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
針對財政風險具有全方位系統性的特點,湖北省以加強財政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為主線,以加強權力運行監督為核心,以規范財政資金管理為關鍵,以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資金和干部安全為目標,著力深化財政改革,為促進財政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紀律保證。
針對財政收支規模日益擴大,管理服務對象日益多元,財政風險日益增加的嚴峻形勢,湖北省財政廳高度重視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做到“一把手”親自部署,成立專班,專項落實,實行“一崗雙責”。從2009年開始連續三年向財政系統下發指導意見,召開了多種形式的推進會議。從廳機關到市州、縣市財政部門,全員動員,全面排查思想道德風險、制度機制風險、崗位職責風險三類風險,抓住防控項目管理、資金分配、國庫收付、行政審批等關鍵環節,建立前期預警、中期監控、后期處置三道防線,完善規章制度。到2011年底,在廳機關30個處室全面排查風險點的基礎上,繪制365個工作流程圖,排查制度風險151個,排查工作崗位風險點945個,制定防范措施1096條。
同時,為在全省財政系統加快推開此項工作,湖北省財政廳選擇了宜都市、沙洋縣兩地財政部門為全省財政系統腐敗風險預警防控體系建設示范點,并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示范點的示范帶動效應,先后有150多個省內外市州縣財政部門,計1000多人次到上述兩地學習考察。目前,全省17個地市州和106個縣市區財政部門已普遍建立了一套務實管用、體系科學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覆蓋率達到100%。通過構建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廣大財政干部的廉政風險意識不斷增強,財政資金和干部安全得到保障,促進了財政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財政系統違紀案件逐年減少。
一方面,針對財政資金管理、社會管理和行政審批的關鍵崗位、關鍵環節,全面排查風險點。另一方面,針對風險點,制定防控措施,科學配置權力,加強流程控制,規范自由裁量權使用,完善管理制度、工作規則、行為規范和廉政規定。如:武漢市財政局排查出風險點358個,制定防控措施418條,再造工作流程223個,重構處室職責、崗位工作職責、工作規則、業務規程等制度151個,制定處室廉政承諾書19份。制定出臺了武漢市財政局 《服務承諾制度》、《首問負責制度》、《限時辦結制度》、《AB角工作制度》和《失職追究和工作人員權利保障制度》等制度;十堰市財政系統共清理權力8大項,細化為38個小項,涉及111個環節。匯總確認單位風險點143個,并針對風險點相應建立了風險防控措施。規范工作流程63個,固化自由裁量權7大類計55項;仙桃市財政局先后制定了《廉政風險防控辦工作職責》、《廉政風險信息收集登記制度》、《廉政風險信息分析評估制度》、《廉政風險信息審核發布制度》、《廉政風險預警處置督查制度》、《廉政風險信息處置結果回告制度》、《廉政風險預警處置情況通報制度》、《廉政風險信息檔案管理制度》、《財政局長崗位風險防控制度》等若干制度,使廉政風險預警防控工作有章可循,落到了實處。
一是深化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的全覆蓋。全省納入改革的縣級以上預算單位達到2.41萬個,占基層預算單位總數的98%。省直已將699家在漢基層預算單位納入改革范圍。全省126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全面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一般預算資金、政府性資金、預算外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比例分別達到了97%、95%、94%。二是深化部門預算改革的全覆蓋。全省有108個市(州)、縣(市、區)全部編制了本級部門預算,其中:有106個市、縣將本級所有的預算單位納入部門預算編制范圍;80%以上的縣(市、區)將鄉鎮作為一級預算單位,納入了縣市本級部門預算。三是深化政府采購制度的全覆蓋。全省各級政府采購預算編制面達到100%,采購資金國庫直接支付率達到80%以上。四是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的全覆蓋。非稅收入全面納入預算管理。
一是組織財政干部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及《實施辦法》,并逐條對照內容進行自查,反思自己的從政行為有沒有與“52個不準”不相符合的地方,有沒有偏離的苗頭。二是大力推進廳機關和財政系統廉政文化建設,制定下發了《湖北省廳機關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湖北省財政系統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被湖北省直機關工委和省監察廳確定為廉政文化示范點并受到表彰。三是加強對財政干部的日常監督。宜都市財政局制定了財政干部八小時之外的“七要七不要”自律規范、“七個嚴禁”、“八不承諾”等。各地普遍在內部建立預警信息員和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服務對象為社會監督員加強監督。
一是完整編制部門預算,各預算單位的所有收支全部納入預算,按年度編制政策和口徑實現預算統編,進一步規范預算編制、審批、執行、監督程序。二是突出省直部門風險防控責任。由管理重大財政項目資金的省直部門制定資金分配使用管理辦法,明確支持重點、支持環節和支持方式,單家部門管理的重大財政項目資金,由該部門制定管理辦法和提出具體分配方案。三是明確財政的監督責任。對財政退出項目資金審批環節、參與辦法的制定、資金投入的程序性和技術性進行規范。綜合運用財政監督手段和辦法,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包括對項目資金的評審和建立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體系。
湖北省財政廳會同該省監察廳、審計廳建立相關的工作責任追究制度、檢查監督制度,采取“五統一分”的辦法,即統一發展規劃、統一投入重點、統一管理辦法、統一項目審查、統一行文報批、分別組織實施,強力推進省級財政項目資金整合工作。省直116個一級預算單位2012年的部門預算項目支出已由2011年的2931個項目整合為1368個,整合范圍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堅持“資金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績效考評”的原則,對9大類省級跨部門重大財政專項資金進行了整合,整合項目資金總額近百億元。
以打造“全國財政系統審批環境最優省份”為目標,采取“一放二減三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路徑(即:把一些可由下一級財政部門承擔的管理事項,實行整個管理權限的下放;減環節、減時限、減前置條件;歸并分散在各個處室的審批職能,集中起來,做到一次性全部并到位),推行“三步工作法”(即:放審批權限→減審批環節→取消沖突審批前置條件),對現有的審批制度進行全面清理優化,累計取消、下放審批事項13項,僅保留4項,比全國平均水平少8項,審批期限從法定的20個工作日縮短至14日以內。
2012年,湖北省財政廳印發了《關于建立鄉鎮財政專管員制度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首次以文件形式賦予鄉鎮財政專管員的強農惠農資金發放等十二大工作職責,明確要求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從今年起強力推進建立鄉鎮財政專管員制度,確保全省每一個村都有固定的鄉鎮財政專管員,專門負責處理與財政資金發放管理和村級財務管理相關的業務工作。同時,積極延伸監管鏈條,強化農村“三資”監管,指導1202個鄉鎮成立農村“三資”監管中心,25083個村農村“三資”代理工作實行電算化管理。
把社會反映較多的政府采購、會計事務所等領域作為廉政風險防控的高風險新領域,強化防控舉措,不斷加大監督力度。財政廳會同省紀委、監察廳、省預防腐敗局聯合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政府采購領域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實行分級授權,根本上減少了政府采購領域的腐敗機會;2012年,印發《省財政廳會計師事務所廉潔風險防控工作試點方案》和《關于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采購領域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會同紀委、監察廳、省預防腐敗局選擇部分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試點,嚴格內部監督制度,切實加強對重點崗位人員的監督。
最近,湖北省財政廳下發《關于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實施方案》,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履行工作職責,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配合相關部門,切實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手軟、決不姑息”。著力加強財政資金的監管,切實保障各項民生資金的落實。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使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有新的提高。
在全面排查廉政風險、制定防控措施的基礎上,加強對防控措施落實的監控;完善內部監控機制,建立健全內部檢查考核制度;完善外部監控機制,加強對崗位行政行為、制度機制落實、權力運行過程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對發現的廉政風險,及時向有關崗位或個人發出預警建議,采取談話、誡勉、責令糾錯等處置措施,及時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和偏差,化解廉政風險,避免廉政風險轉化為腐敗行為。
要堅持每年全面總結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工作,對照考核標準,通過自查自糾、專項檢查、重點抽查、年度考核等方法,對廉政風險防控管理情況進行評價,并根據考核評價結果,糾正存在問題,完善工作措施,修正風險內容。探索建立崗位風險教育、廉政滿意度調查分析、廉情信息采集、廉政風險預警監督等廉政風險監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