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炫珠
淺議治理企業辦社會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從對某企業檢查發現的問題管窺企業辦社會財務管理
■曹炫珠
為了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國家自1995年以來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政策,大多數國有企業已逐步分離了企業辦社會職能,只有部分國有企業仍保留。企業辦社會原來是針對傳統的國有企業而言的,當前,一些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加入了企業辦社會的行列,出現企業辦社會“回潮”。這些企業保留的或新建的幼兒園、學校、醫院等公益機構旨在提供“社會”服務,承辦企業多關注其提供的“社會”服務是否到位,對財務工作的監督管理往往跟不上,導致公益機構財務管理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A企業、B企業、C企業、D企業同為駐某機場單位,為解決四個企業的“社會”服務問題,于2003年底達成協議:在A企業原幼兒園、子弟學校、衛生處的基礎上合并成立公益機構提供“社會”服務,職工檔案、干部任命及財務核算由A企業管理,費用由各承辦企業共擔,比例為:A企業20%、B企業60%、C企業15%、D企業5%。
檢查發現,A企業及公益機構資產、收入核算反映不實,A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未匯總公益機構會計信息,嚴重影響了A企業和公益機構自身的會計信息質量。
一是固定資產核算反映不實。該公益機構自2004年成立以來,增加的固定資產共30項,原值906.81萬元,均由四個承辦企業撥款購置。這些資產在A企業賬簿核算反映,且A企業在計增固定資產的同時按照資產價值的80%(B、C、D企業的共擔費用比例)計增累計折舊,剩余的20%在資產使用年限內按照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導致A企業本部2010年年末固定資產虛增906.81萬元、累計折舊虛增641.30萬元,公益機構2010年年末固定資產虛減906.81萬元、累計折舊虛減145.53萬元。
二是收入核算反映不實。公益機構在往來科目中核算承辦企業注入款項,不設置收支科目,2010年醫院門診部藥費收入121.96萬元、學校收入9.05萬元記入A企業賬簿,其隱瞞收入的行為不僅縮小了公益機構的財務收支規模,直接侵犯了B、C、D企業的權益,而且在往來科目中核算收支容易混淆資金的真實來源和用途。
三是財務會計報告未匯總公益機構會計信息。公益機構基于A企業幼兒園、學校、衛生處成立,成立后隸屬體制沒有改變,是A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匯總單位。A企業未匯總公益機構會計信息,導致A企業2010年年末貨幣資金虛減951.69萬元、其他應收款虛增12.12萬元、其他應付款虛減939.58萬元、累計折舊虛增495.77萬元、利潤分配虛減495.76萬元,2010年成本費用虛減816.63萬元、收入虛減868.40萬元、以前年度損益虛減443.99萬元。
“入園難、上學難、就醫難”這一系列民生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突出,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也成為大多數人擇業的重要標準。企業為了緩解 “招工難”、“用工荒”,出于留住人才、穩定人力資源隊伍的考慮,不得不保留原有的或新設立企業辦社會公益機構為企業員工提供“社會”服務,彌補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缺位”。也正是因為企業的“不得已而為之”,使企業辦社會自成立公益機構伊始便積極性不高,對公益機構后續的管理也是“忽冷忽熱”,公益機構的財務管理狀況不容樂觀,發展狀況令人擔憂。
企業經營最主要的目標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公益機構的本質屬性是非營利性、純福利性,兩者不一致,但企業又不得不辦社會,因此,公益機構對于承辦企業而言處于“將就”階段:將就能運行、將就能滿足企業員工的“社會”需求。承辦企業不會把經營管理的重心放在公益機構上,財務管理也不例外。公益機構僅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進行簡單的記賬、算賬、報賬,至于會計核算是否規范、資產管理是否安全、收入反映是否真實既沒人管理,也沒人監督,因此,出現前述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也是必然。
企業辦社會成立的公益機構多為非獨立法人,其會計信息年底要納入承辦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范圍匯總反映,但由于公益機構適用的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不同,匯總報表工作較為復雜。按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辦社會成立的幼兒園、學校因其具有非營利性特征適用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成立的醫院適用《醫院會計制度》,這兩種會計制度與企業自身核算采用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在科目設置、核算體系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編制匯總財務會計報告首先要在規范各匯總主體會計核算的前提下進行報表項目轉換,再進行匯總抵銷。這就對承辦企業和公益機構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但是目前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滿足不了該要求。因此,為規避或減輕匯總報表工作的復雜性,有的企業選擇對公益機構采用與承辦企業相同的會計制度,有的企業則選擇不匯總公益機構會計信息,更有甚者年底不要求公益機構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工作的經濟管理服務職能被大大削弱。
當前,企業辦社會對于促進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保證企業自身穩定和持久發展,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如果不解決企業辦社會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勢必會影響到企業辦社會的成效,不僅員工體會不到企業辦社會的好處,而且企業還會受其所累,造成資金浪費、人才流失。為此,建議如下:
資產管理是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機構尤為重要。公益機構的資金來源于承辦企業,形成的資產屬于企業資產,資產管理成效不僅影響承辦企業員工社會福利的實現,而且關乎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首先,公益機構應如實核算反映承辦企業撥款購置的資產,按照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把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落實到部門及個人,調動資產管理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公益機構應按照會計制度規定的計提折舊方法正確計算固定資產折舊,使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與實際價值盡可能等同,避免出現上述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嚴重失實、累計折舊憑空增加的情況;最后,要重視對公益機構固定資產的盤點,這樣既能清楚掌握固定資產的使用性能、使用狀況,又能反向核實賬務處理的準確性,實現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的銜接統一。
隨著公益事業的發展,公益機構的費用支出也會逐漸增加,費用支出規模增長與資金投入有限的矛盾會日益突出。企業應改變過去對公益機構重支出輕收入、重撥付輕監督的狀況,建立健全資金監督機制。首先,應監督公益機構收入核算,幼兒園、學校和醫院按照現行收費政策規定都存在收費項目,相應會產生一定的收入,承辦企業在批復公益機構支出項目時應將這部分合理收入考慮在內,并對其真實性、完整性進行監督,杜絕應入賬未入賬的違規現象;其次,應監督公益機構資金支出,要根據本單位公益事業發展狀況評價支出的合理性,不僅要關注支出總額,而且要細化到每一個費用明細,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最后,要認真評價資金使用效益,既要評價所提供的“社會”服務效果,又要評價對企業的發展是否有利,以期實現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的雙豐收。
公益機構與承辦企業適用的會計制度不同,編制匯總財務會計報告工作難度較大,在具體操作中會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至關重要。建議企業加大對財務人員的培訓教育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有重點地選擇行業會計制度、合并財務會計報告和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法規政策進行培訓,使財務人員既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和技能,由“不會做”到“會做”,勝任本職工作,又能自覺執行國家財經法規,嚴把財會業務關,由“會做”上升到“主動做”、“做到位”,進而增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源頭上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在現階段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企業辦社會存在積極的社會意義。面對企業辦社會“回潮”,僅依靠企業“自律”來規范財務管理工作是不現實的,應采取“自律”和“他律”相結合,加強外部監管力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重視企業辦社會形成的這部分“輔業”,以會計信息質量為檢查切入點,認真核定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合并匯總范圍,密切關注資產管理、資金管理狀況,嚴肅處理違法違規問題,并跟蹤落實整改情況,杜絕屢禁不止、屢查屢犯的現象;另一方面,寓服務于監管工作中,當好財經法規知識的宣傳者,切實幫助企業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規范財務管理,促進企業辦社會健康、規范發展。
山西省財政廳駐陽泉市財政監察處)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