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周 博 劉文杰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外貿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外貿人才既要具備國際經濟、政治、法律、國際慣例以及過硬的專業知識,更要能熟練運用外語進行談判和交流。這就需要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尤其是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課要實施雙語教學的培養方式。
雙語教學(Bilingually Teaching)是指使用母語和另外一種不同的語言同時講授一門課程,在我國大多是指同時使用漢語和英語,是英語教學的最高層次。
由于國際貿易專業的特殊性,目前很多院校都使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同時授課。雙語教學可使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直接掌握更多原版的一手專業知識,同時提高外語水平。所謂國際貿易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對本課程運用雙語教材交替使用外語(本文主要指英語)和漢語對學生進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傳授并兼以提高其外語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既包括語言層面上的交融和轉化又包括漢語和外語與國際經貿專業知識的外溢和思維的碰撞。
目前教育部鼓勵和要求各高校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大力開展雙語教學,使用先進教材并進行多媒體授課,加快提高教學水平。目前,雙語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領域,各高校紛紛開設雙語課程。雙語教學既能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經驗,又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是高校教學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與發展趨勢。
國際貿易實務是經濟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和實踐性,其主要框架是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為中心,對進出口業務各個環節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研究。該課程與英語存在緊密聯系,其中合同條款的磋商與訂立、信用證的審核、提單、匯票、商業發票與裝箱單等出口單據的制作等必須直接用英文來表達,對英語水平有較高要求。
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國家對企業的進出口限制逐步放松,對精通國際貿易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企業迫切需要大批既精通國際貿易知識,又熟練掌握英語、能夠直接從事對外貿易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開展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提升學生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
國際貿易課程尤其是作為主干課程的國際貿易實務,其國際通用性較強,所選擇的外文原版教材也通常為國際上較流行的教材,這些教材的作者也一般為國際知名學者,因此雙語教學有利于我國國際貿易課程教材體系、教師素養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一直以來適合于我國高校教學的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材很少,大部分學校采用外國原版教材或其影印版,但這些教材多數版本陳舊且費用較高,完全使用原版教材授課,對學生和教師均存在一定難度。即使近年來一些新版本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材被相繼推出,但仍缺乏既有原版教材風格又適宜我國學生學習的雙語教材,依然是阻礙雙語教學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
雙語教學的實施同推廣與學生的外語水平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給雙語教學帶來一定難度。由于多年來迫于升學壓力,傳統的教學方法依舊是應試教育,學生雖考試成績很高,但受生活環境、文化、教學方式等方面差異的制約,學生缺乏相應的外語思維能力,很難在實際中工作有效應用。
很多教師由于受傳統外語教學方式的束縛,在雙語教學中仍然存在“以譯代講”的特點,多數是對原版教材的翻譯而缺乏對專業知識的講解,使雙語授課無形中演變成英語翻譯課程。個別學生由于無法理解專業知識或英語語言能力欠佳而失去學習興趣,使課堂缺乏師生互動的積極氛圍。
由于國外原版教材主要針對的是外國國情,在編寫中很多內容與我國國情不符,從而造成我國學生的理解困難。同時,一些學生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翻譯原版教材的生僻詞匯和難以理解的邏輯中,從而造成學生重點偏移。
因此,各高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組織編寫適合于不同層次學生的教材,或者由出版社組織專家,依照國外原版教材的內容,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其加以適當改版。從而有利于雙語教學的開展并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按照英語程度對學生進行分班。對于英語水平高的學生可加大英語授課的比重,直接用英語進行講解,難點用中文講解,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重要知識點用中文講解后給出其英文解釋,使學生掌握關鍵術語的英文表達即可。在教學中,不能使雙語教學演變成為只是對原版教材的翻譯課,而是做到讓學生能理解教材即可,不必分析每一段的英文釋義及語法。
在國際貿易實務的雙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循序漸進地實施雙語教學法,在不同階段,中英文使用的比例應有所不同:
第一階段:以中文講授為主、附以英文課件。授課之初,應采用中文講授為主、英文課件為輔的方法,重點和難點用中文講解,較為淺顯的內容用英文講解。用英語簡單滲透專業術語,學生初次接觸雙語教學,心理與視聽上需要一段適應過程,英語滲透不宜過多。所以第一階段的講解應以中文為主,對特有專業術語進行講解,同時鼓勵學生記憶專業術語并且翻閱專業外文詞典,不斷積累和學習基本專業術語的英文釋義。課堂英語使用比例為10%~20%左右。
第二階段:逐步提高英語講課的比重。在這一階段可以對多數內容用英文講解,對于難點的內容用中文講解。對學生不易掌握的復雜內容先用中文解釋后,再用英文解釋。同時,鼓勵學生逐步用英文作課堂筆記,回答問題,做作業。課堂英語使用比例爭取達到30%~40%。
第三階段:英語教學為主。在最后的復習階段,當學生完全掌握整個進出口業務流程后,教師可以用全英文或者一半以上的比例進行重新解釋和復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漸過渡到英語教學模式,同時加強師生英語交流互動。可以使用全英文的課件或者板書,并輔以中文的重點強調,或者全英文。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必須用英文記課堂筆記回答問題和做作業,養成英文思維的習慣,以利將來能夠理解和掌握本門課程的核心重點內容,能夠獨立地運用英語開展國際貿易業務。
由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所涉單據、業務流程比較多,如進出口程序,信用證流程等,且進出口業務操作的環節多、內容復雜、貿易糾紛問題多,案例實例分析也多。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如果運用多媒體制作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課件或投影膠片并播放國際貿易的英文錄像資料供學生觀看,可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節省板書時間,使課程內容變得生動、豐富,增大課堂的信息量。
以小班的形式上課,更易于師生間、學生間進行交流,增強互動性,尤其是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小班上課可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討論的機會。有些內容可以讓學生來講解,教師加以點評。小班上課可將啟發教學與講授教學相結合,與國際上通行的教學方式相結合。
1.對現有專業教師進行英語培訓
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國外語言專家進行師資口語訓練,或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教師到外語學院進修,提高其英語水平和英語授課水平,并創造條件送教師到國外進行培訓。
2.積極引進雙語教學人才
學校可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國外留學人員,或邀請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國外專家學者承擔部分雙語教學任務,通過雙向交流,提高師資水平。
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義、消除歧義。因此,應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營造英語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如建立各種英語角、組織英語交流會、英語演講比賽、增加外籍教師的講課課時、播放英語原版的影視內容和集中加強英語培訓。
[1]趙立華,徐爭輝.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實施與思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1):118-120.
[2]高志杰.高校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2):14-15.
[3]趙紹全.當前部分高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淺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