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玲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450001)
目前,在我國許多高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通常會開設國際貿易實務、報關員實務等相關實驗課程,為學生掌握和鞏固相關專業知識及操作技巧提供了平臺。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實驗為例,學生可通過商務仿真實驗室的軟件設施,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生產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海關、承運人、稅務局、保險公司和銀行等角色,熟練掌握進出口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和合同的簽訂等各種技巧,體會外貿實務中不同當事人的具體工作、所處地位及相互關系,并模擬傳送訂單、發票、提單、匯票、保險單等各種單證,對進出口業務中的相關文件進行資料交換和數據處理,為將來走上實際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專業實習是學生在完成國際貿易專業相關課程學習后,通過對實習單位的調查及相關業務工作的參與,了解產品情況、國內外市場情況、進出口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內容和方法,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所學專業和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各高校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過程中,一般會安排一定時間的畢業實習。實習期間,學生可深入到實習單位進行較長時間的全方位實際工作。目的是要求學生真正將自己作為企業的一員,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做一些切實可行的工作,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能力的同時,全面了解外貿業務流程,深刻了解本專業的行業地位。同時,學生可在實習過程中結合畢業論文選題方向以科學的方法搜集資料,并結合我國外經貿運行中存在的某些具體問題及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個人見解,從而完成一篇具一定理論水平和現實意義的畢業論文。
目前,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實踐性教學多被視作輔助性教學,所占比重過小。比如大多數高校普遍使用的國際貿易模擬實驗操作平臺,是學生通過進出口模擬軟件和各種外貿單證等操作來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但課時設置有限,根本無法使學生完成整個國際貿易模擬實驗流程,從而使實驗效果大打折扣。
國際貿易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既要求教師精通國際貿易專業理論知識和政策法規及有關慣例,又要具備十分熟練的進出口業務操作能力。而目前的狀況是部分專業教師是畢業后直接留校任教或直接從外校引進的同類型人才,他們雖然具有較牢固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實際進出口工作經歷,在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講授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這種從“書本到書本”,而非“從實踐到課堂”的講授,難以培養出符合國際貿易實踐需要的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成為制約國際貿易專業教師發展的主要障礙。而分布在外經貿領域一線的業務人員雖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講授相關實踐類課程的潛在優勢,但由于普遍缺少各高校所要求的高學歷,從而無法引入高校從事教育工作。因而使得許多高校缺乏“雙師型”教師,阻礙了高校國際貿易師資隊伍的合理構建及人才培養。
國際貿易實踐性教學環節應堅持學校內外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及四年不斷線的教學原則。而在實際組織實施過程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基本被視作是國際貿易相關理論教學的延伸,在現有條件下有選擇性地讓學生進行外貿實踐。比如專業實習,往往被安排在大四第一學期,可此時有些學生忙于考研,有些忙于找工作,根本無法安下心來進行實習,加之學生本身實習意識淡薄,學校為保證就業率也放松了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考核,導致畢業實習隨意性較大、缺乏規范性和實際效果。
目前,在國際貿易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上,很多學校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缺乏投入和建設。同時實習單位認真安排學生上崗并悉心指導的也寥寥無幾。這些情況導致國際貿易專業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性教學培訓基地,成為制約培養學生提高進出口實踐能力的主要瓶頸之一。
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增加實踐課程所占比重,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來實現的,純粹的課堂教學則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一般實踐教學環節應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40%。增加實踐課程所占比重主要是增加諸如《國際貿易實務》等相關專業課程的模擬實驗學時,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做完模擬實驗,全面了解并熟悉進出口業務流程,實驗過程中,學生可獨自扮演所有業務角色或兩兩為一組協作模擬,以此來加深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協作精神。教師可在模擬實驗中有針對性地講授有關國際貿易慣例、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對某些重要的演示和制作進行特別強調,以使學生印象深刻,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同時,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時間也要適當增加,使學生全面熟悉國際貿易實際業務流程,為踏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科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是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的關鍵。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學校以多種方式與企業合作,選派專任教師到相關外貿企業頂崗鍛煉,培養教師外貿操作技能與專業實訓指導能力;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知名外貿企業和名牌高校進修學習,組織或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在與同行的交流溝通中獲取較為前沿的學科知識及先進的教學經驗;聘請企業業務骨干擔任兼職教師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聘請外貿公司、外運公司、海關、商檢部門、銀行國際業務部等對外貿易有關單位的專家進行信息交流,不斷獲取最新的國際貿易實務方面的信息和動態。同時,加強對教師的技能培訓,鼓勵專業教師參加相應的專業資格認證和考評員、職業資格培訓師等相關考試,從而提高國際商務理論修養和外貿實際操作能力。
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性教學不夠規范的現狀,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國際貿易教學各環節的教學目標、管理制度、操作規范、評價方法及教學軟件的選擇等,以加強實踐教學規范化建設。在實踐安排上應做到課堂教學和實驗室操作緊密銜接。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結合國際貿易專業的最新進展,不斷修改和完善實踐性教學方案,準確設計實踐性教學及考核評價體系,做到大學四年實踐性教學環節不斷線,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保證實踐性教學的實施,以達到培養現代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校外實習基地是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得以集中安排的保障,除按教學計劃的安排向基地派遣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實習外,還可聘請實習基地經驗豐富的外貿、外企人員參與國際貿易實踐性教學培訓工作,協助指導教師完成學生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實習基地可以是相關的進出口公司、報關行、外貿代理公司、貨運代理公司和保險公司,也可以是相關行業協會、每年的廣交會、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這需要學校和學院加大力度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同有關部門簽訂共建協議。盡管實習基地的建設過程充滿艱辛,但是建立以后效果比較明顯而長久,可以同時打造實習和就業兩個平臺。
隨著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顯得尤為緊迫。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應與時俱進地積極探索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從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1]楊娟. 淺談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 商情(教育經濟研究) ,2008(5).
[2]劉曉偉,孟亮. 論普通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2).
[3]吳建功. 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 金融經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