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內蒙古財經大學 研究生處,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現代經濟學認為R&D投資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效應,其帶來的社會效益遠遠超過投入成本,因而國外學者將R&D投資作為衡量稅收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優惠的指標。近幾十年來,許多學者一直都在關注稅收優惠對R&D的激勵效應性,其中最早的研究源于Arrow(1962)。關于R&D的稅收優惠政策,學界集中關注研究稅收優惠工具是否存在激勵作用及激勵程度如何。
針對稅收優惠是否存在激勵作用:Eisner,Albert&Sullivan(1983)、Swenson(1992)、Berger(1993)等通過設置虛擬變量的方式,即享受相關稅收優惠為1,不享受為0,驗證了稅收優惠對R&D確實存在激勵作用。Guellec&Van Pottelsberghe(2000)對17個OECD國家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稅收激勵R&D支出有一個負的價格彈性,R&D稅收激勵促進了社會R&D活動。關于稅收優惠激勵的效果:從Hall(1993)、Hines(1993)、Hall&Reenan(2000)等對美國R&D稅收優惠政策的研究中,得到了R&D稅收優惠政策的收益大于成本的結論;Dagenaisetal(1997)對加拿大的R&D稅收優惠體系研究發現,政府每放棄1加元的稅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將增加到0.98加元;Kenneth(2004)的研究表明,對加拿大公司每1美元的稅收優惠(加計扣除)能增加R&D投入1.30美元;Sanjay Gupta(2011)的研究表明,對美國公司每1美元的稅收優惠(加計扣除)能增加R&D投入的2.08美元。研究證明稅收優惠對一國的R&D支出有激勵作用并且效果明顯。
Robert.E.Hall&Dale.W.Jorgenson(1967)從稅收政策對企業的投資影響這個角度分析,認為稅收抵免和再投資退稅會對企業節能減排投資產生影響,加大對這些稅收的優惠力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邊際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對節能減排技術與設備的投資。Dales(1968)基于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提出了排污權(Pollution right)交易即排污許可證交易的設想,這一設想于1976年被美國政府采納,實施的污染許可排放市場交易主要有:廢氣污染許可證交易、汽油含鉛量許可證交易、水污染許可證交易等。Baumol&Oates(1971)運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從保護環境的成本和政策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研究,試圖找出最優的環保途徑。在繼承庇古稅(Pigouivain tax)的基礎上,提出環境價格與標準程序法。OECD在1972年的成員國會議上針對環境保護措施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Polluter Pays Principle,簡稱PPP原則),同時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稅收政策。隨后,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開始重視環境稅,并建立了一整套環境稅收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Burrows(1979)提出了逐步控制法,該方法就是管理者通過實踐,不斷地對稅率進行修改以達到環境保護和稅收效率的最優。Tietenberg(1990)針對美國的減污靜態成本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與命令控制手段相比,綠色稅收會產生更有效的刺激作用。因此在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方面,制定有效的稅收政策往往比單純的行政干預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Tietenberg(1990)在對美國的減污靜態成本的研究中發現,合理的稅收政策會比命令控制手段更有效,在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方面,人們往往是傾向于稅收政策的選擇。Praece(1991)在對環境稅收研究的過程中,提出了“雙重紅利”。他認為綠色稅收不僅能夠控制環境問題,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稅收收入以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額外負擔。
Clark(1940)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分布。筱原三代平(1985)提出了“筱原基準”(Shinohara benchmark),用來確定產業結構優化目標和主導產業判斷依據。Charles Feinstein(1999)通過對最發達的25國就業結構的研究發現,需求和供給是這些國家產業結構演進的主要原因。Hall&Jorgenson(1967)計算了美國三次稅收政策大調整對投資的影響,發現1954年采用的加速折舊政策對建筑投資業效應相當大;1962年降低機器和設備的折舊年限,效應也很大;1962年對設備和機器實施投資稅抵免,效應更是巨大。Larry Willmore(1991)通過對巴西產業集中度比率進行分析后認為關稅保護是決定產業集中的一個重要因素。Dagmar Rajagopal&Anwarshah(1995)在對巴基斯坦化工、紡織等行業的稅收政策分析后,認為稅收優惠政策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美國政治學家C.Johnson(1982)認為,產業政策的實施是“日本經濟奇跡”產生的主要原因。Ali M.Ei-Agraa(1997)指出,在二戰后日本經濟的復蘇主要依靠使用干預力度很強的產業結構政策手段,而英國主要以競爭性政策為主。Glenn R.Fong(1998)指出,在日本計算機和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從追隨者變為領先者的過程中,政府R&D項目對它們的支持呈現長期的下降趨勢。Martin Feldstein(2002)通過對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方面的研究,指出了稅收政策在產業結構中的積極作用。然而有學者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以Kent E.Calder為代表的產業政策否定派認為,日本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是民間部門資金的支持,而非產業政策實施的成果。Ali M.Ei-Agraa(1997)通過對采礦、石油及煤炭產業的研究發現增長最快的產業得到的援助并不多。
國內學者對科技企業稅負和稅收優惠有效性研究較晚,而且尚不成熟,許多觀點并不一致。
關于高科技企業稅負。陳曉和方保榮(2001)認為過多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利于企業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業的長期競爭力。陳磊(2004)提出稅收優惠政策側重于結果是不正確的,應側重于創新的投入。包全永(2006)采用不同稅負計量方法分別檢驗了高新技術企業稅負,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王韜和蕭艷汾(2006)提出一個企業稅負的高低不能和企業的負擔畫上等號。因此在制定稅收政策時,一味的追求輕稅負,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于稅收優惠有效性。李珂(2004)認為財稅政策作為調控經濟的最直接手段,對高新技術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鐘智宏和沈義林(2006)認為只有稅基減免、稅額減免、優惠稅率三種方式相互協調配合,才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曹煒(2007)認為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對于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分散高新技術風險、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動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婁賀統(2007)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激勵效應研究》中提到,政府主要采用兩種政策工具來促進企業的R&D:一是通過定向財政資助;二是通過稅收政策來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成本。然而,吳秀波(2003)對我國R&D支出實證分析后,發現我國稅收措施對于刺激研發支出強度有限。夏杰長和尚鐵力(2006)對1996-2003年我國企業R&D投入增長變化率與企業所得稅增長變化率進行相關分析,得出雖然稅收優惠政策對R&D的支出有激勵效應,但是效果并非十分顯著。林穎(2007)認為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有限,稅收政策激勵效果不明顯。
安體富和蔣震(2008)通過對微觀經濟主體福利函數的分析得出“庇古稅”有利于控制企業的排放行為,促進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李珍萍(2008)認為在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過程中,稅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將發揮重要作用。張磊和蔣義(2008)以中國1994-2006年的增值稅、消費稅和資源稅為自變量,把稅收政策的能源效應作為因變量構建回歸模型,分析得出增值稅比重與全國單位GDP能耗負相關,該比重每年提高1%,全國單位GDP能耗降低1.1%,說明增值稅在節能減排中的政策效果顯著。張彩慶和董圓圓(2010)通過介紹1996-2007年間的節能減排相關稅種數據,用單位GDP能耗作為考量,運用灰色關聯法研究了相關稅種與節能減排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得出消費稅與單位GDP能耗之間的關聯度最高,其次是增值稅,最后是資源稅。凌嵐(2010)通過近幾年OECD成員國的實踐,證明環境稅對治理環境十分有效。汪春竹(2011)提出減稅免稅相結合,支持開發可再生能源;獎勵限制相結合,促進能源節約;多種優惠結合,鼓勵能源合理利用;抵稅免稅結合,加強環境保護。楊林和王營(2011)對影響企業節能減排效果主要的因素進行實證檢驗,認為企業內部的活力指數為主要因素,稅收政策可以優惠高新技術產業工作者的個人所得,甚至給予他們適當的獎勵,這些都會對提高企業的活力指數有積極影響。
國內對稅收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最為系統的是劉鵬飛(1995),他從需求和供給方面入手,提出了稅率變動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宏觀模型。汪異明(1996),提出產業結構和稅收政策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江小涓(1996)認為,產業政策在國家工業發展的較早時期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蘇明(2002)指出,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蘇明、楊舜娥和趙福昌(2002)認為采取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非國有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胡志勇(2004)認為,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仍需產業稅收政策的支持,這樣也有利于第二產業的技術升級。張斌(2011)通過構建VAR模型,以1978-2009年數據為基礎,應用計量的方法對中國稅收政策影響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稅收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影響不顯著,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最顯著。王陸進(1994)認為流轉稅具有易轉嫁的特點,會導致產業結構不確定,所以應該增強所得稅調節產業結構的功能。劉華和黃永明(1994)對流轉稅調節產業結構的功能抱有懷疑態度。然而,趙黎明(2001)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應該堅持以流轉稅調節為主,所得稅調節為輔的原則。王昉(1999)認為我國的稅收產業導向力度不夠,并強調重心應該放在產業稅收優惠,而不是區域稅收優惠,優惠手段應該是直接與間接優惠并重。錢晟(2000)認為,產業結構稅收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但長遠來看,產業結構的優化能增強稅收能力,提高我國的稅負水平。陳建安(2002)指出政府為了調整產業,對不同行業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讓運營良好的行業承擔較多的稅負,而對需要扶植的行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陳柳欽和彭安慶(2004)認為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稅收優惠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劉蓉(2005)指出稅收優惠對于產業結構及其優化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張曉方(2012)認為,雖然稅收優惠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但目前我國稅收制度設計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不斷完善。
目前已有文獻分別在稅收對企業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方面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豐碩的成果。但是縱觀其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在企業技術創新上,國外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大都肯定了稅收優惠的必要性。因此,近些年來,國外學者主要將稅收政策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如何作為研究的重點。通過實證分析,建立了各種評價模型,給R&D稅收政策激勵程度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不足之處是,研究對象中多為發達國家,少有發展中國家。國內文獻雖然也肯定了稅收優惠的正效應性,但在稅收政策與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之間的問題上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對如何有效應用稅收優惠政策來促進企業科技創新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研究。在節能減排上,目前國外在稅收政策與節能減排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有:一是在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生態稅制,“雙重紅利”理論的提出成功地解決了生態稅制的可接受性及制度協調問題。二是稅收實踐不斷深入,極大地保護了環境,降低了企業污染。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也初步制定了一些環境保護制度,得到了一定收益。但我國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節能減排稅收體系,國內文獻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有利于社會公平及改革構建綠色稅收體系幾個方面。在產業結構上,國內外文獻對稅收政策與產業結構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一般都是將兩者分開來研究,缺乏密切關系的研究;另外在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時沒有充分考慮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缺乏對國際產業整體的把握。以上研究大多數選取的資料都是來自于發達國家,盡管許多學者意識到在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政策更應該受到重視,其中國內學者在稅收政策和產業結構的總體關系上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但還是缺乏有力理論依據。
[1] BERGER,P.G..Explicit and Implicit Tax Eff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Tax Credi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2).
[2] Charles1.Plosser.Stochastic Trend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5(9):819-840.
[3] Dagmar Rajagopal.A Rational Expections Model for Tax Policy Analysi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3(2):27-29.
[4] EISNER,R.,etc..Tax Incentives and R&D Expenditures[A].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Vol.2)[C].Paris: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1983.
[5] EI-Agraa&Ali M.UK Competitiveness Policy vs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J].The 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4):1504-1517.
[6] Fong&Glenn R.Follower at the Frontier: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98,42(2):339-366.
[7] HALL,B.H..R&D Tax Plicy during the 1980s:Success or Failure[A].POTERBA,ed.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vol.7)[C].Cambridge,MA:MIT Press,1993.
[8] HINES,J.R..On the Sensitivity of R&D to Delicate Tax Changes:The Behavior of U.S.Multinationals in the 1980s[A].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axation[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9] KENNETH,A..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nvention[A].R.Nelson,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C].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0] Johnson,C..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1] Martin Feldstein.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1):83-85.
[12] Peace.Jobs and environment:the“double dividend”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1991.
[13] Robert.E.Hall.Dale.W.Jorgenson,Tax Polic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1967.
[14] SWENSON,C.W..Some Tests of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Tax Credit[J].Journal of Public Econmics,1992,49(2).
[15] 安體富,蔣震.促進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理論、問題與政策建議[J].學習與實踐,2008,(10):11-20.
[16] 包全永.現行稅制下關于不同類型高技術企業稅負狀況及問題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6,(45):34-44.
[17] 陳曉,方保榮.對增值稅轉型的幾點逆向思考[J].稅務研究,2001,(5):26-30.
[18] 陳建安.產業結構調整與政府的經濟政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19] 陳磊.稅制與企業創新的關系及其改革思路[J].稅務研究,2004,(10):9-13.
[20] 曹煒.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問題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5):19-20.
[21] 胡志勇.關于中國現行產業稅收政策的修改建議[J].涉外稅務,2001,(5).
[22] 林穎.促進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07,(1):14-16.
[23] 凌嵐.促進節能減排稅收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2010,(5):14-17.
[24] 李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J].財稅廣角,2004,(6):79-80.
[25] 李珍萍.促進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研究[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報,2008,(6):13-17.
[26] 劉華,黃永明.試論稅收調節產業結構的方式[J].稅務與經濟,1994,(1).
[27] 劉蓉.稅收支出的經濟分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8] 錢晟.稅收負擔的經濟分析[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9] 蘇明,楊舜娥,趙福昌.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02,(6).
[30] 汪春竹.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節能減排的現狀分析[J].稅務研究,2011,(3):210-211.
[31] 王昉.中國上市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1999,(5):29.
[32] 楊林,王營.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2011,(3):14-16.
[33] 鐘智宏,沈義林.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J].高新產業論壇,2006,(1):11-14.
[34] 張彩慶,董園園.節能減排與稅收政策的灰色關聯分析[J].華東電力,2010,(8).
[35] 張斌.稅收政策影響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效果的實證分析[J].晉中學院學報,2011,(8):54-68.
[36] 張曉方.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稅收政策分析[J].財經視點,2012,(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