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長河 張中喜
小兒乙狀結腸長度超過正常范圍達40~60cm或超過正常長度的35%~45%,且機體出現慢性便秘和間歇性腹痛等癥狀稱為乙狀結腸冗長癥[1]。乙狀結腸冗長癥是引起小兒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0年7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2例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中男11例,女21例;年齡3個月~11歲,平均3.5歲;病程2個月~10年。主要癥狀為慢性便秘,平均3~5d排便1次,最長14d,但均無明顯腹脹,13例有間斷腹痛、胃納差,偶有嘔吐。癥狀最早出現在生后1個月,大多在1歲后明顯;查體無典型體征,肛門指診無明顯狹窄及誘發排氣、排便反射。所有患兒均行鋇劑灌腸和肛門直腸測壓檢查及術后病理檢查。
1.2 治療方法 32例手術前均采用保守治療3~9個月,包括飲食療法及生物反饋定時排便訓練(必要時開塞露塞肛)等。有8例經保守治療治愈;余24例手術治療:8例采用經腹乙狀結腸大部分切除術(2004年前),16例采用經肛門入路改良Soave術[2-3](經肛門組),具體手術方法為:經肛門齒狀線上直腸前壁1.0cm、直腸后壁0.5cm斜行切開直腸黏膜,游離呈直腸黏膜管至腹膜反折以上水平,切開直腸肌鞘,進入腹腔,向下拖出冗長乙狀結腸,分次結扎系膜,將擴張、肥厚的乙狀結腸拖出肛門外至術前預計長度并切除,倒V形切開直腸后鞘,結腸與齒線黏膜吻合。
所有患兒鋇劑灌腸檢查顯示乙狀結腸蜿蜒迂曲,呈環狀甚至多環狀,并突向右腹部,有的達肝下;參照翁一珍等[1]報道測量方法及標準,均達到乙狀結腸冗長癥診斷標準,其中最長1例11歲男孩達61cm;24h后鋇劑潴留檢查,有10例乙狀結腸內有鋇劑滯留;8例乙狀結腸、降結腸輕度擴張。直腸肛管測壓可見內括約肌松弛反射(RAIR)存在,但波形不典型,呈W型。切除的乙狀結腸腸段均作組織學病理檢查,病變腸段鏡下見黏膜下及肌間神經叢數目減少,但體積增粗,神經節細胞大部分發育不良。所有患兒均隨訪6個月~3年,8例經保守治療3個月有效后鞏固治療至9個月治愈;接受手術治療的24例,治愈21例,好轉3例(均為經腹手術組)。
乙狀結腸冗長癥是小兒慢性便秘的常見原因之一,乙狀結腸冗長不一定均有臨床表現,乙狀結腸冗長并發便秘、腹疼等癥狀時,即乙狀結腸冗長癥。鋇劑灌腸檢查及肛門直腸測壓可以明確診斷。本病治療方法可采用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3-4]對于癥狀輕、病程短者先行保守治療,包括飲食療法及生物反饋定時排便訓練(必要時開塞露塞肛),本組8例年齡均在1歲以內,經保守治療3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堅持9個月,隨訪3年無復發;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時,可行手術治療。本組手術治療的24例,采用經肛門入路改良Soave術16例均治愈,經腹手術有3例好轉。有研究認為[5-6],乙狀結腸冗長而臨床上呈進行性加重的慢性頑固性便秘患兒,其病理基礎可能屬于腸神經節細胞的原發性改變,即類似于先天性巨結腸同源病(ADHD)的病理改變。由此可解釋本組采用經肛門入路改良Soave術16例均治愈,經腹手術有3例好轉的原因,開腹手術僅切除了大部分乙狀結腸及部分直腸,腹膜返折以下部分很難切除,故病變腸段有殘留;而經肛門手術則將遠端病變腸管均予切除,且切除了部分直腸內括約肌,這可能是術后效果不同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認為采用經肛門入路改良Soave術理論上是目前手術治療該病的最佳術式,需進一步進行長期的臨床研究及觀察。
[1]翁一珍,陳紹紅,楊小進,等.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9,20(6):343-344.
[2]王大勇,邱曉虹,白云松,等.經肛門Soave I期脫出根治術治療嬰幼兒長段型先天性巨結腸[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5,26(5):558-560.
[3]陶楨,蔣學武,李建宏.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21例診治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6,5(5):328-330.
[4]王茂貴,王寶西.兒童便秘的基礎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7):446-448.
[5]王小林,魏明發,易斌,等.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病理特點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04,12(2):109-110.
[6]許建,李先華,彭強.乙狀結腸冗長癥:一種特殊類型的先天性巨結腸同源性疾病的臨床診治[J].四川醫學,2008,29(9):1194-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