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農
近年來財政部一再強調要加強中央公共財政投資預算執行 (以下簡稱中央投資)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但還是存在有待改進之處。為提高中央投資預算執行質量,筆者從完善管理機制角度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對中央的投資項目,地方省份必須按規定比例配套建設資金。而在某些經濟不發達的省份,中央資金到位后,地方承諾的資金難以到位。這導致項目資金總量縮水,項目規??s減。在實施項目時,要調整原有的勘察規劃設計,邊施工、邊調整、邊設計、邊等待,嚴重影響了項目進程。
中央投資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基本建設資金,第二類是補貼補助發放類資金。筆者建議對第一類資金中的非經營性的社會公益項目,取消要求地方配套的強制性規定。而第二類項目資金因覆蓋性、剛性、及時性都有硬性要求,地方不能隨意調節,對此要求地方進行資金配套的政策可以保留。目前要求地方配套的管理機制與加強中央資金預算執行力度的管理機制存在矛盾。為提高資金效能,保證政策和資金社會效能最大化,應取消中央財政對基本建設中公益性項目要求地方配套的規定。
國家對甘肅省的縣級財政農業、水利等公益類基建項目免除縣級財政配套資金的扶持政策是一項好政策。此項政策應在中西部地區推而廣之。實行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后,對中西部的省級和縣級財政應給予相同的扶持政策。這不僅能為中西部落后地區減輕財政負擔,而且能增加地方與事權配比的自主財力。而自主財力可用于地方急需投資的項目。這樣既有利于縮小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又有利于防止人、財、物力等社會資源出現不必要的調動,保持經濟社會和諧均衡發展。
中央財政應整合財政資源,對一些關系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項目進行投資。對此要防止投資建設戰線拉得太長。目前的財力有限,如果強求面面俱到,很可能會造成某些項目資金不足。而資金不足的項目必定在規模、質量和使用年限方面存在問題。財政投資應保質保量,做到投資一個成一個。我國目前很少像國外一樣,有年頭的建設項目能保存下來。我國總是建了拆、拆了建,這其中掩蓋了許多設計建設質量問題,而這是財政績效的普遍性損失和資源的浪費。
地方政府部門因為配套項目資金不能落實到位,采用各種方式變通作假,如將收到的中央資金在下撥時作為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指標下達;采用空轉方式將已下達的資金通過某種方式收回后再作為地方配套資金下撥;自行變更調整縮減中央部門批復的相關建設內容等,這導致地方政府承諾的配套資金不到位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對地方政府和干部隊伍的誠信風氣建設都產生不好的影響。取消中央投資的基本建設項目要求地方配套的規定,可消除這種虛報造假的不良風氣。
維護中央政策政令暢通和政策的權威性,要建立政策反饋自我完善的糾偏機制,從政策的科學性、績效性、公平性、合理性、可行性角度進行考量。對已出臺的政策規定,如在實際執行中發現難以實施的問題,應及時反饋,并及時取消或進行調整完善。這樣政策就會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不是成為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