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海軍蚌埠士官學校,安徽 蚌埠 233000)
關于自然資源在經濟增長與結構演進中究竟起著什么作用,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對經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具有負面作用。并由此產生了“資源優勢論”和“資源詛咒說”發展經濟學中堪稱經典的兩個理論學說。而有著豐裕自然資源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路徑,則分別提供了與“資源優勢”或“資源詛咒”相吻合的案例。傳統經濟學理論一直強調自然資源在一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自20世紀60、70年代開始,自然資源充裕國(如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與自然資源匱乏國(如日本和新加坡)在經濟發展上表現出了巨大的差異,使得人們重新審視自然資源在長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Auty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的概念,以 Sachs和Warner為代表的學者經過實證研究發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增速之間呈現出明顯的負相關,這些國家和地區不僅沒有從豐裕的自然資源中受益,反而因為“資源詛咒”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停滯。找出“資源詛咒”現象發生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抑制是學術界和決策層普遍關心的議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也愈加嚴峻。在國內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或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許多地區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自然資源紅利”,對煤炭、鐵礦、石油等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為我國資源豐富的廣大中西部地區實現經濟趕超和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契機。但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現了“資源詛咒”現象。我國幅員遼闊,區域間的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十分明顯,主要表現為東部沿海大部分地區自然資源相對匱乏,而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但從發展現狀來看,有著豐裕自然資源的中西部地區無論是在經濟增速還是發展質量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東部沿海地區。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國內自然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許多資源豐裕地區不僅沒有因此而致富,反而變得越來越貧困,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出現了“富饒的貧困”。
一方面,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約束作用不斷凸顯。從當前世界范圍來看,自然資源匱乏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如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嚴重短缺以及由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從我國的實際來看,自然資源頸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我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雖然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很大,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十分龐大,從人均數量看又是一個資源小國。長期以來,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我國面臨著國內資源供需矛盾加劇,資源對外依存度明顯升高,國民經濟難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嚴峻現狀。另一方面,自然資源豐裕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也引起了各界的關注。我國內陸許多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似乎進入了資源詛咒陷阱,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本文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對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資源的思想進行歸納和總結。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資源思想,有助于引導全社會樹立資源節約觀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步伐,并在此基礎上啟發當代人探索解決自然資源危機的出路,以緩解無限的人類需求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好自然資源開發規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第一,自然界是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一部分。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式就是現實的生產生活,而人要進行生產又必須以結成社會關系為前提,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一開始就被納入人與社會的關系之中,成為人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自然界是人的實踐對象。馬克思在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的基礎上,出于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把自然界的客觀性進一步發展為自然界的從屬性。認為自然界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就是供人進行加工的對象。他說:“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第三,自然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馬克思不僅從觀念上把自然界規定為人的實踐的對象,而且認為“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這樣,經人加工和改造的自然就成為人的實踐的產物。從長遠的整體上看,“人能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瘪R克思在1857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鄙羁探沂玖笋R克思哲學觀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
馬克思主義思想強調了自然資源在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明確指出了人的肉體只有依靠這些自然資源的產品才能存活,不論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物等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現出來。在現實世界中,人的普遍性正是通過這種普遍性表現出來的,它將整個自然界首先視為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外界的自然資源從經濟的角度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社會資料的自然資源,諸如魚類資源豐富的水域、有著很大肥力的土壤等;二是勞動資料的自然資源,比如可以借力的奔騰的瀑布,可以用來航船的河流江海,可以作為生產資料的樹林、金屬和煤炭資源等。馬克思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第一類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的階段之后,第二類的自然資源就開始變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恩格斯在其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也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更為確切的說,勞動和自然資源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根本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了原材料,而勞動則進一步地將自然資源轉變為財富。不難看出,馬克思充分認識到了自然資源在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
可見,馬克思很早就以強烈的前瞻性思想而深刻地預見到了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隨著經濟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就必然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緊張,甚至會面臨枯竭的危險。因此,馬克思認為人類必須節約自然資源,注重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經濟的發展,還要反對資本主義高消費、高浪費的生產方式。馬克思主義提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會引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關系的緊張,甚至爆發更為嚴重的危機,解決這一危機的途徑只能是合理地調節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將它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而不是讓其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要依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的變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特別是在他論述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問題時,以很大的篇幅論述了排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明確提出了與循環經濟相類似的觀點,并結合實際闡述了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經濟的一些原則。
對于自然資源開發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系統資源理論認為,自然資源是第一性的,人文社會資源是第二性的,經濟資源在人文社會資源主導下能動地反作用于自然資源,從而構成人類實踐活動,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因而,系統資源理論完全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自然觀、實踐觀中找到理論淵源,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系統資源理論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比如,應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分析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人文社會資源之間的互動關系,有著重要的參照意義;應用勞動價值論的原理分析人力資源價值也很有意義;應用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人與自然資源及經濟資源的關系更加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從有目的的需求角度而言,人類的需求在相當長的時間范圍內都會處于未被滿足的狀態,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將這一問題視為無限狀態對于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并無大的不妥。但是,如果考慮到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期內,用來滿足人類目的性需求的手段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類對于每一種滿足目的性需要的手段的需求又具有有限性,因此,對于具體商品和服務出于占有和使用的需求總是處于有限的狀態,這一有限的需求經常成為經濟活動的約束因素。另一方面,盡管自然界的資源對于人類活動而言幾乎處于無窮狀態,但是在任何一個時期,由于人類需要的有限性和人類使用自然資源能力的有限性,自然資源總是處于有限的狀態,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資本積累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任何時期,自然資源的有限性都是事實,有限的自然資源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另一個約束因素。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物質與基礎條件。無論在哪一個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階段,由于人的能力與需要的兩方面約束,使得資源總是處于一定限制范圍內,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然資源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約束是不言而喻的。西方經濟學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強調了資源的有限性與稀缺性,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認同這一理論假設,同時又對其進行了拓展。馬克思主義并不局限于資源一時的有限性及其對經濟活動的約束性。資源在任何歷史時期的有限性,都顯示出資源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約束力。而在長期范圍內,由于人類自身進行的技術創新活動又會進一步拓展資源的范疇,使得資源成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所以,只有充分認識到資源在短期的有限性和長期中的無限性,才能夠真正把握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全面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資源思想為我們正確把握和處理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示。首先,要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和對待自然資源的思想。在傳統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和理念下,人類將自然資源看成是自然界饋贈的不需成本、取之不竭的禮物,直接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采。必須改變這種錯誤的自然資源思想,努力克服以人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反對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要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其次,要重視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經濟的發展。以往我們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節約。要把節約、保護資源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理念和行為,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氛圍,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和應用資源節約型的科學技術,通過對傳統行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康月平.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資源思想及其現實啟示[J].哲學研究,2012(4).
[5]陳奇斌.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資源與需要雙約束假說[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