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服務業中小企業現狀及問題研究——以物流業為例》課題組
(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當前,由于受到國家經濟、政治以及企業自身發展的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物流企業呈現出了管理落后、產品單一、信息化程度低下等一系列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近年來,國內眾多學者對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狀況做了詳細的調查與研究,發現了中小物流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根據2002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研究制定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該規定細分了企業規模類型,將企業分為大、中、小、微型,并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其中,中國對中小運輸、倉儲等類型的企業劃分如下:
1.交通運輸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2.倉儲業。從業人員2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3.郵政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為了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中國物流業,中國眾多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物流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做了深入研究。
物流企業成本過高、信息化程度低,從而導致其難以實現規模效應,這是導致其發展步履艱難的主要原因。對此,眾多學者從企業內部環境角度進行了相關分析。陳傳國(2007)認為,中國物流企業大部分規模在500人以下,從事公路運輸的企業擁有的車輛不多。企業規模過小,運輸能力、倉儲配送能力、服務范圍都有限,從而造成服務成本相對較高,規模效益難以實現。并且這些企業技術和管理相對薄弱,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會出現裝載率低下甚至空載、司機隨意安排自己行走路線等現象,造成現有的資源大量浪費。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物流企業成本過高,導致利潤較低,直接導致了企業信息化投資較少,造成了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問題。馬驪(2007)指出,在受調查的近百家來華外商投資企業中,高達80%的企業對目前物流企業的服務滿意度的評價為“一般”,其中工商企業對現行物流企業服務不滿的原因,大部分都與信息化水平低有關。郝萍(2005)認為,企業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①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與企業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適應。②企業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③利用網絡開展信息服務的層次低。④國產信息技術的支持能力弱,建設成本高。⑤信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的問題。⑥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法律法規不完善。⑦信息化人才特別是復合型骨干人才缺乏。⑧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上盲目求新、求全。
物流人才的極度缺乏也是導致物流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的重要原因之一。榮鳳英(2001)指出,發展物流,要有高度系統化、集約化的管理體制作保證,要擁有系統的現代管理技術、管理手段以及相應的管理機構作支撐。而所有這一切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人,現存的賴以發展物流的人員隊伍還遠遠不能適應要求,因此著力培養物流人才更是當務之急。為此,許多學者也對中小物流企業缺乏人才的原因做了細致分析,溫建萍(2009)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小物流企業員工流失率高,二是培訓意識差。這就造成了中小物流企業的人才極度缺乏,即使是長期在物流一線的工作人員對物流前沿理論、管理模式也知之甚少,缺少創新開拓能力。
中國物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并且缺乏合作意識,經常單獨作戰,導致其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發展。對此,一些學者從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來分析,董偉、紀付榮(2009)指出,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缺乏在全球范圍謀求物流外包或與全球的外部企業締結戰略聯盟的戰略理念,總是單獨作戰,以致在快速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很難依靠自己的資源讓自己的發展速度趕上市場變化的速度。
對于上面提到的諸多問題的解決辦法,國內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相關的分析研究,通過整理,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要想使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政府必須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全力幫助企業排憂解難。陳傳國(2007)提出,政府必須要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調控,為現代物流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制訂促進、推動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李勝馨(2009)也提出,政府應積極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貸款提供擔保服務。應著重解決現行一些對中小物流企業融資不利的體制和相關制度問題并積極引進各類風險投資基金,為中小企業解決貸款問題。
首先,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應當注重實效,走循序漸進的信息化之路,針對中國物流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的現狀,更為穩妥有效的信息化建設戰略應該是局部的、分階段的、循序漸進的。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改良方法。
陳松、黃曉偉(2007)從信息化建設中的系統建設和維護角度,強調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建設信息系統,并結合企業特點,注重信息化的實效性,讓軟件開發商能夠深入企業調研,結合企業實際開發實用的管理軟件,充分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靈活處理在信息化改造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避免企業在信息化改造過程中出現“休克現象”;馬驪(2007)站在供應鏈的角度,提出企業建設信息化應當首先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有效降低供應鏈物流的總成本,實質性地提高物流服務水平。
其次,企業應培養物流人才。隨著中小物流企業的逐漸成長,需要大批各個層次的受過專業訓練的物流從業人員,因此,企業需要大力聘用并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物流人才。
吳靜旦(2007)提出,配送中心可以設立自己的培訓機構,對員工定期進行培訓或輪訓,了解各自崗位的要求及其在整個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集中組織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人員進行計算機應用和現代化物流理論知識的系統培訓。另外也可以依靠大專院校、研究單位的力量,聯合培養、引進高素質的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人才。
因此,只有更新思想觀念,推進物流信息化、標準化以及引進高素質人才,才能提高中小物流企業物流運行效率,提升客戶對物流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滿意度。
中小物流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因此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締結戰略聯盟就成為了中小物流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溫建萍(2009)分析了中小物流企業締結戰略聯盟的重要意義,她認為,建立中小物流企業戰略聯盟,可以實現功能互補,形成比較完善的供應鏈,給客戶提供縱橫一體化的服務,實現規模經濟,擴大服務范圍,降低物流成本,從而使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對于如何締結企業間戰略聯盟,董偉、紀付榮(2009)建議中小物流企業要不失時機地與合適的供應商、儲運商等結成戰略聯盟,通過合作以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競爭,實現互惠互利。同時要積極尋求與核心企業的戰略合作,成為核心企業長期的、穩定的戰略伙伴。除此之外,還要增強競爭憂患意識,積極開拓全球性物流,構筑全球化戰略。
發展中小物流企業是加快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商貿流通產業水平,對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狀況做了詳細的調查與研究,發現了中小物流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這些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是中國物流企業整體發展存在的問題。但是各個區域有各自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特點,而當前針對區域物流企業的特殊性研究卻少之又少,因此,如何根據各個區域不同的發展特點,為各區域物流企業搭建一個發展平臺,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研究。
[1]陳傳國.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07,(28):11 -12.
[2]馬驪.論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J].特區經濟,2007,(4):295-296.
[3]郝萍.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69-72.
[4]榮鳳英.淺談發展現代物流業[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9 -11.
[5]溫建萍.中國中小物流企業發展探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1):7 -8.
[6]董偉,紀付榮.中小物流企業問題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09,(1):107 -108.
[7]李勝馨.中小物流企業競爭力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下半月),2009,28(9):42 -44.
[8]陳松,黃曉偉.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場,2007,(32):73 -74.
[9]吳靜旦.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7,(15):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