調研和反思,并聯合海內外一些思想界的同仁指導、培訓了很多青年志愿者,在中國各地開展了體現社會漸進改良思想的、內容廣泛的“新鄉村建設”試驗。經過試驗,他們認為農村文化建設最有成效。此外,還可以發動更多的大學生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去,通過回鄉任教、做村官、創業等方式帶動農村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建設。既可以解決大批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又有利于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
知識分子參與到新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實踐中去,這是時代的要求,更是知識分子自身成長的需要。當前最需要的是廣大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最需要的是廣大知識分子的自覺。
梁漱溟開展鄉村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新文化,救活舊農村。試圖在創造新文化的過程中用禮俗代替法律,依賴廣大農民群眾,依賴群眾自覺自愿地行動,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運動或新的文化運動,從而敦促農村中的大多數人自覺地養成新的政治習慣。他從中國傳統“鄉約”中受到啟發,創立了一種寓行政組織于學校之中的“政教合一”的農村基本社會組織——鄉農學校。鄉農學校通過開展教育活動,把農民組織起來,并經知識分子的引導,推動他們自覺建設鄉村,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改造鄉村、建設鄉村。
梁漱溟強調要發動農民的自覺性,認為“鄉人能注意關切公共事情,向前運動,表現組織能力,就算此村學之最大成功”[6](P749)。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也應該充分發揮農民的自覺性,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溫鐵軍等人在實踐中發現組織農民開展文化建設是農村建設中最易運作、最易調動群眾熱情、最易有成效的。比如花幾百塊錢給婦女們買紅綢子,她們的秧歌就扭起來了,上層的聲音就可以因此而傳遞出去。婦女是農村中極大的弱勢群體,也是一個可依賴的群體。把婦女組織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搞鄉村文化建設,組織一個能夠常年開展的、最能夠為婦女們所接受的文化活動,讓農村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氛圍,重新讓大家的心聯系在一起,這具有其他方式難以達到的成效。因此說,文化建設投入最小,收益最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新農村建設中有利于安定團結、穩定基層的一項工作。當文化建設具有一定基礎后,又可以將其轉化為動員組織農村合作社的原動力,成為發展經濟的推動力量。
發揮農民建設農村的自覺性,其意義無疑是極為重大的。知識分子關注農村,政府政策支持,對農村建設而言都只能起到“輸血”的作用,農民自覺性發動起來后,農民從被動變成主動,積極地改造農村建設農村,那才是為農村“造血”。從文化建設入手調動農民的自覺性,讓新農村建設成為農民內在的要求,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農民的自覺是新農村建設最根本最長久的力量。
正如梁漱溟所言,中國以儒家為代表的文化發源地是農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也一直保留在農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利于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內容豐富的民間原生態文化的保存和延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是我國農村建設思想中的寶貴財富,其中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和探索仍值得我們借鑒。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5-12-12.
[4]梁漱溟.民眾教育何以能救中國[J].鄉村建設旬刊,1934,4(7、8).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Enlightenment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ZHAO F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Guangdong 525000,China)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that LIANG Shu-ming carried out in the 1930s failed to help China find a fundamental solution of ethnic problem,but his exploration still has some significance on today's 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develop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encourage the intelligentsia take part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actively,and mobiliz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asant with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and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terial civilization,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IANG Shu-ming;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revelation
D669
A
1674-0297(2012)02-0093-03
2011-09-19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趙 芳(1981-),女,湖南常德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研究。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