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星辰
(南京工業大學 法律與行政學院,南京 211815)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主體的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所制定的方案、行為規范和準則。公共政策的特點集中表現在它的公共性:政策的制定者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公權力部門,公共政策涉及到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網絡輿論是公眾在網絡空間內,就社會政治生活表達和傳播的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是社會心態和政治心理在網絡上的直接反映。公共政策最終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對政策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公共政策的成敗,民眾在現實中對公共政策的看法必然會在網絡空間內有所體現。
互聯網的興起為政府和民眾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提供了一個新的互動交流平臺,使公眾更好地參與到公共政策決策中來;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匯集了各種利益訴求,為政府決策者釋放“決策氣球”,試探和了解民意提供了更多的依據和參考;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壟斷,有效彌補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充分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某些公共事件、偶發事件一旦進入公眾視野,并在網絡上升溫發酵,便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對政府決策者產生影響和壓力,最終左右公共政策走向。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2003年發生的×××案,實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止,開始推行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求助辦法》,網絡輿論的力量功不可沒。在這些事件中,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和網絡輿論的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多次通過網絡和網友互動交流,聽取民聲,匯集民智。各級政府和部門建立網絡留言板,網絡信訪處,開通微薄,以多種形式和民眾進行互動交流。例如,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正式推出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機構留言板”欄目,自創辦以來,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央、省、市、縣四級構架。截止至2010年年末,已有多位省委書記、省長、地方一把手對“留言板”中的網友留言做出了公開回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網絡輿論已經成為政府公共決策重要的基礎之一。
在看到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公共政策與網絡輿論存在著許多不適應、不切合之處,雙方存在著一定沖突,體現為:
(1)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網絡輿論之間的沖突。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對政府公共政策的相關問題自由地發表看法,但是在海量信息尤其是虛假信息面前,人們很難對一些信息做出理性合理的判斷,網絡輿論經常呈現表現出反傳統、反主流、反權威的價值取向,表現為網絡輿論常常對公共政策內容的合理性產生質疑,對公共政策存在著逆反排斥的心理,一些網民對計劃生育政策、民族政策等肆意解讀,曲解。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這種“哈哈鏡”效應造成了很多誤解和偏見,公共政策的權威性受損,政策客體對政策的不認同,偏離政策目標現象就有可能發生。
(2)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網絡輿論沖突。網絡輿論是分散的、顯性的,而網絡民意是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傾向性的網絡輿論的聚合,隱含在網絡輿論之中,網絡輿論并不能等同于網絡民意,更不能代表現實中的全部民意。第一,網絡輿論表達的匿名性導致網絡輿論帶有很明顯的雙重性和群體性特征,表現為理性與偏激、真實與虛假并存。既有真實合理的民間訴求,理智客觀的批評意見,又有對黨和政府惡意無理的攻擊謾罵、虛假信息和不文明言論隨處可見。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個人在群體中的思想獨立性會被群體思想所取代,其行為和思想會表現出偏激、盲從、缺乏理性等特點。從總體上來看,網絡輿論極端化、情緒化、片面化的傾向非常明顯。第二,網民存在著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地域上的結構性失衡,網民代表性不足。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4.85億,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網民占43.8%,農村網民為1.31億,僅占整體網民的27%,學生群體占比最高,達到29.9%。第三,網絡話語權占據在少數手中,“意見領袖”和“網絡推手”的觀點往往能受到追捧,普通網民或成為盲目的追隨者,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話語上的強勢往往能讓這些人制造網絡議程來操縱輿論。科學的公共政策必須建立在一個信息全面、真實的基礎之上,網絡輿論與真實民意的偏差,給政府決策帶來一定混亂。
(3)公共政策過程與網絡輿論非規范化表達的沖突。第一,在傳統的政策議程中,政府決策者將民眾反映較多的社會問題納入公共政策范圍,公共政策系統的啟動往往從政府開始,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而網絡輿論的表達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公共政策與網絡輿論這種步調上的不合拍時常導致政府在回應網絡輿論時時間上滯后、行為上被動,增加了政府的決策成本。第二,網絡輿論的非規范化表達常常引發輿論的監督越位,對政府政策產生負面影響,這種情況在司法領域表現得特別明顯。對于一些輿論廣泛關注的司法案件,在司法判決之前,網絡媒體的大肆炒作引發輿論升級,司法機關深陷輿論風暴中,司法審判演變成“媒體審判”,這顯然有礙于司法獨立。
沖突論的代表人物科塞認為“社會沖突是一個調整規范適合新環境的機制。一個彈性的社會從沖突中受益,因為這種行為通過創新和改進規范保證了它在新條件下繼續存在。這種重新調整規范的機制在一個僵化的社會里幾乎是得不到的:后者由于壓制沖突,從而也消除了一個有用的警報,因此把災難性崩潰的危險增大到極限。”沖突有正負兩面雙重作用,沖突并不是意味著單純的對抗,更多的是一個整合協調的契機。化解公共政策與網絡輿論的沖突,不單單需要對輿論進行引導監督,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緩和調解機制,實現政府與民眾的雙贏。本文從制度保障的的角度出發,給出一些思路參考:
(1)構建溝通機制,推進網絡問政。在傳統的公共政策系統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監督、評估等一系列過程中,民眾總是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公共政策。網絡問政,就是以網絡為媒介為政府和民眾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將網絡輿論表達推向制度化的軌道,實現官民互動。推動政府決策與民意的雙向回饋,政府問策于民,民眾求答于官,使民眾充分及時地了解政府政策,使公共政策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共利益。面對群眾質疑,應主動接受網民的監督,改變疲于應對的局面,重塑政府的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行網絡發言人制度,網絡發言人代表各自的職能部門公布權威的政策信息,受理網民訴求,征求網民意見,使網民全面了解到政府公共政策信息。
(2)建立網絡輿論匯集制度。網絡輿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實中的民意,網絡輿論匯集制度對政府加強輿論敏感度,及時了解輿論動向有著重要作用。政府應組織專業人員,利用技術手段對輿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眾聲喧嘩中剖離出對政府決策有用的信息,把社會公眾的訴求轉化為公共政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組建的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監測室定期對網絡輿論進行監測、統計和分析,形成監測分析研究報告。今后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實現對網絡輿論收集的分層對口管理,地方政府也應針對本地BBS、本地網站建立有地方特色的輿論匯集制度。
(3)健全法律法規,規范網絡輿論。面對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健全法律法規勢在必行。不僅要規范網絡信息的發布和傳播行為,也要保障網絡輿論的自由表達。對于歪曲事實、傳播謠言、惡意攻擊的言論,要及時澄清、有力回擊,對當事人追究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對于網民的建言獻策,有理有據的批評意見,應認真傾聽、虛心接受、給予回應。對于某些地方官員濫用公權封堵信息、對網民打擊報復甚至“跨省追捕”,也要出臺相應的懲戒制度,對這些官員實行問責。政府要本著包容積極的心態,既要讓網民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暢所欲言,又要及時封堵住不良信息,如何把握住這個“度”的問題,考驗著政府的駕馭能力。
(4)建立網絡自治組織,提升網民素質。網絡自治組織可以充當現實中NGO的作用,在網民和政府之間樹立一道信息交匯的中轉站,起到上傳下達,整合利益訴求,疏導網絡情緒的作用。網絡上已經出現了一些自發組織的辟謠小組,但仍處于萌芽階段,在現階段政府可以鼓勵引導,使之發展壯大。通過宣傳教育,逐漸讓網民學會準確完整的解讀政策信息,提高他們的網絡參與技能,從而提高網絡輿論質量。培養網民的公正、客觀、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自律意識是一個緩慢艱難的過程,這不僅需要長期道德教育,更為重要的是營造綠色和諧的網絡環境,形成一套公認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使網民的自律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網絡輿論的興起考驗著政府的智慧和勇氣,正視網絡輿論,善用網絡輿論,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做到網絡參與常規化、制度化,是推進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學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
[1]L·科賽.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與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01-09-19).[2011-10-24].htt://www.cnnic.cn/research/bgxzltibg/201107/t201107192.2120.html.
[5]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善待網民和網絡輿論”系列評論[EB/OL].(2011-7-11).[2011-10-24].http://yuqing.people.com.cn/GB/210108/226474/index.html
[6]盛馨蓮.網絡環境下公民參與政策過程的問題與對策[J].東南學術,2007(4):82-86.
[7]邢彥輝,閔然.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意表達:網絡公共輿論與協商民主[J].云夢學刊,2011(7):147-150.
[8]劉祖華,周湘智.網絡民意在公共決策中的雙面解讀[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