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武
(中山大學 嶺南學院,廣東 廣州510275)
區域經濟一體化一般是指地理位置臨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以獲取區域內國家(地區)間的經濟集聚效應和互補效應為目的,通過制定共同或協調的社會經濟政策,實現成員國的產品甚至要素在本地區內自由流動的一個過程或狀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漸進發展過程,可分為從初級到高級的五種形式,即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和完全經濟同盟。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最具代表性。歐盟是第一個全面一體化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第一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一體化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具有獨特的協調方式。目前,我國正在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對我國參與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加快國內一體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古典經濟學和關稅同盟理論。19世紀古典經濟學家就已詳細探討過某些優惠貿易條約對貿易活動的影響。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麥卡洛克先后論述過關稅互惠條款對兩國福利的影響,即兩國間的關稅互惠可以使兩國都獲利,也可能使兩國都遭受損失,這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形成的思想基礎。美國經濟學家雅各布·維納(1950)提出了關稅同盟理論,認為關稅同盟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帶來了不同的經濟效應,即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前者是指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后者主要指規模經濟效應、競爭強化效應、投資擴大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等。貿易創造具有福利改善效應,貿易轉移則具有福利惡化效應,關稅同盟的總效應取決于兩者的對比。米德(1955)提出了高效率成員體的貿易擴張效應,認為瓦伊納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都是針對低效率成員體的,而對于高效率成員體是不適用的。約翰遜(1965)擴充了瓦伊納的貿易創造效應,認為低效率成員體國內市場上的產品價格會隨著高效率成員體低價產品的大量進入而下降,消費者得到剩余,生產者福利會減少,貿易創造效應是生產效應和消費效應二者之和。利普賽(1960)通過商品的替代性分析了貿易轉移不一定會減少福利。米德等(1955)建立了一個三產品一般均衡模型(3×3模型),加入商品之間的替代和互補性,對關稅同盟問題進行了分析。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效應從一體化內部擴展到外部,認為關稅同盟的建立也促進了非成員體生產效率的提高。
自由貿易區理論及對關稅同盟理論的完善。英國學者羅布森(1980)在關稅同盟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自由貿易區理論,認為由于自由貿易區的原產地規則無法阻止的間接貿易偏轉的存在,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相比在靜態經濟效益上是次優的。通過消除區內貿易壁壘來實現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和貿易政策是貿易自由區的基本形式[1]。科登(1972)對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規模經濟進行了分析,認為高效率成員體在參與區域一體化以后,其低成本產品大量涌入一體化內部市場,導致貿易量增加帶來的生產擴大會使得高效率成員體的邊際生產成本遞減。庫珀、馬塞爾(1965)用公共物品和公共偏好變量分析關稅同盟,表明即使關稅同盟是一個貿易創造性同盟,單邊削減關稅和自由貿易區都要優于建立關稅同盟。芒德爾首先分析了貿易條件效應,認為若建立的關稅同盟足以影響到其對世界其他國家的進口需求,同盟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條件將會出現改進的趨勢,自由貿易區貿易條件改進的程度將低于關稅同盟。沃納科特兄弟(1981)根據比較單邊關稅下降后,關稅同盟是次優產物,證明了:如果在關稅同盟成立之前,一個國家對伙伴國和非成員國都征收關稅,單邊關稅削減并不優于關稅同盟。
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研究。1980年代以來,規模經濟概念已與許多不完全競爭下的國際貿易新模型聯系在一起,著眼于研究產業內貿易問題,即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化的相互作用或不完全競爭市場上企業的行為特征。規模經濟導致生產成本降低,專業化分工導致服務成本降低,競爭加劇導致市場分割程度降低,市場規模擴大導致商品品種增加等等。史密斯、維納伯斯(1988)研究了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市場分割對一體化成員貿易和福利的影響。克魯格曼、布蘭德(1983)的相互傾銷模型認為,如果一體化降低或消除了市場分割所造成的價格歧視,那么會引起各成員國福利和整體福利兩方面的增加。溫斯特(1984)認為區域一體化在有助于形成規模經濟的同時,也有利于成員國產品的差異化和市場壟斷力量的增強,從而提高其競爭力。
對政策一體化理論的研究。Gatsios、Karp(1991)[2]建立關稅同盟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得出:關稅同盟的最佳共同政策選擇不僅取決于同盟與世界其它國家的策略行為,還取決于同盟內成員間關于對外政策制定權的選擇。巴拉薩認為一體化內部各成員體的產業、貨幣、社會、財政和匯率政策的差異不利于成員體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通過政策一體化可有效規避這種影響。羅布森認為政策一體化是一體化的最高階段,一體化不僅要實現一體化內部政策的協調一致,還要實現政策措施的高度統一,以獲得更大經濟利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外部性問題即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若區域一體化改善了成員的福利,又不降低世界其它國家的福利,那么它與多邊體制或全球貿易自由化是一致的。克魯格曼(1993)[3]指出,世界區域性經濟組織數目減少時,貿易轉移會因共同對外關稅上升而增強,區域一體化會導致世界福利下降,后來又證明: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初期,區域一體化使世界福利惡化,但是到了后期,大多數國家會參與區域經貿組織,降低整個世界的貿易保護程度,從而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達到世界福利最大化。
共同市場理論。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理論假設成員國之間要素不自由流動,而共同市場不僅實現了產品市場的一體化,而且要求實現要素市場的一體化,比關稅同盟更高一個層次。斯巴克(1956)根據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規模經濟理論提出了共同市場理論。林德特(1986)[4]首先分析了區域間勞動力自由流動對區域工資的影響。米德(1953)和伍德(1988)認為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使成員國國民收入提高,而資本伴隨技術自由流動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西托夫斯基(1958)和德紐(1962)提出了“大市場理論”,研究消除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后成員國所獲得的競爭效應,其核心,一是建立大市場以獲得規模經濟,實現經濟利益;二是市場擴大使競爭激化,促成規模經濟和技術利益[5]。
其他理論。芒德爾(1961)的最優貨幣區理論,認為若某區域內要素能自由流動,就可采用共同貨幣或在區域內使用固定匯率或貨幣擁有無限可兌換性,組建最優貨幣聯盟,通過要素自由流動調節需求轉移造成的區域內某國國際收支失衡。日本學者小島清考慮到比較優勢可能導致產業向某國積聚以及長期成本遞增和規模報酬遞減,提出了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通過在共同體內實行協議性國際分工后,兩國各自生產一種不同的產品,導致市場擴大、產量增加和成本下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還有以繆爾達爾、普雷維什和辛格等為代表的結構主義中心—外圍理論和激進主義的支配—依附理論、以鮑里斯·塞澤爾基為代表的綜合發展戰略理論和國家需要理論等等。
新經濟地理學和新區域主義理論對區域一體化的研究[6-7]。新經濟地理學試圖從對經濟現象的地理集中研究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克魯格曼(1995)[8]認為:當運輸成本下降、規模經濟上升時會產生產業集中,由于關稅過高和匯兌的管制,歐洲國家之間的專業化程度低于美國各區域之間的專業化程度,但歐洲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會加強其產業的地方化和專業化。沃納科特(1992)認為外國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兩個因素會影響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如果進口國貿易壁壘過高或者進出口國之間運輸成本很大,將使得出口國生產者所得的與進口國消費者所付出的缺口過大,從而阻礙兩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克魯格曼(1995)[8]認為,實行區域一體化以后,隨著運輸成本的下降,產業并不一定會從生產成本較高的中心地區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外圍國家,規模收益的原因可能使生產集中在成本較高但更為接近市場的地方更有效,一體化過程相反可能會阻礙外圍地區產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國在與大國之間簽訂貿易協定時,作出了更大妥協或者額外支付,即“新區域主義”現象。威利和帕羅利指出:在自由貿易的意義被淡化后,各國在談判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追求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小國為了簽署某種優惠貿易安排而進入大國市場必須支付一定的保證金作為補償,因為大國在與小國簽訂貿易協定后失去了向小國施加貿易損害的機會。
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的實證研究[9-10]。崔宗日(2001)[11]考察了十個東亞國家的商業周期同步性是否受到經濟一體化的影響,說明了雙邊貿易依賴性的增加與商業周期有很大的同步性。馬庫森和維納伯斯(1998,2000)認為,兩國間貿易壁壘的降低會使相互間貿易增長,減少相互間水平直接投資而增加垂直型投資。漢森(1996,1998)[12]得出美國和墨西哥的經濟一體化導致了美國重新部署兩國邊境區域的經濟行為,經濟一體化會產生美國邊界城市經濟活動的擴展。蒲加和維納伯斯(1997)認為,在一個“中心—外圍”型的區域一體化組織中,企業更偏好于聚集于中心地區國家。耶普爾(2003)[13]通過三國模型分析了企業投資的聯合一體化策略,聯合一體化在潛在的東道國間產生的互補性對投資決策很重要。當區際貿易成本很低時,容易形成北—南型的垂直一體化策略;很高時,為北—北型的水平一體化策略;處于中等水平,則為兩者共存的聯合一體化策略。阿特蒙德(2003)利用多國家中心—外圍模型說明,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會使各種國際直接投資和區際貿易同時增長。曼佐齊(2001)[14]等通過內生增長模型分析了一體化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的福利效應,若一體化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非成員國也能得到總量小于成員國的增長利益。20世紀70年代,肖分和威利通過CGE模型,把福利經濟學引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的研究中。辛明浩(2002)認為協商可以幫助各個國家對重要的貿易政策問題達成一致性意見。羅默(1990)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導致一個持久的世界經濟增長。
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域均衡增長理論基于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邊際報酬遞減的假定,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會驅動要素合理流轉和配置,實現區域間要素價格的趨同,達到區域平衡發展,區際非均衡狀態的發生只會是暫時的,如果長期存在,一定是完全競爭的條件未得到充分滿足,從而妨礙了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市場機制要能夠發揮這一功能的前提是必須滿足一系列的假設條件,但關鍵在于市場機制的作用并非使生產要素沿著它所預期的方向流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現實中存在著區域經濟的二元結構。
羅森斯坦·羅丹(1943)提出了“大推進理論”,主張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以沖破發展的瓶頸,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納克斯(1953)提出“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認為平衡增長可以擺脫貧困惡性循環,擴大市場容量和形成投資驅動力。納爾森的“低水平陷阱論”以馬爾薩斯理論為基礎,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復輪回的均衡。索羅和斯旺(1956)基于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開放區域經濟的假定,認為各國或一國內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會呈收斂趨勢。賴賓斯坦(1957)提出“臨界最小努力論”,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努力使經濟達到一定水平,取得大于臨界最小規模的增長刺激,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以取得長期的持續增長。平衡增長論主張通過國民經濟各部門同時大規模投資,打破發展中國家的貧窮惡性循環,利用外部經濟效益和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聯和補充推動各個行業和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增長。這和前蘇聯的生產力均衡布局理論有很大的相似性。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要么不具備均衡發展所需的資源條件,要么缺乏空間均衡增長所需的完善的市場機制,因此,均衡增長論有很大的局限性。
佩魯(1950)提出了“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繆爾達爾(1957)提出了“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地理上的二元結構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之間的“回波效應”往往大于“擴散效應”,市場力作用通常傾向于擴大區域差異,政府應該主動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來縮小區際差別。赫希曼(1958)提出“核心—邊緣理論”和“聯系效應理論”,認為增長在區際間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聯系既有有利的“涓滴效應”,帶動邊緣區的發展,使區際差距縮小,也有不利的“極化效應”,使區際差距擴大。“極化效應”達到一定階段后,雖然市場力量導致的“涓滴效應”有可能使區域不平等縮小,但主張政府干預。美國發展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從國家角度提出“中心—外圍理論”對赫希曼的“核心—邊緣理論”進行了補充。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代表羅默認為,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技術將促使富裕地區保持或加快增長速度,從而導致區域發散。美國經濟學家弗農(1966)首先提出“工業生產生命周期理論”,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區域經濟梯度推移論”。該理論主張根據主導產業所處階段的不同將區域劃分為不同類型,主導產業部門處于創新或發展階段則屬于高梯度地區,反之則為低梯度地區。高低梯度地區之間存在產業推移現象。繆爾達爾后來將該理論從靜態進一步提升到動態層次。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了“點軸開發理論”,是指從發達區域大大小小的經濟中心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推移,是“增長極理論”聚點突破與“梯度轉移理論”線性推進的完美結合。“新經濟地理學”基于運輸成本、聚集經濟、規模經濟、遞增收益、外部性、人力資本、技術擴散等角度探討了區域經濟增長問題,提出了區域之間經濟增長趨異或發散的觀點。凱勒(2002)[15]指出,技術轉移與擴散是決定區域收斂與發散的一個重要因素,技術擴散的結果只能是技術梯度轉移而并非區域間技術趨同。以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和哈肯的“協同學”為代表的“非平衡自組織理論”從多學科角度,以系統和整體的觀念來揭示區域空間自組織現象和區域協調發展過程的規律。上述這些理論均強調: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區域發展之間的差距不會縮小而會擴大,要促進落后地區的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依賴于強有力的政府干預和周密的經濟政策。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認為各國經濟發展都會經歷:原始未開化、畜牧、農業、農工業、農工商五個時期,在不同時期要實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美國經濟學家胡佛和費雪(1949)認為區域經濟增長都存在著“標準階段次序”,即自給自足、鄉村工業崛起、農業結構轉換、工業化、服務業輸出五個階段。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地區發展階段理論”指出所有國家從不發達到發達都要經歷傳統社會、為起飛準備條件、起飛、趨于成熟、大規模消費、追求生活質量等階段,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應該選擇不同的主導產業,發展區域優勢產業。美國的威廉姆森(1965)把庫茲涅茲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應用到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得出了“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即在經濟未發展的起點,區域經濟的差異相當小;早期階段,差異將會逐漸擴大;中期階段,區域差異趨于穩定;成熟階段時,全國統一市場形成和發達地區投資報酬開始遞減,區域間增長差異趨于縮小,即傾向于均衡增長。赫希曼的“依附理論”也認為區域差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而變化。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弗里得曼(1966)將區域發展劃分為:前工業、過渡、工業、后工業四個階段。湯普森(1966)提出了“區域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一旦一個工業區建立,它就像一個生命有機體一樣遵循一個規則的變化次序而發展,從年輕到成熟再到老年階段,不同階段的區域面臨一系列不同的問題,處于不同的競爭地位。美國經濟學家阿朗索(1980)提出了“鐘型發展理論”,即初期,增長是不平衡的;由于個別城市的快速增長,增長達到轉折點,區域發展不平衡和集中趨勢增強,經濟一體化起步;隨著資本和勞動力流動的加強以及城市化加快,區域增長趨于平衡,經濟達到高度一體化;成熟期時,增長放慢,區域差距趨于消失。上述區域階段論實際上是經濟起飛階段不平衡增長和成熟期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平衡增長的統一,通過擴展效應和滯后效應互動實現。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分別從絕對成本和相對成本的角度論述了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分工和貿易能夠增進雙方利益,強調勞動地域分工的重要性。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解釋了國家或地區間出現分工和貿易的原因在于地區間要素比例的不同和相對資源稟賦的不同。克魯格曼、赫爾普曼和迪克西特的“新貿易理論”認為條件相似地區的分工和貿易源于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和產品差異化形成的比較優勢。波斯納的“技術差距理論”指出區域間創新產品和技術的差異也會產生區域比較優勢[16]。近代地理學區域學派的創始人赫特納(1986)就提倡地理區域差異和區際聯系研究。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庫珀(1968)提出了“國際相互依賴理論”,認為相互依賴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對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雙向的、相互的依存程度,經濟技術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地區必須依賴其他地區的經濟技術力量完成本地區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產業集群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由麥克爾·波特創立。該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緣上接近的相關企業和機構,由共同性和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其優勢包括:降低信息和物流成本、促進知識、制度和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實現產業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縮小區域差距。喬爾·布列克和戴維·厄恩斯特的“競爭合作理論”認為,企業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和原有競爭優勢消失,未來企業將日益以合作而非單純的競爭為依據,把合作競爭視為企業長期的發展戰略之一。“經濟圈”理論則揭示了亞洲地區經濟互補性較強和地理上接近的工業化國家(地區)和后進發展中國家之間成功展開的一種市場驅動、互補型的區域分工協作模式。“新功能主義理論”形成于20世紀50—60年代,主要由厄恩斯特·哈斯及其學生提出并論證,是對歐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理論解釋,揭示了發達工業化國家之間的一種制度驅動、競爭型的貿易合作模式。上述理論表明區域之間加強經濟技術分工與合作,可以有效地消除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達到協調發展。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經濟發展已對資源、環境乃至人類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和傷害,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問題,必須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以及代際資源利用方面的協調。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報告中專門談了沿海和內地的關系,提出了“平衡布局”的思想,指出: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工業過去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即一方面要維護沿海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重點照顧內地,同時,提出建立獨立的地區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了“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和“兩個大局”的思想,即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通過由于辛勤勞動先富起來,產生示范力量,帶動其他地區和人的積極努力,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東部沿海地區要擴大對外開放,率先加快發展,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大局,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當沿海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反過來幫助內地發展,這是第二個大局。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東西部地區差距日益拉大,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人,以“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為原則,發揮東西部地區各自比較優勢,加強東西部區域經濟合作,逐步緩解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999年江澤民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促使東西部地區經濟朝著合理分工、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中央領導人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明確系統完整地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五個統籌”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指出,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進入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異常活躍,學者們提出和進一步發展了很多有價值和影響力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1.梯度推移理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客觀上存在著由于地理位置、勞動力素質、科技水平、經濟基礎的不同而形成的東、中、西三大經濟技術梯度。我國的經濟發展應根據不同梯度的比較優勢,按照技術水平的高低,由東向西逐步推移,逐步縮小地區間差距。2.反梯度推移理論。該理論認為,現實生產力水平梯度順序并不一定決定先進技術和經濟開發的順序,而應根據區域潛在優勢和現實需要來考慮。落后的低梯度地區只要政策措施得當,也可以直接引進世界最新技術,實行跨越式發展,然后向二級和一級梯度地區實行反推移。3.點軸開發理論。該理論依據倒U型經濟發展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應該實施重點傾斜發展戰略。重點開發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軸線地帶,使之逐漸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增長軸。中西部應積極選取和培育有較大發展優勢和潛力的增長極、增長帶和增長中心,以此為突破口,振興中西部經濟,然后把重點放在其他較低級的發展軸和發展中心上。4.優區位開發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潛力千差萬別,發達地區中有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中也有發達地區即優區位。因此,資源開發和生產力布局的重點,應該有選擇地確定優區位。優區位包括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城鎮集中的地區、交通便利和位置優越的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口眾多的地區等。5.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其他重點傾斜發展理論:東部地區重點論,中心開發理論(又稱中部崛起論或“牛肚子理論”),戰略重點西移論等;區域結合發展理論:東靠西移論,內聯外擠論,“一、三線”結合論等;區域中性論:“三沿”戰略,“四沿”戰略,“三環”戰略,H型戰略,弓型戰略等;十四屆五中全會以來的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和沿江經濟帶以互補互動為中心協調發展戰略等。
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與協調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和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導致這種趨勢的原因主要有國際和國內兩方面。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越來越體現為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區域經濟一體化集團和大都市群在世界和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次,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日益凸顯,次區域經濟發展也遠不充分,隨著新世紀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提出,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將成為我國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科學掌握和運用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代表性理論,對我國結合本國國情和實踐經驗,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分工協作和聯動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理論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其研究范圍和研究視角得到極大的擴充,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和豐富的理論體系,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對地區以及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理論是伴隨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實踐的蓬勃發展而形成的,經濟實踐的歷史有限性和地域有限性使得該理論存在不可避免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和研究,以及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超越現有理論體系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為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研究基礎和方向。第一,理論研究本身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補充和完善。有必要在現代意義上整理并定義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遠未達到定量化和規模化的程度,缺乏具體全面的指標評價體系。須重新分析和強調其宏觀經濟效果,涉及到產業經濟、戰略經營、社會福利等更多的領域。第二,理論研究存在局限性。目前已相對成熟的理論更多地是從發達國家的角度進行假設,即實行的是完全市場經濟理論,而更多發展中國家實行的是不完全市場經濟或者計劃經濟,其參與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目的、動機和模式都與發達國家不同。這些理論遠遠不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模式選擇研究的需要,還應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國內各地區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理論還不成熟,沒有形成體系。大國內部各地區非關稅壁壘或障礙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再加上各國社會制度、政治環境和經濟政策的不同,國內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理論存在重大差別。國際區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重要理論對國內區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實踐并不完全適用。國內區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理論大多是借鑒國際區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理論,從概念內涵、理論基礎、形成機制、基本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和發展,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共同的研究方向,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形成機制還不夠全面和具體,市場機制的建立、宏觀政策的調控、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還處在探索階段。國內不同地區間的區域合作關系應根據各區域區位因素、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政策環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模式。
[1]彼得·羅布森.國際一體化經濟學[M].戴炳然,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Gatsios K,Karp L.Delegation Games in Customs Unio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391-397.
[3]Krugman.The Lessons of Massachusetts for EMU.In F.Torres& F.Giavazzi(ed.)Adjustment and Growthin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托馬斯·A·普格爾,彼得·H·林德特.國際經濟學[M].李克寧,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5]梁雙陸,程小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07,(1):40-46.
[6]陳軍亞.西方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起源及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6):57-63.
[7]趙偉,程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溯源及最新進展[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6):58-62.
[8]Krugman P.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J].Cambridge:MIT Press,1995.
[9]吳朝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10]劉志偉,王東峰,劉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福利經濟學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7,(2):3-5.
[11]Jong-II Choe.An Impac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rough Trade:on Business Cycles for10 East Asian Countrie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1,(12):569-586.
[12]Gordon H.Hanson.Economic Integration,Intraindustry Trade,and Frontier Region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941-949.
[13]Stephen Ross Yeaple.The Complex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s and Cross Country Dependencies i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60):293-314.
[14]Stefano Manzocchi,Gianmarero I.P.Ottaviano.Outsiders in Economic Entegration,the Ease of a Eransition Economy[J].Economics of Transiton Volume,2001,9(1):229-249.
[15]Wolfgang Keller.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ashville,2002,92(3):120:201-211.
[16]豆建民.區域經濟理論與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展略[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