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鴻文 黃 平
出口退稅政策自1950年起實施,至今已經走過了62年歷程,對于促進我國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的產品出口和擴大就業,發揮了歷史性作用,同時也憑借此類產業的發展為基礎擴大了國家外匯儲備。然而,任何政策的施行都有其歷史背景,當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后,原來政策設計目標和實施基礎之間將不再吻合。本文結合當前國家宏觀經濟背景,從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依據,以及當前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動態負面沖擊方面入手,提出逐步取消出口退稅政策,而以鼓勵技術創新的政策替代。
1999年之前,我國出口產品中很大比例為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引進外資投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占外資總額比例65%,出口退稅率相對較高的行業為紡織業、造紙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化工原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出口退稅率長期為11%-15%,除了其中某些行業產品的原材料部分依靠進口,免征退還材料增值稅部分外,大部分基于與發展中國家同業競爭的考慮,通過低價競爭獲取國際市場份額。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在轉變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指導思想下,調整外資投入結構與本國產業結構相結合,其中外資投入份額擴大涉及的產業包括:專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機電器設備制造、計算機行業、儀器儀表制造等行業。依照 《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7年外資在二次產業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都占我國近30%,占外商投資總額33%左右,三次產業中外資占引資總額比重也達到30%。我國以依靠技術進步形成可持續競爭力,然而計算機、高端交通運輸設備和儀器儀表的原創技術大部分仍不為我國所掌握,繼續采用出口退稅補貼企業未必能營造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這一政策是否保護了企業落后的生產方式;在鼓勵民族企業技術成長與技術創新、扶持幼稚產業發展中,能否以鼓勵技術創新投入的財政政策替代出口退稅政策,值得作進一步探討。
在出口退稅政策激勵下,國家獲取了大量外匯儲備,并與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相對應。目前采用的央行管理下的各商業銀行結匯售匯制度,幫助中央政府集中了財力,央行根據外匯儲備配套發行人民幣,對內則形成通脹壓力。截至2011年我國外匯儲備接近3.2萬億美元,經常貿易項目盈余累計1.4萬億美元,欠外債余額7000億美元,以上三項相減,資本項目下盈余累計約1.1萬億美元,如果剔除國際游資投機性流入,則資本項目下的盈余會更少一些,那么就帶來兩個困難:其一,經常項目下的外匯不斷累積,國內人民幣的配套增發也會相應持續增加,大量過剩的貨幣缺乏對應的物資產品,就會形成投機性資金,這一點在2007-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中,在中國出口受到削弱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物價并未因國內供給能力上升而下降,流動性過剩的極端表現反而抬高了樓市價格,并導致農資生活用品、中藥材等價格在囤積爆炒下巨幅攀升;其二,當落后的產能需要淘汰,需要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套發揮作用的時候,由于經常項目下配發的人民幣已經形成通脹壓力,很難再增發貨幣,客觀上形成“滯漲”困境,限制了國家貨幣政策的運用。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00—2009年)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從工業制造業選取進、出口數據完整的14個樣本行業,跨度1999-2008年十年數據看,外資企業出口產值占我國各行業出口總額的51%到65%,且呈現逐年遞增,統計樣本涵蓋紡織業、造紙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化工原料及制品業、醫藥業、黑色金屬壓延業、有色金屬壓延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因此出口退稅補貼中,50%以上的財政資金都補貼給了外資企業,作為內資企業的國有、私營及集體企業所享受的僅僅是小部分。此外,國家出口退稅政策旨在引導企業向國際市場標準看齊,期望企業將退稅形成的利潤投入產品研發和生產設備改造的愿望也將落空。從統計數據看,雖然到2007年我國引導外資投入結構在三次產業中分布變得相對均衡,但是從動態角度看,出口退稅導致內資企業依賴財政補貼保持利潤,缺乏開發新技術的動力,無法對外企形成技術競爭壓力;而外資企業在獲取同等出口退稅保證利潤水平下,客觀上既沒有內資企業的競爭壓力逼迫,主觀上也減少了新技術運用并放緩了技術進步步伐,導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隱含技術水平處于停滯狀態,這一點從計量回歸模型的檢驗來看,出口退稅政策激勵下,按照產值計算,出口退稅額每增加1%,對于我國內資企業的整體利潤水平僅僅增加0.046%,而負面影響使內資企業新產品投放產值減少0.056%,兩項相減,負效應為0.008%,內資企業的實際經營行為與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設計初衷完全相反,同時,出口退稅對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專利技術研發,統計上沒有顯著的正向激勵作用。
目前,我國無論是初級農產品還是農產品深加工,再到工業制造品出口,都面臨逐步升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要突破這一貿易保護政策制約,提升產品的生產制造標準,生產方式的進步是必然選擇。出口退稅政策針對企業出口產品這一部分施行財政補貼,從企業的資金實力考慮,即使不會采取短期經營行為,但是僅憑這一股份資金大規模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也難以做到,很可能僅僅針對出口部分產品提升生產技術和檢驗標準,這直接導致中國企業產品針對國內市場采用低標準,而針對國外市場提供高標準產品,出現歧視性經營行為。再從國家層面考察企業,無法憑借技術競爭優勢,將貨幣儲備轉化為資源儲備和技術能力儲備,抵抗國際國內金融風險的能力也大大削弱,并且因為資源儲備劣勢,未來制約國內企業的供給能力,無法長期有效平抑物價過快上漲。
鑒于以上分析,既然出口退稅政策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引導企業將利潤投入技術改造與創新,逐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而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經濟環境發生改變已呈現諸多弊端,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分階段,分產業逐步退出這一政策,輔之以技術設備改造和產品創新補貼投入的政策,幫助我國內資企業增強競爭實力。具體考慮:在暫時保持農業出口退稅不變前提下,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設備改造,以及按照國際市場最新標準進行的檢驗檢疫,都可以由國家提供財政支持,長期則是針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財政扶持。工業制造業行業,出口退稅資金轉化為技術改造補貼經費,并交由地方政府具體實施監督,企業按照新的行業技術標準投入前期改造資金,根據完成進度與質量,后續配套資金則有政府財政配套資金解決。總之,在保證國家財政補貼切實有助于企業按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